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浙江黑人外教杀害女学生”案,终于有了新进展。

宁波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评论区,不少人因为正义得以伸张,拍手叫好。

也有些人,直接开骂。





说实话,对黑人群体,网友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好感。

很多新闻只要和这个群体扯上关系,就会惹得群情汹涌。

 

尤其是广州,由于黑人众多,被网民们盖章“广坎达”。

 

我的前房东就跟我说过:

“我的房子才不租给黑人,他们不讲卫生,把房子弄得乱糟糟的,身上还一股味道,房子收回来都租不出去了。”

 

有一次坐出租,司机也告诉我:

“每次我看到黑人拦车,一脚油门就过去了。不好意思,没看见他们!”

 

至于黑人普遍聚集的小北、淘金等地方,更是被视为“翻倒巷”一般的禁地。

 

这里要强调的是,种族歧视是不对的,我们也不提倡。

更不想过分讨论这些看法是否属实。

今天,我们只想聊聊这些黑人背后的一个群体:那些选择嫁给黑人的中国女性。

 

在对黑人并不友好的舆论环境里,她们为什么会选择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阻碍?

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心理动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讲师邱昱,曾在广州进行过为期12个月的田野调查,期间接触了数十对“中非夫妻”。

 

在调查中,她发现,那些爱上黑人的中国女性,所求的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01

爱上黑人,到底图什么?

一开始,邱昱觉得,她们可能是女权主义的先锋,嫁给黑人是在用身体和情感去反抗种族歧视。

但听完这些“中国妻子”的故事,她发现,自己真的是想多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一个叫丽斯的女孩子。

纪录片《丽斯的选择》,就专门讲述了她的故事。

 

丽斯出生于广州番禺一个底层家庭。

爸爸吸毒放高利贷,妈妈从不工作,妹妹要人照顾。

丽斯初中就辍学去到深圳,一个人打工养家,后来又跑到外贸市场当销售。

在那里,她认识了第一个非洲男友Orlando 。

 

相处没多久,Orlando就向丽斯求婚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这太突然了,这男人真不靠谱。

可丽斯感受到的,却是从未有过的温暖。

 

她算不上漂亮,在流水线上的8年,从没有同龄男生向她示好,相反,还一直想把她挤下去。

 

所以,当Orlando向她求婚时,她非常感动。

这是她第一次被认可,被欣赏。

 



丽斯在三元里

可惜好景不长。

才过了一年多,两人就因为Orlando出轨分手了。

但很快,丽斯就爱上了另一个非洲人KC。

 

一切都好像上一段恋情的复刻:

KC主动搭讪丽斯,之后经常找她聊天,尤其是丽斯身体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KC都会在她身边,认真倾听。

 

所以,当KC握着她的手,盯着她眼睛,认真说出“我真的很喜欢你”的时候。

这个女孩,就注定再次沦陷了。

 



丽斯和KC在一起

邱昱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嫁给非洲黑人的中国女性,似乎都和丽斯有着相同的标签:

来自偏远地区,家境贫穷,有个弟弟或者妹妹,从小到大都是被忽视的存在;

 

相貌平平,能力一般,极度缺乏自信,对来自外界的关注非常敏感。

 

所以,当一个男人,明确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偏爱时,她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就会被唤醒。

 

哪怕这段感情会面临家人的极力反对,同胞们的指指点点,甚至是跨文化乃至跨国家,她们也不会放手。



丽斯和KC在一起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过一个概念:精神胚胎。

她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到:婴儿在出生后,会开始自己的精神胚胎期,直到6岁。

这期间,婴儿会逐步与外界建立情感接触,以获得对世界的经验和印象,从而构筑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就像肉体胚胎需要子宫呵护一样,精神胚胎也需要足够的滋养。

如果能够被父母好好呵护,精神胚胎就会茁壮成长,精神世界也会日趋完整和成熟,足以对抗生活中的大风大浪;

 

相反,如果经常遭受冷漠和忽视,精神胚胎就会发育不良,精神世界也会脆弱不堪。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趋向从伴侣身上找补失去的关注和爱,哪怕伤痕累累,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就像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法》中所说:

“人之所以需要爱情,是因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不断追求自身情感的完整性。”

就像一幅残缺的拼图,亟需别人来拼上失掉的一块。

02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等’”

可见,对于这些女性而言,嫁给黑人,更多是出于情感上的依托。

 

和“崇洋”“媚黑”没什么关系。

她们贪恋的,不过是那些倾听、关注和喜爱。

她们选择的,不过是能填补自己情感空洞的人。

而这个人,恰好是黑人。

 

这样的婚恋关系,纯粹靠着对方提供情绪价值来支撑。

内核还是“缺爱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她们真的会幸福吗?

