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简陋,公园里的树就是宫殿大门,长椅上办豪华宴会,树叶、石子、牵牛花做出满汉全席,妈妈的丝巾披在身上就是仙女下凡,仙女间的硬通货是钻石糖,玩完之后一人一口嗦掉。
那时候怎么想得到,十几年后有人愿意为这些小女孩圆梦?
前门大栅栏有家"宫宴",换古装沉浸式吃饭,还有歌舞表演。
我蠢蠢欲动,小鹿一句话浇灭了我的热情:900一人?!饭比得上米其林一星?秀比得上国家大剧院?
我跟她掰扯,咱不能这么比较,这沉浸式宫宴,吃的是一个场景和氛围。
但说完我心里也犯嘀咕了,这人均900的宫宴,到底值不值?
“皇帝的生日party,我吃了一堆凉菜”
来到老北京人很有感情的前门大栅栏,穿过几条胡同,远远看见一位古代小哥混在现代人群中,接着拐进一家店,走近一看,果然是宫宴的伙计。
就在我等电梯的当口儿,俩路人问他,这不是那个网红店嘛,是不是要预约啊?小哥答,提前三到一周才能预约上哦。然后她俩就走了。
此时只提前两天就预约到了第一排座位的我,高傲已尽数体现。
午餐是358一人,晚餐后排是498,第一排VIP是698,换装+发型单收100,化妆再单收100。
我选择的是晚餐第一排加换装,共计798元。我倒要看看这顿饭是不是比798的免费展更值。
既然讲究沉浸式,那应该是每个细节都力求贴近古代宫廷吧?
结果一进门就看到前台的两位小姐姐穿着全套汉服,一人在苹果电脑前忙碌,一人拿着手机对着现代科技中性笔写的名单,还没入戏就出戏了。
但这也无可厚非,包括古色古香的双开大门上方绿莹莹的安全出口标志,是提醒大家,沉浸过往的同时,不要忘记城市文明的智慧。
宫宴的体验方式是换装+吃饭+观看演出,大厅的中央是一个长长的舞台,座位布置在舞台两边,第一排的视野果然远比后排优越。
每上一道菜前都要先表演一段相关的节目,解释这道菜的由来,有舞蹈、京剧、古筝、小品各种形式。
他们名为宫宴,而没有嵌上朝代名字,是因为主题每个季度换一次,春为汉、夏为唐、秋为宋、冬为明,相应的菜单和节目也会更换。
我来的时节是秋宋,七点整敲钟,灯光暗下,古典音乐响起,演员们列队走出来时,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苏轼与他妻子的故事,一段歌舞结合的小品。
从婚礼到婚后的甜蜜生活,再到妻子去世后的悲伤,演员的表情神态都很到位,再看端上来的东坡肉,我都觉得它也在流泪。
弘扬传统文化的初衷很美好,只是这顿饭吃得我很纠结。刚拿起筷子,新的节目就开始了,等节目演完,菜也凉了,默默感叹大户人家的小姐真不好当。
我一个人坐在这里,给自己安的人设是偷溜出府邸的富家大小姐,偷偷混进陌生人家的宴会,说不定还能等到帅哥搭讪,结果到最后发现这是一场宫廷盛宴。
的确是到最后一个节目,才真的意识到这是“宫宴”,皇上现身,所有人排成队列向皇上行礼,公公说今天是皇上的寿成之日,我才晓得,这宫宴就是皇上的生日party啊。
整顿饭吃下来要两个小时左右,音乐、灯光和布景都精致,演员都长得很好看,节目本身是很精彩的,很用心的。
但除了个别节目本身带有故事情节,其余节目没有体现宋代宫廷夜宴的主线,节目和节目之间也没什么关联,似乎有点大杂烩。
而食客也和节目没什么关联,我们不是被邀请来赴宴的,而只是穿着汉服吃饭顺便看演出。
网友评论节目好看,装扮适合拍照,默契地避开菜品口味,或者夸夸他们的甜品和汤,好评度最高的是鸽子豆腐汤和芝麻驴打滚。
刚好,我也觉得最好吃的是甜品和汤。
那几道硬菜,挨着上,连着吃几道肉,就很腻了,腻到我后悔一开始没有把冰镇圣女果留下来解腻。
后来好歹上了一道绿菜汤,也没听清什么名字,配着凉牛肉吃,才稍微好一点。
十三道菜,饱倒是能吃饱,只不过到最后,我还在怀念前菜的冷盘。
不过来到宫宴,最开心的可能还是拍照吧。有专门的妆造司,明亮宽敞,设备专业,环境优美。
汉服都很美,漂亮的演员小姐姐兼职发型师和化妆师,刚刚给我做了头发的小姐姐转眼就在扮演苏轼的妻子。
在几个布景前围满了汉服小姐姐,360度展示汉服和美丽的妆容。
时不时能听到有人拿腔拿调地说,这位佳人好生美丽,对方回答,这位佳人过誉了,您也很有气质,然后两人笑作一团。
最后我决定给宫宴打分71,多一分给每次上菜都要行礼的服务员小姐姐。
硬件软件都准备得很用心,但整体仍有不足,沉浸感一般,吃喝体验一般,大概是圆了一半的梦,去是一定要去一次的,但是有没有下次就不好说了。
“沉浸式餐厅,不就是大型过家家?”
