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畸形的传奇。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牧龙闲人



他这一生,说起来挺悲剧的。

和千千万万的贫苦大众一样,他有个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努力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在没落的封建年代,对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言,这样的心愿终将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于是他剑走偏锋,当了太监,希望凭此接近紫禁城(故宫)里的那些“大人物”。

从一名小吏开始,他服侍过贝勒,伺候过老太监,又挤进紫禁城,一步步成为皇后的贴身太监,见识了种种不为人知的宫廷秘辛……

1987年,根据他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上映,莫少聪、温碧霞主演,洪金宝、午马、林正英、刘德华参演,反响强烈。



● 末代太监孙耀庭

他叫孙耀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监。

以一段毫无尊严的悲情岁月,从底层人民的视角,见证了清宫最后的奢华,亲历了封建王朝的坍塌崩溃。

他的一生,是一段畸形的传奇。



穷苦孩子的畸形“榜样”

1902年,孙耀庭出生在天津静海。

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家里有四个儿子,孙耀庭排行老二。一家六口守着七分薄田、两间土坯房,日子过得非常困难。

孙耀庭9岁这年,正赶上同县的“小德张”回乡省亲。

● 太监总管小德张

作为宫里的太监总管,小德张早年因家中贫穷而净身入宫,凭着聪明机灵,一步步成为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权倾一时,是当时很多穷苦孩子的“榜样”。

这次回乡,他大摆筵宴,请全村人吃肉馅包子,又请戏班子唱了三天的大戏,派头简直比县太爷还要威风。

孙耀庭大老远跑去看热闹,对小德张的排场羡慕不已。

心想要是我也进宫当太监,指定能飞黄腾达,到时候再不用忍饥挨饿,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打定了主意,回家便跟父母闹腾,非要去宫里当太监不可。

父母一开始不同意,但后来转念一想,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与其冻死饿死、卖儿卖女,倒不如真的去当太监,好歹有条活路。

最终,父亲一咬牙,同意了孙耀庭的请求。

那个时候,对穷人而言,就连进宫当太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没钱打点负责净身的慎刑司老爷,孙耀庭的父亲只能亲自动手,替儿子“净身”。



● 清朝阉割太监工具

没有操刀经验,也没有像样的工具,只用一把剃头刮脸的剃刀,9岁的孙耀庭便断送了自己此后的人生。

因伤口处理不当,随之而来的化脓感染,令孙耀庭险些丢了命。

他在床上足足躺了两个月,才终于可以下地行走。

但就在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大清朝,亡了!



太监生涯的第一桶金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签下《退位诏书》,正式宣告清朝灭亡。

孙耀庭一家闻此消息,如觉天塌,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大骂老天爷缺了大德。

孙耀庭也瘫软在地,浑浑噩噩地不知如何是好。

飞黄腾达的美梦,还没开始,便结束了,这具再不健全的身体,沦为了全村人的笑柄,受尽了讥讽和嘲弄。

但日子还得过。

因净身后体质特殊,孙耀庭干不了重体力活,父亲只好送他去私塾读书,希望日后能谋条出路。

孙耀庭倒也争气,成绩一直很好,深得私塾先生喜爱。

同时,孙家人并没有放弃对皇族的幻象,一直在探听着宫内的动向。

因为大清虽然亡了,但紫禁城还在,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仍享受着王朝的遗产,有着民国政府的各种优待。

这让孙家人看到了希望。

终于,在孙耀庭15岁这年,经一位远房亲戚介绍,他来到京城,进入了载涛贝勒府中做事。



● 载涛贝勒府

载涛是溥仪的叔父,曾任军谘大臣,掌管过禁卫军,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德高望重。

初来乍到的孙耀庭,主要负责在内院干些杂活儿,一个月能赚一块半,虽然不多,所幸吃穿不愁,生活算是有了着落。

他脑子灵活,办事麻利,很快受到了载涛的关注。



● 载涛

尤其是当载涛得知他读过几年书之后,很是惜才,时常让他陪自己读书写字,偶尔还会带他去戏园看戏,教会了他许多京剧武生动作。

但这种安稳没能持续多长时间,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孙耀庭产生了离开的心思。



嫌弃工资太低,“跳槽”入宫

那天,孙耀庭的哥哥,带着母亲亲手做的棉裤来看他。

孙耀庭十分感动,想拿些钱带给家人,然而翻遍了自己的财物,最终只凑出了两块钱,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曾立志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此刻他意识到,即使在载涛府中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小德张”,只有到紫禁城去伺候皇帝皇后,才能成为人上人。

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后,孙耀庭找载涛辞行,离开了贝勒府。

凭着在贝勒府中的“工作经验”,没多久,孙耀庭便经人介绍,进了紫禁城。



入宫之后,孙耀庭才知道,这里与载涛府有着天壤之别,规矩更多、更严,他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只能从“小吏”开始做起。

