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回国、“两个迈克尔”获释和一对美籍华裔姐弟被允许离开中国,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质外交”和“换囚”的讨论。在大国关系错综复杂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换囚”?



支持者在机场等待孟晚舟回国。


上周五,数亿中国人通过直播观看了孟晚舟获释后的归国之旅。但中国媒体少有提及的是,加拿大结束了对这位华为“长公主”近三年的软禁同时,中国也释放了在她被捕后拘留的两名加拿大人,紧接着又允许一对被禁止离境三年的美籍华裔姐弟返回美国。

这三组人失去自由的原因看似不相关,但在中美关系剑拔弩张的背景下,他们被释放的时机如此“神同步”,被外界普遍归为在“人质外交”背景下“换囚”的结果,尽管中美加三国都以各自的形式做出了否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两名加拿大人是在获得医疗保释后被允许返回加拿大的。白宫新闻发言人珍·萨基(Jen Psaki)本周一被问及“换囚”时说:“我们不会使用那样的字眼。”加拿大驻美大使克斯汀·希尔曼(Kirsten Hillman)说事实显示这似乎就是人质外交,但强调美国并未以释放加拿大人作为释放孟晚舟的条件。

从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古罗马时期将部落首领的儿子集中到罗马当质子的传统,人质自古就是权力制衡的手段。近如冷战时期,换囚也相当普遍,但如今各国都对此讳莫如深。在批评者看来,这会折射出本国政府的投降姿态,一旦政府暗示他们可以就人质问题讨价还价,将鼓励交恶的国家为所欲为,令在别国生活学习甚至旅行的公民人人自危。这种不安恐怕也不仅限于住在中国的西方人士,对于身处海外的中国人亦是如此。

一些外国人已经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成为了谈判的筹码,为此付出了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2005年,CNN华裔主持人凌志慧(Lisa J. Ling)的妹妹、美国“潮流电视”(Current TV)记者凌志美(Laura Ling)和韩裔同事李承恩(Euna Lee)在中朝边境采访时被朝鲜边防人员逮捕,并以非法入境为名被判处12年劳动改造,最终在各方斡旋下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亲自赴朝鲜接回。朝鲜媒体称克林顿代表两人向金正日致歉,他的到访也被朝鲜利用作为国内宣传的工具。2015年,弗吉尼亚大学学生奥托·F·瓦姆比尔(Otto F. Warmbier)去中国旅游时参加了朝鲜五日游,因为在酒店“窃取”了一张宣传标语而被拘捕,在朝鲜坐牢17个月后终于获释,但当时他已经昏迷了一年多,回到美国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本国公民莫名身陷囹圄,也会让各国政府在政治上处境不利。在释放瓦姆比尔前,朝鲜要求美国支付200万美元的治疗费用,当时负责谈判的美方外交官接受了这一条件,但特朗普后来拒绝付款。付赎金从古到今都是人质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只不过付了赎金往往会更助长绑架人质的行径,也因此为人所不齿。2016年竞选总统时,特朗普曾以向伊朗支付了4亿美元换取人质来攻击时任总统奥巴马。事实上这笔钱是美国按照国际法庭的裁决向伊朗支付的军火交易和解款项中的一部分,但巧合的是,付款当天伊朗释放了四名被拘押的美国人,其中包括一名《华盛顿邮报》记者。

除了交赎金,另一种让人质回家的常见方法就是换囚。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中,一名律师代表美国前往东德谈判,希望用一名被美国抓获的苏联间谍换回一名美国飞行员。最终因为律师的机智和坚持,这名飞行员和另被东德逮捕的美国学生同时得以获释。

但换囚的交易无论看上去多么划算,都很难做到一视同仁。普林斯顿大学美籍华裔博士生王夕越2016年到伊朗做研究时被捕,2019年他被美国以换囚的方式营救出狱后,其他在押伊朗的美国人家属曾抱怨政府未能出手援救他们的家人。现在有四名美国公民仍然关在伊朗,另外一人据信已经在关押期间死去。在孟晚舟获释后,也有人翻出2019年在波兰被指从事间谍活动被捕、之后立即遭到华为解雇的前员工王伟晶的旧案,质疑为何两人境遇如此天壤之别。

孟晚舟获释后,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研究中国问题的法学教授郭丹青(Donald C. Clarke)对时报说,这场再明显不过的交换完成得如此迅速,也是对其他国家领导人发出的警告,那就是中国政府可以肆无忌惮地拿外国公民做交易。如果真的是这样,很多在华外国人难免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筹码。如果外国企业和访客因此对中国望而却步,恐怕也不是中国希望看到的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