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下忐忑,特地去问了几个在加拿大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加拿大风光好、福利好、资源好,医疗免费枪支管控得也好,入股不亏,叫我放宽心。
为了打消我的疑虑,老公还特地给我看了一个油管视频,一群跟我一般年纪的华人太太们对着镜头热情地唱着:“加拿大的天是明朗的天,加拿大的空气是好新鲜……”
我看着她们,遥想着一片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带着这样的期盼来到了加拿大。
Photo by Rene Baker on Unsplash
如今我在加拿大已经三年,对这个国家的印象跟之前朋友们给我的大致相同,只是我并不觉得美国和加拿大十分相似,美国热情奔放、骨子里带着骄傲和自负,加拿大温柔内敛,带着对世事的怜悯和宽容。加拿大人更热情、单纯,且无私,油管常常能看到加拿大拯救难民呼吁捐款的广告。
不过对于加拿大的历史、政治、经济,我不甚了解。以这次大选为契机,我得以一探究竟。
加拿大历史:从殖民到独立
在加拿大说长不长,说短也实在短的一百多年历史里,倒是热热闹闹发生了不少事情,期间发生的大事大致如下:
总的来说,北美这块土地是最晚被人开发的一块土地,公元985年,当维京人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已经住在这里有上千年了。
之后的500年里,不断地有探险家带着发财的梦想、冒险的精神、或者神给的异象,来到这片土地,其中一个叫乔瓦尼·卡博托(John Cabot)的探险家在1497年第一次绘制了加拿大东海岸的模样,他只说,这儿有块地,这块地当时甚至还没有名字。乔瓦尼·卡博托很受加拿大人爱戴,为他做了三座雕像,这是在蒙特利尔的一座:
By Jeangagno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之后又来了一位叫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的航海家,这位航海家运气就比较背,他一生经历了三次航海冒险,既未能开辟通往东方的西北航道,也未能发现黄金,所以可想而知,赞助他航海的金主们脸色肯定不好看,但是,他成功为欧洲人开启了加拿大的大门,并且赋予了这块土地正式名称。他的雕像位于曼尼托巴省的圣马洛。
By le sculpteur Georges,via Wikimedia commons
卡蒂埃曾经抓到两个向导,向导称这块土地是“kanata”,这是原住居民的伊洛魁语,其实就是村庄的意思,于是雅克·卡蒂埃在绘制地图时使用了“Canada”一词,这便是日后的加拿大名字的来源了,至今在首都渥太华地区还保留着一片“kanata”地区,并且成为了华人青睐的一个社区。
再说说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无论美加关系多么亲厚,加拿大也是一个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
但在一开始,北美这块土地确实是不分什么美加的。从1600年往后的150年里,英法两国在这片土地上争得不可开交,直到1759年英国占了绝对的上风,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北美(也是全球)一霸,至此美加依然亲如一家不分彼此。
1776年,美国独立,大量英国殖民者逃到了加拿大,1793年,上加拿大(现今安省)废除了奴隶制,于是又有很多美国的奴隶也往加拿大跑。
大量人口流失,美国渐渐生了吞并加拿大的野心,1812年的时候,控制加拿大的英国正在欧洲大陆上跟法国打得不可开交,留在加拿大的兵力不足万人,美国在这个时候向加拿大发动进攻,也是看准了时机。
可是,战况不尽如美国预想,加拿大不但把美国人打了回去,冲动之下还给白宫放了把火,至此美加边境便也定下了。
于是扯出了2018年5月的那段公案,视频中特朗普突然对着特鲁多来了一句:不是你们烧的白宫吗?特鲁多当时仿佛没有明白特朗普指的是什么。
特朗普认为反正是当时住在你们加拿大的人干的,就得算在加拿大头上,特鲁多却觉得冤枉,要知道1812年打仗的时候,加拿大还没有正式建国。
当年英国眼看自己兵力不敌,就煽动加拿大民兵特别是印第安原住民先上,以此争取时间调集兵力最后才险胜了这一仗,至于白宫,确实是加拿大民兵和英国人一块儿放的火。
所以加拿大和美国,曾经也是泾渭分明甚至还有点火药味的两个国家,但其实这种火药味,主要还是在美英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印象中加拿大的诞生是1867年,这一年仿佛是加拿大争取自由和主权的终点,事实上,1867年只是标志着加拿大跨出了争取领土主权的第一步,之后,加拿大走过了漫长的115年,期间经历了《1926年贝尔福宣言》、《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每一部法典都进一步扩大了加拿大的自治权,一直到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渥太华正式签署并公布了《1982年宪制法》,加拿大才算获得了完全的主权地位。
