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台海情势风高浪急,在以中美博弈为核心的世界百年变局之下,台湾被地缘政治板块挤上了冲突最前线。美国与西方不断摆出“台湾牌”新阵势,而习近平更在中共建党百年宣示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赢得大陆舆论的热烈喝采。民进党政府对中国大陆敌意相向,两岸民意对撞越演越烈,大陆民间“武统”声浪更是此起彼伏,台海未来的和或战,更是备受瞩目。以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统一为宗旨的大陆重要涉台组织“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在今年迎接40周年,将于9月底在北京举办大型庆祝活动。全国台联可说是北京“和统”政策的具体缩影,多维新闻聚焦回首全国台联40年来时路,窥探两岸终局到来前夕,北京将如何下好这盘“和统”棋局。
“和平统一”,是中共长期以来对台政策的期望。如何以“和平”的手段促统,相关涉台机构的角色扮演重中之重。
在认识大陆众多涉台组织之前,绝不能忽略将于今(2021)年迎来成立40周年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全国台联不仅是因应中共“大政方针”而成立的涉台单位,更是经历两岸40年来的风风雨雨,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精神来从事两岸工作。在大陆民间“武统”声浪喧嚣之际,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也是40年来中共对台和统方针与路线的一个缩影。
在台湾长大的中共十九大党代表、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卢丽安为现任全国台联副主席。(中新社)
中央OK 浙江先行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各式组织都有其专属挂靠的中共中央单位,而全国台联就隶属于中共统战部“三局”。至于全国台联何以与中共其他涉台组织相比,显得特殊且与台湾人关系紧密,还得从两岸近代史谈起。
1945年,正值台湾光复前后,有不少台湾人心向“祖国”,也有到大陆升学等考量因素,许多台湾人陆续“西进”并在当地落地生根。但由于台湾身份,在中共建政初期,一些台湾人也卷进了政治运动,未受重视。直到邓小平时期推动改革开放,同时对台政策也随之调整,从“一定把五星旗插进台湾省”的调性,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那么,如何具体让台湾民众了解北京善意? 此刻,在陆台籍人士成了北京对台政策的最佳代言人,更是中共对台怀柔的首批对象。中共先是“复苏”建政初期与台湾相关的民主党派,像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等统战功能。随后,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精神号召下,开始有了“台湾同胞联谊会”这类半官方组织的初步规划。
1980年6月,浙江省委统战部推出了一份《关于成立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通知》文件,内容指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浙江省台联)将在浙江省统战部门指导下成立,并交由1955年自日本“海归”回中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赖中和担任筹备小组组长。
同年11月,浙江省的筹备小组第一次代表会议在杭州市召开,会议除了宣布正式成立浙江省台联会,原先筹备组长赖中和也被遴选为省台联主任;同时,该会议也再次定调:“对台胞‘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政策”,亦声明浙江省台联是浙江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成单位之一。
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正式宣告成立于1980年11月宣告成立。(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
“和平统战”催生全国台联
不过,在浙江省台联成立之后,专属大陆全国性质的台联并未顺势而为。直至1981年4月,居住在福建省的台湾人也在福州市成立第二个省级台联组织“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共中央才有了明确指示。
据史料显示,时任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自上任以来,为解决两岸长期的隔绝状况,相当积极且大力支持成立类似“同乡会”联谊性质的全国组织。邓颖超认为,“同台胞沟通,才能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也就是运用细水长流的办法,最终营造汇成江河大海之图景。
1981年7月,邓颖超特别抽调出生台湾台中,且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日文翻译林丽韫,作为全国台联筹备小组组长。同年9月,中共召开全国台联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出《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的38号文件,强调“党对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的基本政策: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此外,也明确表示有必要利用居住大陆的台胞的影响力,加紧对台进行“和平”统战。
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图左)为全国台联花费极大心力,图为邓颖超与前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廖承志(图右)。(VCG)
1981年12月,来自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多名台籍代表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台湾同胞代表会议”,会中通过组织章程草案正式宣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以及任务目标,并推举林丽韫为全国台联理事会会长(编按:自此之后,中国大陆各地台联组织领导改为理事会会长),寄望“全国台联”推展两岸交流,重新认识彼此。
台联的统战任务
坦白说来,全国台联和其地方组织的成立宗旨,旁人大多会聚焦于中共对在陆台人、台湾本地民众,以及海外台人的“统战”任务。但其实这样的理解,也难以完整拼凑全国台联成立之初的面貌与目的。
实际上,全国台联初期主要工作是特别处理一些在陆台人的“冤假错案”,为过去遭错误批判而被下放的台湾人平反,抑或为这群台人争取相关福祉。比方,在陆台人由于政治因素,其后代在求学上有所困难,全国台联为此争取不少教育经费,如设立“青年台胞大专班”、“台湾干部训练班”等课程。尔后,这群接受教育的干部,也都顺势成为全国台联及地方组织的工作主力。
此外,根据已故台大哲学系教授王晓波的著作《故人故事:我的告白》描述,日据时期,许多台人赴大陆设置的“台湾会馆”作为抗日基地,但碍于后来的历史、政治定位等因素,导致这些在大陆的“台湾会馆”残破不堪,甚至被当地政府定调危楼拆除。但在全国台联的协助之下,北京与厦门的“台湾会馆”得以翻修、扩大,除了重新作为全国台联地方的办公室,也是表达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共同无法抹灭的历史记忆。
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日文翻译林丽韫(图左),早年随父母从台湾移居至日本,再到北京。(世界林式文化名典)
统战不是数字说
但随着在陆台人的生活条件改善、台湾民众赴陆人数扩大,全国台联乃至地方的工作重心已转移两岸交流。像是著名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俗称“三台会”)就是由全国台联引领主办,通常在每年7月举行,不仅是中国大陆涉台圈的“老品牌”活动,也是观察大陆对台政策动向一扇窗。
当然,全国台联著名的活动不仅于此,还有台胞青年夏令营、冬令营、海峡两岸学生交流团、台湾杰出青年赴陆参访团等,每年平均交流人数达千人以上,甚至还透过旗下《台声》杂志举办两岸青年征文比赛。
然而,以台湾目前与日俱增的“反中”意识看来,类似全国台联的大陆涉台组织,其执行成效恐怕已不如过往。全国台联创始推手邓颖超曾强调,“对台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时间性都很强,要见缝插针,要插得有效果,也不要插出血了。”显然,这套对台工作手法已逐渐“失传”,尤其观察中共对台单位的绩效指标,处处以“数字”为圭臬,认为交流次数、福利多寡等就能直线性简化为两岸融合参考指标,却忘了人心难以量化,这也使得包括诸如全国台联这般庞大且细化的涉台组织,也在两岸变化风云变化之下,对台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
平心而论,人心浮云、来来去去,任谁都难以掌握。不过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两岸经贸依存、交流尽管越趋紧密,但也因为两岸政治对立氛围,使得台人的政治态度与认同成为关注的“问题”,且此问题更因为两岸人员流动在“规模”与“数量”上扩增的趋势,以及当前被中美博弈格局所激化的台海局势,而更形尖锐。那么,处在其中的全国台联,如何继续在“和平统一”大政方针下掌握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尺与度,不只是台湾民众放大检视,中国大陆民众也等着北京的这张“和统”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