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黎世报》认为,禁止堕胎、鼓励男性做家务等措施,都难以阻挡生育率下滑的大趋势,长期而言,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才是有效应对手段。《莱茵普法尔茨报》则指出,德国企业承担不起退出中国市场的后果。



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如何才能提升生育率?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女性不愿被强制生育"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政府现有的手段并不足以阻挡生育率下滑的趋势。

文章注意到,中国国务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里提到了"倡导男女共担家务、缩小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还提出要减轻家庭税负、考虑引入配偶陪产假等措施。"对家庭友好的政策曾经在法国、芬兰、瑞典等地对生育率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人口学家仍然在争论这些措施的效费比。为了提升一丁点的生育率,国家需要拿出大量的资金。"

"如今,中国政府提议的激励措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却无法消除中国年轻家庭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中国需要深刻的、结构性的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就算这些改革都予以实施,中国女性的生育意愿也不会因政府指令而发生改变。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早已成为了标准,生育率下滑是一个强烈的趋势。早在1979年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中国的生育率就已经开始下滑。当一个国家投资提升女性教育水平时,就会发生这样的事。"

"除了激励,中国国务院的这份最新文件也涉及到了限制措施。文件提到要降低人工流产数量。目前,中国每年的堕胎数量比瑞士的总人口还要高。中国政府限制人工流产,并非是出于伦理考量,而是延续国家主导的计划生育政策,只不过这次是往相反的方向:不再是粗暴的强制节育、强制流产,而是三胎政策背景下的促进生育。"

随后,作者有些担心地写道:"即便激励措施没有起到效果,中国政府也必须避免倒退到从前的强制措施。禁止堕胎、惩罚不生育家庭这样的措施,将会损害女性的健康,并导致社会出现不安情绪。中国当局更应该考虑其他手段,从而减轻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当提高退休年龄,通过教育和医疗来提升民众的劳动效率,并且提升自动化水平。"



位于上海的大众工厂


路德维希港出版的《莱茵普法尔茨报》以"世界上没有国家可替代中国"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跨国运作的德国企业无法承受放弃中国市场的后果。作者注意到,欧盟驻华商会近期担忧地表示,中国经济显露出了开放程度降低的态势。

"在中国做生意,总是多少要交出一些控制权的。作为德国企业,只有在符合北京当局既定目标时才会受欢迎。迄今为止,外资在华经营一直是这种模式:跨国企业将资金和创新带入中国,同时获准进入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实现典型的双赢。"

"但是,如今似乎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许多领域的中国企业已经不再依赖欧洲技术,北京想要进一步推动科技自主。不必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就足以预测,今后欧洲企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将会下降。"

"而关键问题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上没有国家可以替代中国。只有中国同时具备巨大的消费市场、发达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专业人才。至少在目前,德国企业别无选择:他们固然可以继续不时发出抱怨,但是却依然不得不接受北京的游戏规则。尽管利润空间正在缩小,但是对于许多德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利润依然足够大,因此无法承受被逐出中国市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