Photo by Silvestri Matteo on Unsplash
没有总统,只有女王和总理
加拿大的多党制君主立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恐怕会难倒很多华人。
首先,加拿大是没有总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分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总统这一职位只有在共和制国家才有(隔壁美国),加拿大是君主立宪制国家,那就是总理为大了,至于君主立宪制的这位君主,就是英国那位待机时间超长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除了英国的女王,她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15个英联邦王国的现任君主。
加拿大在政府体系上借鉴了英国议会制传统,联邦议会包括两院:众议院(下院)有338名选举产生的议员。参议院(上院)有105名总理任命的参议员,他们代表加拿大全国所有地区。
而联邦大选,指的就是选举出众议院(下院)的议员。
根据议会制传统,由议员人数最多的政党组建政府,如果组建政府的党在众议院获得的席位超过半数(即170个席位),组成的政府就是多数政府,它有能力控制众议院。
五大主要政党
加拿大目前有十大政党,其中主要的政党是:加拿大自由党、加拿大保守党、新民主党、魁人政团和加拿大绿党。
加拿大自由党,政见相对自由灵活,能杂糅不同派别的政治主张,因而也能够吸引想法各异的选民,自由党是统治加拿大时间最长的政府。
保守党是除了自由党以外唯一入主过联邦政府过加拿大的政党,在最初的时候,保守党的思想主张和自由党在与英国还是美国贸易、国家形式(邦联还是联邦)以及国家主权等问题上,都有着明显的分歧。
然而,由于自由党领导加拿大的时间太长,为了打败自由党,保守党不得不按照自由党的方式进行了一些妥协和改革,到了现今,这两个政党的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保守党的现任领袖艾林·奥图尔对中国的态度很是强硬,曾声称如果当选总理将会封杀华为5G。
新民主党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党派,主张在自由民主的经济体系下,加强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魁人政团颇有野心,一心想着魁北克独立,不过从支持率来看,魁省独立似乎并不是民众的心声,支持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近15%一路跌倒现在的10%都不到。
绿党的关注点在于环境保护,这个政党的优势是能够吸引来自不同政治光谱的领导者,但也因此始终无法形成一个长久稳定的政党理念。
再来说说今年的大选。特鲁多的队伍不好带,他2015年就任的时候,他带领的自由党是多数政府,但是到了2019年,虽然他顺利连任,自由党却失去了多数席位(只拿下157个席位)。特鲁多在今年突然宣布大选,外界普遍认为他是想重夺多数席位。
都说民主无价,那么一场彰显民主的大选究竟要花多少钱?数据如下:
大选费用年年见长,所以特鲁多这次提前大选,还是在疫情期间,被人诟病劳民伤财,他也不冤。
相比之下,美国的2020年大选花了144亿美元,所以比起美国,加拿大在大选上还算是比较节制的。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初到加拿大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国家特别爱拉横幅,到处都可以看到关于“sustainability”的宣传,“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在美国我几乎没听说过。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词汇,带着不可名状的崇高愿景,当然,离我们的生活也很远。
我在加拿大的学校学习过创业课程,当一个新的创业点子被学生提出来的时候,教授问的下一个问题不是资金,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可持续”:你如何在不破坏环境也不破坏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挣钱?教授通过这种方法告诉商科学生,可持续不是企业达到规模以后用来贴金的锦上添花,而是刻在企业基因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此我意识到,加拿大的可持续不是用来喊的口号,而是用来实践的精神核心。
后来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书籍时,我看到过这样一段对话,作者问他的朋友婚姻状况如何时,他的朋友回答说:
“Well, it is sustainable.”
