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0月8日,从9月下旬开始在欧洲呈现的全球能源短缺正逐渐加剧。到5日,被产业界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TTF突破每千立方米1,2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虽然这历史天价并非市场需求的直接折射:它存在机构做空的嫌疑。但总的来说,以欧洲为中心开始的石油、天然气乃至煤炭短缺以及随之而来的电价上涨等风潮已经在所难免,西方世界也即将在此后的风波中见证最初的受害者: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资依赖程度高的国家将成为惨重的牺牲品。

风潮的连锁反应

就此次风波的表现形式而言,欧盟国家已展示了灾害的初步表现形式,首先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从9月20日开始,TTF就出现了多次历史性的涨价;随之而来的是基于天然气发电而导致的电价上涨,譬如作为欧洲基准的德国2022年电力期货已在德国大选期间飙升至100.1欧元(约合117.26美元);接着是天然气涨价引发的工业用电上涨和采暖费用上涨。最后引发天然气相关的石化产业,如农药、肥料等的减产,进而促发大宗物资的涨价。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多次访问柏林,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等棘手问题进行讨论。图为2018年8月18日,普京(左)与默克尔在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新闻发布会。而今,这一问题正在让柏林焦头烂额。(新华社)


虽然欧洲的能源行情曾在10月6日因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稳定能源市场”的呼吁暂时下挫,但欧洲但缺气、缺电以及油价和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的格局很难彻底逆转。

不可否认,欧洲各国的能源短缺暂时不至于影响民用发电,各国的新能源暂时可以满足居民区的生活用电:欧洲发达国家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并不在“是否用得起电”上。但这场风潮仍然会严重影响各国的工业用电成本,它意味着相关各国是否会根据能源价格上涨去调整碳排放策略,会不会挤压企业生产成本。它直接影响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经济比重,并直接影响国际经济的走向。

以英国为例,该国电价在9月中旬上升至475英镑(约合646美元)每兆瓦时,用于工业生产的电力更是奇货可居,导致能源企业在高峰时段竟卖出了2,500英镑(约合3,396美元)每兆瓦时的天价。由于英国将近一半的电力都依靠天然气,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已经承受不起高昂的电价;另有两家化肥公司计划在冬季关闭工厂,化肥厂的关闭或减产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危及农业的生产。



莫迪所在的古吉拉特邦的建设及电力供应状态较好,相比之下,印度其他地区就较为严重。贾坎德邦的电力赤字为 18%至24%之间,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的电力赤字则为 6% 至 17%。(路透社)


对外界来说,因缺水导致重启天然气发电机的巴西,以及主要火电厂的煤炭库存平均只有4天的印度也许会成为此次新一轮风波中最为突出的角色。到10月8日,印度北部多个邦已开始出现限电、停电事件。但间接抬高天然气和煤炭价格的巴西与印度也许并不是近期风潮中最大的受害者。

考虑到日本即将在10月30日结束其“紧急状态”,这一第三大经济体的“解封”将会进一步加速全球能源的挤兑。考虑到日本96%至88%的能源都来自于海外进口,其电力的76%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发电,其中石油发电的比率达50%,这或许意味着日本的复苏将为此番风波踩下加速的油门,而完全依赖进口能源的日本也将成为此次风波中首创较突出的工业国家。

早有迹象的风潮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局面的形成早有兆头,新冠疫情后的社会环境、“碳中和”的国际需求以及其他政治因素与之有关。

首先,国际社会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各国经济、生产、经营活动因防疫被迫中断,掩盖了全球能源紧缺的问题。它导致全球主要产油国和输出国纷纷大幅压低产量,以保市场稳定。国际上对全球能源紧缺的心理、物资、技术、市场准备因此严重不足。随着全球疫情在局部地区得到缓解后,复工复产地区恢复能源需求,全球能源产能和需求因此出现巨大缺口。

克里是北京政要熟悉的角色,他在中国之外的发言充满大国的说教













其次,相对于可以参与电网调峰的传统能源电站,迄今为止所谓的清洁能源仍无法担任国际能源供应的大任。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两大宗。两种发电方式均因为供电不平稳,难以轻易参与电网并网。譬如在2021年,依赖风力发电的欧盟就遭遇了无风环境下出现的能源不足问题。至于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的核电站,本身也不适合参与电网调度。它使得传统依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电站更为稳定。

再次,西方世界对于传统能源的妖魔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严重影响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譬如美国拜登(Joe Biden)当局的气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就在全球巡访之际规劝包括孟加拉国在内的多个小国放弃新建传统火电站的计划。在美国、欧盟把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当作政治施压的工具之际。它也导致西方世界在这一意识形态下被动出现能源供应的脱节。

最后,西方世界中能源生产和供应背景上还加入了政治等复杂、敏感因素的制约。譬如当前面临供应短缺的欧盟国家虽然有俄罗斯直通德国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但来自拜登当局的阻挠,以及“北溪2号”运营商兼唯一股东的身份让欧盟面对供应不足的现状仍不肯抛弃原则。德国政界甚至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故意空置其在德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气罐”,“迫使德国给德、俄之间的北溪2号输气管道颁发试运行许可证”的呼声。

当然,西方各国对于能源保障仍然有自己的底线。譬如英国、挪威等国尝试利用挪威水电及海上风电的尝试有一定成效;法国全国的核电站则确保了该国70%的电力供应;在德国,基于煤炭的传统火电站仍然占据25%以上的能源结构。但全球性的物资短缺仍将让各国的权宜之策变成杯水车薪。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能源进口和电力的迫切需求,将导致这场风潮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