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美的科技、经济竞争不仅体现在贸易、关税、市场准入,工业技术标准也是一个博弈领域。


DIN——德国工业标准在世界许多地方应用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商报》发表背景分析文章指出,欧盟和美国正在协同抵制中国的一项经济战略--在全球推行自己的工业技术标准。文章开篇写道:

"这是试图'颠覆互联网':把'分散的、不可控制管理的'变为'集中的、可控的'东西--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这样形容中国在国际电信联盟中推出一个新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的努力。欧盟同其它同道的国家一起暂时阻止了这个计划。

这个例子显示出,在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决策机构就技术规范进行谈判的时候,面临着怎样的风险。像互联网协议这样的工业标准和规范,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经济战中是战略资源。谁能贯彻自己的标准,就不仅能规定像文件格式、无线电频率这样表面上无关宏旨的细节,还能编写技术创新赖以发展的基本参数。互联网就反映了美国式的自由理念,中国正是想要用一个新的协议来改变这一点。

一个名为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委员会的平台本周在美国匹兹堡举行高层会议,未来技术标准的竞争是该委员会的优先议题之一,例如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维斯塔格对《商报》表示,互联网协议的例子让欧盟意识到,必须'更加有系统、更加警觉',以便及早获得有关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技术标准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文章接着写道:

 "中国在所有官方场合始终对ISO这样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赞扬有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会遵守有关组织通过的决议。1990年代末,中国执行的技术标准中有70%采用了国际组织的标准。到2017年这一比例已降到21%。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制定自己的标准。这背后是一个战略:在属于中国企业强项的行业里,他们参与国际标准化的进程,并在国内市场引入共同制定的标准。比如这样可以有助于华为在全球推广自己的5G技术。

在中国企业并不占领先地位的行业,则没有机会对国际标准施加太大影响。因此他们制定自己的标准,给外国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增加难度。"

贸易与技术:美欧结盟能否抗衡中国?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科技强国,欧盟和美国希望跟上脚步。但新结成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却可能面对分歧,而且之前的类似努力也并没有带来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


美欧联手与中国争夺科技制高点,是否能有胜算?

新冠疫情引发芯片危机。2020年春季,电子产品需求猛增,生产商警告称半导体紧缺,而这是从智能手机到汽车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

他们的预警果然应验:在之后的几个月里,芯片缺货造成大量工厂生产线停工。科技企业推迟产品发布日期,电脑供货延迟数月之久。

从华盛顿到柏林,政治人物们纷纷呼吁生产芯片的主要国家优先完成本国订单,担心芯片缺货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不过他们也只能呼吁一下而已:全球芯片生产商屈指可数,产量难以迅速提升。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美欧伙伴关系"

一年半后,芯片供应依然紧张,导致类似汽车等行业的生产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制造更多芯片成为周三(9月29日)在匹兹堡进行的首次"欧美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上,欧洲和美国官员讨论的最重要事项,

"我们致力于打造美欧伙伴关系……设计和制造功能更加强大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半导体",白宫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如此表示。

"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上讨论的其它议题还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则;如何在日益混乱的数字世界中加强网络安全以及如何在国际范围内推进共同技术标准。

此次会议由欧委会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共同担任主席。

达成共识谈何容易

参与会议筹备工作的欧美官员表示,对于大西洋两岸的政治人物而言,芯片危机让他们猛然惊觉,技术对于掌握地缘政治主导权具有如何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相关对话的保密性质,这些官员仅愿意在匿名条件下发表观点。

但欧美要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达成共识并不容易。

美国与澳大利亚和英国秘密商定核潜艇协议,撕毁与法国价值数百亿欧元的订单,这已经让会议蒙上一层阴影。




负责数字化事务的欧盟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和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是这场会议的共同主席

美国和欧盟在如何监管新技术方面也已经多年陷入僵局。

布鲁塞尔希望加强管控,认为这是保护欧洲公民基本权利的必要措施,而华盛顿则力主市场驱动、政府少干涉的策略,理由是过多限制会阻碍创新。

斯坦福大学网络政策中心政策主任玛丽耶·沙克(Marietje Schaake)认为,达成妥协将有利于欧美双方。

曾在2009年到2019年期间担任欧洲议会议员的沙克表示:"如果美国和欧盟能够更好的彼此合作,将成为相当强大的组合--欧盟会从美国的地缘政治实力中受益,美国从欧盟的权利和自由力量中有所收获。"

"但是,这需要做出政治层面的协议--到目前为止,双方并没有真正进行很好的交流。"

一场"新冷战"?

显而易见的是,欧美这场会议的主要针对者是中国。

近些年来,中国一些科技企业跻身全球巨头行列。这让美国担心北京很快将在部分特定的敏感技术领域获取主导地位,并以此作为一种战略优势。一些观察家由此认为,美中之间已经进入"新冷战"。

在美国国内对华采取强硬态度获得广泛支持的情况下,拜登政府将"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描绘为美国和欧洲可以联合经济和政治力量来对抗中国野心的一个平台。

但是欧盟官员则不厌其烦地强调,新的欧美联盟应该重在彼此合作,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国家。欧盟迄今为止对中国采取相对不那么具有对抗性的政策路线。原因之一是,27个成员国中的部分国家与中国拥有密切的经贸关系,在如何应对中国的问题上也有不少分歧。

德国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执行主任米尔德内尔(Stormy-Annika Mildner)表示,尽管如此,北京政府极权化色彩日益浓厚的领导风格引起美欧政界的警觉。

"双方都感受到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更需要进行合作"。弥尔德内尔表示,这可能让"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比此前小布什或奥巴马执政期间所展开的一些跨大西洋合作倡议有所区别。当年的那些欧美合作计划也同样雄心勃勃,但最后均未能收到实际效果。

"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与当时已经完全不同",米尔德内尔表示,"而中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政府究竟能做些什么?

双方希望能够加强合作的领域之一就是半导体生产。芯片虽小但生产过程极为复杂,包含数百道工序,需要数月时间。相应的工厂设施造价也相当高昂。

中国已经将尽快实现芯片制造全过程国产化定为头等大事,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这一点。

这也是美欧官员对于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收购芯片制造相关企业忧心忡忡的原因之一。



芯片虽小 生产不易

在"贸易与技术委员会"上,官员们将研究如何对待半导体产业的外国投资。他们也将讨论如何协调双方在减少对于全球供应链依赖性方面所拟定的计划。

智库机构新责任基金会(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的半导体产业专家克莱恩汉斯(Jan-Peter Kleinhans)认为,美国和欧盟应该考虑如何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好的合作。

他警告称,要解决全球芯片危机,政府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克莱恩豪斯表示:"是的,公共资金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帮助建立新的产能。"

但是他补充表示,更需要拿出更多努力来解决目前的芯片短缺问题,比如增加全球供应链透明度或者阻止加剧危机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克莱恩豪斯表示:"这是只有企业才能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人真的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