为缓和边界紧张局势而进行的中印军长级谈判进行到第十三轮陷入明显困境,与此同时,中印边境西中东三段出现不同程度摩擦,这一紧张现状其实已经暴露这样一个事实:即便中印通过谈判与磋商机制得以暂时稳控局势,但如今的中印边境局势已然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
从第十三轮军长级会谈后双方发表的声明来看,分歧极大,甚至局势随时可能重返到2020年5月。中方的声明中未提一句共识,点名谈判失败的原因“印方仍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警告“印方不要误判形势,珍惜当前中印边境地区来之不易的局面”。整个声明稿甚至并未提及会保持继续沟通这样的措辞。
而印方的声明稿更是将“局势是由中方单方面试图改变现状造成的”责任完全推到中方身上,不过相比中方的强硬姿态,印度在声明中强调了“双方同意保持沟通,并保持地面的稳定。”
从中印在边境的准备动作来说,双方想要通过谈判彻底解决剩余问题的难度是极大的。多维新闻已在《深度解析中印谈崩|印度的要求为什么不切实际》一文中详述了印方希望中方在“脱离接触”中从达普桑、温泉和巴里加斯三地撤军,这无异于要求解放军把“到嘴的肥肉再吐出去”。也因此,双方都在准备频繁爆发高强度对抗的部署。
事实上,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至今,中印边境形势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当年中国在夺取胜利并单方面停战后,放弃了已经占领的藏南地区。彼时中国边境兵力薄弱,后勤补给困难,在1962年的交战中,前线的补给都是靠四川、青海的人力、畜力翻过喜马拉雅山运输的。因此在打得下守不住的形势下,中国撤出藏南, 而印度随势重返东段,并在1972年将此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进一步将其纳入印度的一个邦。就在2021年10月10日,也即中印第十三轮会谈之日,印度副总统奈杜(Venkaiah Naidu)正在 “阿鲁纳恰尔邦”访问。
不过,中方当年在撤出藏南后在西段保持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实际控制,而印度在1962年的“前进政策”遭遇挫败后便大大被刺激,开始国防建设,购置先进武器,大规模修建战略通道。多维新闻在《观察站|台前的莫迪和台后的习近平》一文中曾描述过印度的基建计划:从2010年开始修建从DBO经什约克河西岸什约克村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可以继续南下沿着河谷连接到拉达克重镇列城的公路,同时也能串联起沿线的边境村落,对中国构成战略压力。而这只是印度在中印边界公路(ICBR)建设计划的一部分,印度方面近年也着手在东段边界附近修建更多的基础设施,据称该计划第一阶段包括2020年12月要完成的73条公路。
最新的消息显示,印度已在中印边境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一条名为塞拉隧道进行了“突破性”爆破,印媒认为该举措将帮助印度快速移动军队,有着重大“战略分量”。
兵力布置、补给运送投送能力,以及装备的部署等在过去一些年两个大国之间竞相展开,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给边境的武器装备、后勤条件以及兵力的增加支撑等都让印度极为不适应。这种动态的增长正在打破过去的平衡,2020年5月爆发的加勒万冲突就是那种动态增长的一个临界点。
彼时印度不仅在什约克河上修建了大型军用活动便桥,还渡河向加勒万河口向河谷纵深方向修建了简易公路。印度的这一基建举动打破中国解放军在当地的据地优势,于是引发了两军抢占要冲筑垒的竞赛。
印度在西段部署了5个师、6万兵力,且陆续投入100多辆最新型“阿琼”坦克、向法国采购的新型“阵风”战斗机、印度自研的“光辉”战斗机等装备;中国方面也在前线开展军演,并保持纵深边防的对峙态势。
从过去季节性的对峙到此次跨年度的对峙冲突,乃至西、中、东三段皆有摩擦,中印边境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且一旦被打破,将持续保持高强度的武装对峙,间断性的摩擦势必难以避免,很难再重回过去的那种“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