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辽宁本溪,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某家洗浴中心洗澡。
没想到,小男孩在公共泡澡的汤池里,大便了。
发现儿子的不当行为,男子试图悄悄带着孩子离开。
这一幕被现场的工作人员发现,其二人被当场拦下。
洗浴中心的老板要求赔偿,不算对在场客人和店面声誉的影响,只提出“彻底处理污水再加上浴池无死角的消毒,至少得1000块钱。”
然而,遭到男子强烈拒绝。


图源@北京时间
他抱着孩子与工作人员推推搡搡,态度蛮横,拿着手机对在场人员恶语相向,不顾旁人提醒“小伙,别给孩子吓着”,意图强行闯门离开。

孩子行为不当,家长本应为其担责。
然而这名父亲,不但拒绝赔偿,对客人、对店家一句道歉也没有,反而还在拉扯的过程中把怀中的儿子当作护甲,莽撞又自私。
事情在当地传出去后,新闻有了后续追踪。
男子与洗浴中心达成协议,彼此各自承担500元的损失。
这本是一件小事,也无意去指责一个几岁的小孩子。
只不过其父亲的作为,还有探讨的余地。
对那个心智正处在萌芽阶段,对外界的一切认知都依赖父母言行的孩子来说,这件事,也许为他打开了无谓是非、价值扭曲的大门。
因为,你永远也想象不到,父母的公德缺失与私德败坏,对正处在吸收、模仿阶段的孩子,影响有多大。
2
媒体人@闲时花开 早期采访政法新闻,曾对话过一个“变态”强奸犯。
那个男孩,19岁就连续作案多起,且侵害的女性年龄都比他大很多。
随着审讯的深入,检察官逐渐剖开了他的内心。
他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家里极为重男轻女。
母亲对他娇生惯养,从未放手:
带着七八岁的他去女澡堂洗澡;当着十来岁的他更换贴身衣裤;十三四岁时,还睡在一张床上……


他15岁第一次作案,性侵的人,是自己的大姐。
大姐找母亲哭诉,不仅没得到母亲的帮助和宽慰,反而被一顿羞辱:要不是你不正经,你弟弟怎么会起歪心?
病态的私欲开始在这个男孩的内心疯狂滋生,高中开始,他有了偷窥的隐癖。
直到有一天,连偷窥都无法满足邪念,他便将侵害的目标换成了如他姐姐、妈妈一般,年长的女性。
受访的女检察官,对@闲时花开 说了这么一句话:
“他不过是通过侵害别的女性的方式,报复自己的母亲。”
人们斥责“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可实际上,恶魔的淬炼,正是源于父母日复一日的娇惯,和对平常错误的不以为然。
3
那个闯进女厕所的6岁小男孩,恶意踹开正在使用的隔间门,盯着女顾客的下体,却没受到任何责骂。
当他的妈妈把他护在身后,对着惊慌失措的女孩大声辱骂:“就你是老娘们,你跟一六岁的孩子较什么劲!
你他妈是比别人多长一个?就你金贵,怕被看!”
他会不会觉得:反正有妈妈护着我,不管我做什么都有靠山,那下一次,我再过分一点也没事。


那个13岁的男孩,为了抢劫一部苹果手机,把汽油浇在素不相识的女教师身上,毫不犹豫地打火点燃。
火焰瞬间将老师吞噬,而男孩却可以目不斜视地直接逃走,当晚躲在旅馆睡觉。
那位女教师,被诊断为特重度烧伤,大部分手指被烧到坏死,面临截指,永远无法重回讲台。
父母离异、习惯放纵的男孩,因为是未成年人,没有达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在犯案后的第二天,就被释放回家。
他会不会认为:反正我没人管,野惯了,我年纪还小,不会拿我怎么样。


那个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侵害女同学,又勒死受害者的17岁男孩,在动手后,把尸体拖到隔壁教室,翻墙逃校。
女孩妈妈在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见到女儿时,已经认不出来了。“她躺在那里,穿着一身校服。右脸肿的老高,还有很多青紫。左脸严重变形,整个鼻子、嘴里、头上有血。身上多处淤青,明显受到了强烈的外力打击。”@北京时间 生活|这一刻
法庭之上,男孩穿着一身名牌,做了发型,全程神情镇定地伪造、杜撰犯罪事实。
而这一切,大概率也源自其父母在知晓事情后,对受害女孩的第一态度:
“开个价吧,这个事情能不能用钱解决?”

一件游走在规则外、未被父母纠正的错事,未必就能为一个孩子的人格定下结论。
可是,能包容孩子做一件错事的父母,大概率能包容那未知的无数件。
那些行为不端、甚至危害社会的少年们,他们那由父母一手打造的童年里,定然有着相似的经历:
袒护多过斥责,默许多过反对,溺爱多过严苛,缺少底线感和责任感。
当你一口一口把孩子喂成了个巨婴,放任他们一步一步铺就了他们本不该涉足的弯路,小恶,注定积成大罪。
4
陶勇医生说过一句话,我挺认同的。“我一直不认为人性本善,也不认为人性本恶。
人性的善和恶,我认为是在环境中滋生出来的。”

就如同,前段时间刷屏的两张“核酸检测照片”。
沈阳某检测点,一名16岁的男孩张某在排队时插队,遭到民警劝说阻拦。
张某没有理会,反而对着民警拳脚相加,恶意咬伤民警的手指。
被控制后,他态度依然嚣张,语言不堪入耳就罢,还很清楚自己会有“退路”:“我就是个孩子,错了能咋地,我怕你啊!”

另一面,是大连王先生主动上报进行核酸检测并居家隔离。
当得知医护人员忙碌到晚上九点,饭都没时间吃,依然在挨家挨户进行检测时,王先生带着两个孩子深深地给她们鞠了一躬。
相似的场景,截然相反的举动,足以说明不少问题。


其实在本溪那对父子在浴池闹出囧事的同一天,安徽六安的一位妈妈,也因儿子犯了难。
小男孩家住17楼,曾多次往楼下扔东西。妈妈多次教育无果,发现儿子竟然把饭菜往楼下倒。
思忖良久,这位母亲选择“大义灭亲”,亲自把儿子送到了派出所,要求民警严厉批评,好给儿子长个教训。

《亲爱的弗洛伊德》里有句话: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
这是最无奈也最残酷的事实,发生在孩子眼里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5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曾专门停课半天,通知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打乱了人大附中教学节奏的片子,央视《天网》栏目策划了整整十年。
镜头辛辣直白地撕开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取名为《镜子》。
印象最深的,是一句孩子的独白:“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
无论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在孩子认识世界之前,家庭就是他的第一“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接触的一切,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你就应当塑造更好的自己,随后去影响他。
而此时此刻,我想,那句独白也该成为我们悬于头顶的警灯。
毕竟,我们曾是孩子,他们终将成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