按现在的理解,就是他没有正式“编制”,只是一个伺候老太监的仆人。

因王朝的覆灭,此时的紫禁城已经大不如前,很多太监的俸禄少得可怜,甚至连衣服都要自己出钱买。

为了糊口,宫里有卖熟食、卖小吃的,甚至还有专门供人抽大烟的烟馆,想要在这种地方混出个头儿来,着实不太容易。

但孙耀庭没有抱怨,靠着一股踏实伶俐劲儿,渐渐在宫里站稳了脚跟。

他被调往“司房”当差,负责宫里奴婢调迁、衣物管理等工作,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份“肥差”了。

之后又因读过书、学过戏,被招入了端康皇贵太妃(光绪瑾妃)的戏班子里,可谓“一步登天”。

然而,就在孙耀庭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时,变故又一次发生了。



一场大火,他被逐出了紫禁城

1923年6月,紫禁城建福宫西花园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烧毁了400多间房屋,以及大量珍贵文物。

由于起火原因一直没能查明,加之当时宫里太监偷盗成风,溥仪便坚定地认为,是有太监为了掩盖偷盗宝物的罪证,而故意纵火。

于是,溥仪颁布了一道诏谕,将宫里太监全部裁撤,赶出了紫禁城。

孙耀庭平白承受了这无妄之灾,心中十分不甘,无奈之下,只得回了乡下的老家。

不过,他没有在老家待多长时间,便有人从京城赶来寻他。

原来,随着大批太监离宫,宫里人手紧缺,端康皇贵太妃想起了戏班里这个机灵的小太监,专程派人来招他入宫。

孙耀庭受宠若惊,即刻起身返回京城,然而没等他前去端康皇贵太妃处报道,就被溥仪“截胡”了,直接将他分到了皇后婉容的储秀宫里当差。



● 溥仪和婉容

孙耀庭因祸得福,竟达成了多年的夙愿,成为了皇后的贴身太监。

虽然俸禄与当年的小德张不可同日而语,但地位已在大多数太监之上。

加之婉容对待下人很好,孙耀庭虽没有预想的那般飞黄腾达,日子过得倒也风光舒服。

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多之后,孙耀庭便第二次被赶出了紫禁城。

这一次,和他一起被赶出来的,还有皇帝、皇后、嫔妃、太妃,以及全部的太监和宫女。



职业生涯的最后岁月

1924年11月,冯玉祥进驻北京城,威胁溥仪,说已将大炮架在了景山上,如果溥仪再不出宫,他就要炮轰紫禁城。

这可把溥仪吓坏了,急忙收拾行李,离开了生活了16年的紫禁城。

作为婉容的贴身太监,孙耀庭和溥仪等人一同乘车,来到了醇亲王府。



● 醇亲王府

事后,孙耀庭才得知,在他们离宫后,宫里的所有太监宫女都被赶了出来。

那些人有的一辈子都生活在宫中,出了宫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生存,绝望之下,径直跳河自尽,境况十分惨烈。

来到醇亲王府后不久,溥仪便找了个借口,带着婉容和淑妃文绣,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逃出了京城。

这些被抛弃的太监和宫女,随即被醇亲王遣散。

孙耀庭再次回到了乡下老家。

出于身体原因,孙耀庭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什么重活都干不了。

多年来积攒下的一些钱,也在三弟的婚事中消耗殆尽。

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孙耀庭重新返回京城。他听说溥仪在伪满洲国登基,成了日本的傀儡皇帝,还派人来京城征召太监,于是辗转前往东北,投靠溥仪。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已让孙耀庭无法逃出“太监”这一职业的禁锢。

此时的溥仪,早已性情大变,性格暴虐多疑,对身边太监动辄打骂,有时因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把人打得死去活来。

一些太监不堪忍受,纷纷逃走。



● 晚年孙耀庭接受采访画面

只有孙耀庭始终不曾离开,他深谙伺候人的精髓,渐渐博得了溥仪的欢心。

但凶险也常常不期而遇。

有一次,日本人送了溥仪一盒点心,正好孙耀庭在身边,溥仪便让孙耀庭先吃,等孙耀庭吃完之后,过了很久,他才开始吃。

孙耀庭当时不解,但事后细想,才猛然反应过来:溥仪这是在让自己试毒呢!

念及此处,不由一阵后怕。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不久后,孙耀庭被查出患了肝硬变,溥仪害怕被传染,给了孙耀庭500块钱治病,随后将孙耀庭赶出了伪满皇宫。

孙耀庭就此终结了自己的太监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的日子迎来了转机。

在政府的安排下,他有了正式的职业,负责全市的寺庙管理,之后搬进了广化寺居住。

也曾当过几年的出纳,每月工资35元,虽然不多,但这些钱赚得有尊严。

1995年,93岁的孙耀庭写下“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条幅,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第二年,老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孙耀庭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

很难说清究竟是谁导致了这场悲剧,应是整个时代、整个罪恶肮脏的封建社会,逼迫得穷人放下尊严、无法好好地活。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畸形社会形态下,无数穷人世界的缩影。

1987年,根据孙耀庭自传《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第一次以大荧幕的形式,将这部小人物的心酸血泪史,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 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海报

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反人类职业,终以孙耀庭作为结点,画下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所幸,这样的悲剧,再不会于人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