在亲身体验之前,我对沉浸式有着种种的幻想;经历之后,倒也有了新的感受。
沉浸式体验自诞生起已经火了很多年,遍布吃喝玩乐各个领域,不是新概念却也被玩得越来越卷。
小学时在《读者》杂志看到一家盲人餐厅,那是一位瑞士盲人牧师在1999年开办的黑暗餐厅,服务生都是盲人,就餐环境一片漆黑,而食客还要蒙住眼睛,上什么菜就只能吃什么菜,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年幼无知的我心心念念想去黑暗餐厅体验,于是在晚饭的时候用红领巾蒙着眼睛,打翻了刚端上桌香喷喷的黄焖羊肉,喜提我妈的暴打一顿。
之后我也没有放弃对沉浸式餐厅的关注,这些年以来,每年中外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餐厅,要么在环境场景方面下功夫,营造不同于日常的就餐氛围,要么在上菜方式方面搞很多花样。
虽然在普通餐厅吃饭已经可以获得老饕的满足,但是这些附加的东西,似乎更吸引人。
一类沉浸式餐厅是一度流行的全息餐厅,利用3D全息技术,可以在墙面、桌面和地面投影出不同画面,食客还可以和光影互动。
比如吃着饭,突然就变成了海底世界,像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视角,看巨大水母缓缓移动。
这种突然落入地心两万里的场景我可能会吓个半死:
还有很好玩的互动,有的投影图像会受外部动作影响,就像真的溪水,移动盘子时,"水流"也会改变方向。
还有不走艺术流,而打情怀牌的沉浸式餐厅。
比如有一家主打90后回忆的餐厅,大厅布置成教室的样子,黑板报、课桌、宿舍上下铺,可以说是非常还原真实的学校了。
最绝的是,菜单竟然是卷子,我看到卷子上面的笔记,瞬间就有点蚌埠住了。
还有一个沉浸式餐厅的大类——换装餐厅,大多是2019年后开业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疫情后开起来的。
比如北京的宫宴就是今年年初开业的,换汉服,吃京菜,各个环节的设置都体现出对古礼的借鉴,倒也能感受到一定的宫廷文化。
2019年火起来的深圳大圣酒场,可以穿着和服吃日料,人均200的价格过分亲民,于是仍稳坐罗湖区日本菜环境排行榜的第一名。
在某红书上搜一搜“换装餐厅”,加上“民国”、“泰式”等关键词,就能收获成千上百条种草笔记。
没办法出国旅游的疫情期间,女孩们还可以去换装餐厅感受异域风情;没办法穿越,就去民国风餐厅体验一把十里洋场的历史感。
这些主打换装体验的沉浸式餐厅,堪称大型圆梦现场,凹造型拍照是必须的,吃饭似乎变成了顺便的事。
大概盘点了几类沉浸式体验餐厅,虽然不知道那里的菜品好不好吃,但你肯定蠢蠢欲动了。
毕竟麦肯锡2019年的研究报告有写道:"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从购买商品转向经历体验,人们不再执着于拥有多少物品,而更加看重经历了怎样的难忘体验本身。"
传统餐饮的标准化用餐只能满足口腹之欲,沉浸式餐厅却能带来更多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就相当于大型的过家家。
尤其是Z世代消费者,在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的情况下,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吃喝,而是想要在聚会吃喝的同时,能体验到更多新鲜感。
主题多样,花样频出的沉浸式体验餐厅,就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新鲜感,有时候是不是好玩好看、能否提供社交货币,才是首要考虑的要素。
可是,菜是否好吃真的不重要了吗?
2019~2020的《科技蓝皮书》中说到,沉浸式体验是当前文化科技融合的一种新业态,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前沿性和成长性的热点领域之一,具有广阔前景。当然还有钱景。
大势所趋,打着沉浸式概念的网红餐厅会越来越多,只是颜值骗子也越来越多了。
沉浸式餐厅普遍收费很高,大圣酒场属于是平价中的战斗机,而宫宴的人均900,在人均4800的"中国版UV"和人均8888的上海紫外线餐厅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
不少人豪掷千金,只为一场如临山野、五感相通的沉浸式就餐体验。
可是我也观察到,无论是贵价还是平价的沉浸式体验餐厅,普遍的评论是菜品口味一般。
伴随着五彩缤纷的声光电,你以为盘中餐也应如是精彩,可吃到口中,却发现还不如公司楼下那家装修朴素的小店,也不知道除了好看的照片还有什么。
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实际上,也许会咬咬牙来尝鲜一次,满足一下好奇心,下次找聚会的地点,却再也不会考虑这家。
再说回宫宴,在所有节目结束,演员谢幕后,我以为终于可以认真干饭了,没想到演员又返场,办起了“飞花令”游戏。
身穿飘逸汉服的帅哥念古诗前一句,食客接下一句,接对7句即可获得精美礼品,或者回答7道简单的历史题也可以。
左边那一排是来聚会的一群年轻人,他们起着哄,派出自己的社交牛x症小伙伴,赢来了价值798元的晚餐券一份。
他们看起来很高兴,但我觉得他们不是在为晚餐券高兴,毕竟他们桌上堆满的没吃完的菜,已经暴露了他们来这儿的真实目的。
而我卸掉一头沉重的假发和发簪,握紧刚开的发票,走进如墨的夜色,已经忘了今晚到底吃了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