看到这句话我才明白原来可持续这个词,并非是一种共同繁荣的崇高愿景,而只是一条互相制衡共同存活下去的底线。
1867年加拿大建国,到1887年的时候加拿大就建立了第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当时的加拿大,贫穷闭塞、资源匮乏,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英国找到街边没有父母的孤儿就会送往加拿大,让他们到农场里去摘果子。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那个时候的家庭妇女除了煮饭带孩子,拿猎枪打黑熊也是常见的家务事之一,人类似乎更需要保护。
在那样一个时刻建立保护区,体现了加拿大的信心和远见,他们知道他们终将征服这片土地,也明白无论自己将来有多么伟大,都要保证这个土地的平衡与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到1989年《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才正式成立,但是历史上有过多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在大萧条时期,全球经济遭到重创,经济学家们就在激烈的辩论中就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派学家表示,我们要造更多的产品,刺激消费者购买,他们买的多,产品成本下降,我们就可以造更多更便宜的产品,然后消费者就会买更多,如此进入造更多、买更多的循环中。
另一派学家认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经济环境,都有其自我修复的能力,前提是我们不要过度,要我们破坏的速度不超过环境自我修复的速度,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可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发展共存的状态下持续下去。这也是加拿大坚定走的道路。
对于中国人来说,可持续发展听上去像是个舶来品,但其实这种思想的内核并没有超出中国提出的“中庸之道”的范畴。程颐先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大意是说不偏执,有坚守,便是人间大道。
那么走了可持续道路的加拿大经济发展得究竟怎么样呢?
G7国家1990-2018年实际GDP比较。来源:世界银行
这是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我也找了几个不同的数据源,由于选择的参数不同,排位也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美国和加拿大都是毫无争议的领跑者。
很意外,走“买更多、卖更多”路线的美国和走“懂节制、方长久”的加拿大,经济上居然双双领跑七国集团。
加拿大与中国
虽然华人移民加拿大的热潮在最近20年才发展起来,但实际上,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参与了加拿大的国家建设,我把华人和加拿大在历史上的主要节点做成了如下表格:
移民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据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杂志,19世纪后期,约15700名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其中4000多人客死他乡。
但在1885年铁路竣工时,在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功仪式上,却找不到一个华人的身影。相反,加拿大政府通过了《华人入境条例》,向华人移民开征“人头税”。
直到2006年6月22日,时任加拿大总理哈珀正式代表联邦政府就“人头税”道歉,为当年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以及在世的配偶赔偿每人2万加元。他同时也为“人头税”停征后实施的《排华法案》表示最深切的悔过。
但华人并没有一味受辱,而是做出了很多抗争和卓越成就。有一位标志性人物郑天华,为华人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他是加拿大历史上首位华裔下议院议员,第一位获取BC省执业律师资格的华人。正是通过像他这样的华人努力,一点一滴雕琢了中加的关系,奠定了后来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华人的基石。而我们更熟悉的白求恩,也是中加之间历史渊源的重要纽带。
郑天华(左二)在竞选活动中。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Historical Photographs, No restrictions, via Wikimedia Commons
回想我在加拿大的三年,我想到很多很多的面孔,那些来自印度、约旦、伊朗、伊拉克的朋友们,都喜欢加拿大。
当然更多的是华人同胞,有一些来自美国、法国、英国的华人,他们阅尽千帆,在加拿大找到了最终的安定。我有的朋友是企业高管,有的朋友自己创业,有的朋友在雇主家做看护,但他们都过得很快乐、衣食无忧、各有各的好。
我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加拿大的魅力了吧。
写完文章,我又去油管看了一眼,“加拿大的天是明朗的天”视频仍在,还又多出了好几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