 

或许吧,毕竟那些中非婚姻中,有不少happy ending。

但更多的,还是悲剧收尾。

 

比如丽斯,和KC恋爱5年,虽然过得很开心,但她更希望能成为KC法律意义上的妻子。

 

于是,KC提出要回尼日利亚,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回来结婚。

 

然而一年多了,KC并没出现。

不甘心的丽斯主动跑去尼日利亚,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分手。

KC说自己回不了中国了,两个人在一起没有未来。

 

万念俱灰的丽斯,在尼日利亚又苦等了一年多,依旧没有结果。

那时,她已经36岁了。

丽斯的经历并非个案,用她自己的话说:

 

“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她们男友也是外国人。我们总结自己的这段人生,就一个“等”。等一个回复,等一个男人回来。”



丽斯在尼日利亚

类似的新闻,网上一搜一大片。

为什么这些黑人,就不愿意踏踏实实和中国女友过日子呢?

 

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是为了闯出一片天地,对赚钱的渴望,远远超过对爱情。

 

因此,很多人看重的并不是天长地久。

他们图的,只是女方为他们提供的的生活便利。

 

比如丽斯,就帮着KC打理和生意相关的所有文件。

由于KC的身份不合法,她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份帮KC租房子、租档口,警察来了还要帮他躲警察,伴随着的是一次次紧急的搬家……

 

邱昱评论道:他们的感情之中,既有报团取暖的真情,也有互相利用的成分。

 

丽斯自己也说:

 

“非洲商人在中国非常弱势,所以中国女孩在他们中间是很抢手的。可能才刚见几面,有些人就会告白甚至求婚。曾有一个月,我连续收到了 6 个非洲商人的求婚。”

 

既然是“以利相交”,那么必然“利尽则散”。

更何况,他们骨子里并不信任中国女性,这种不信任,即使结了婚也无法驱散。

很多尼日利亚黑人就曾向邱昱抱怨,说中国女性善于掩饰,表里不一,这边嫁给了非洲老公,那边就把老公送进局子。

 

在尼日利亚群体里,也流传着要提防中国妻子的警告。

有一个“尼日利亚-中国家庭论坛”,一共登记了150对中尼夫妇,论坛每两周开一次例会,但只允许尼日利亚男性参加。

 

中国女性被完全排除在外。

只剩下尼日利亚男性在其中,分享着如何和中国妻子相处的经验。

 

她们就这样,成了尼日利亚群体中的“他者”。

03

习得爱的能力再去努力爱人

 

说到底,很多嫁给非洲黑人的中国女性,骨子里都极度“缺爱”。

她们期待在“爱”中得到满足,也在“追爱”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不仅是这些中非婚姻里的妻子。

很多从小缺爱的人,哪怕长大后“功成名就”,也一样在拼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结果,却常常是徒劳无功。

 

比如“最美小龙女”李若彤,年轻时喜欢上了比自己大20岁的富商郭应泉,便把一切都交了出去。

 

男朋友不喜欢她的朋友,就和朋友绝交;

 

男朋友说女人不能把手指甲涂得红红绿绿,就再也不去做美甲;

 

男朋友说不希望女人抛头露面,就舍弃如日中天的影视事业,回归家庭做了主妇。

 

之后郭应泉投资失败,欠下过亿巨债,她又复出拍戏,帮男朋友还钱。

 

和郭应泉在一起10年,李若彤付出了一切。

最后得来的,却是一句“我们不合适,还是分手吧”。

 

为爱情倾其所有,以为最后可以“免我无枝可依”,没想到依旧是“被扫地出门”的凄惨结局。

 

图什么?

原来,李若彤家境很不好,有10个兄弟姐妹,她只得早早就去赚钱养家。

 

长大之后,哪怕已然出人头地,可她内心,依然是那个被父母忽视的小女孩。

 

她曾在自传中透露,郭应泉在电影院门口给他买了一袋龙须糖。

后来她无数次想放弃,一想起这袋龙须糖,就有了“不断原谅他的理由”。



李若彤自传

令人辛酸。

但这种感觉,真的能被称之为“爱”吗?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真正的爱,应该是两个圆满、独立、成熟的人所组建的。

 

如果你心里依然有需要被填满的空洞,那想通过另一个人来填满,其实很难。

不妨把目光收回来,试着先让自己变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一个人,也可以把生活过得很精彩。

爱情并不是平庸生活的避难所,它只是平庸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的苦难,并不会因为我们迈入爱情了就减弱半分。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我们唯一能依靠的,是我们自己。

是那个逐渐变得成熟、独立、完整的自己。

而所谓的恋爱和婚姻,也不是学会和他人相处。

而是学着和自己相处。

 

愿你爱得甜蜜,也活得清醒。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纪录片《丽斯的选择》

一席《中非爱情故事》

邱昱《清洁与危险:中-尼亲密关系里的去污名化技术和身份政治》

故事FM《我和广州非洲人的爱情》

蒙台梭利《爱情的秘密》

弗洛姆《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