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连续10年去湘西支教”的海归女硕士火了,这个女孩叫龙晶睛。 



关于这个年轻美女支教老师闪闪发光的人生履历和支教经历,各种短视频和文章在网络上宣传的铺天盖地,总结起来,内容基本如下:

龙晶睛自高中就出国留学,在外留学9年,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硕士,连续10年参加支教,硕士毕业后更是放弃高薪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

10年间,龙晶睛的支教足迹遍布湖南、江西、贵州、陕西等地24所偏远山区学校,前后帮助过2000多名山区孩子......

龙晶睛不光自己连续10年参加支教,还组织1500名志愿者,教山里的孩子们跳舞、做手工、学英语......

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这个“高学历”和“热爱公益”的漂亮姑娘,似乎已经成了当下最正能量的代名词,甚至引来权威官方媒体,都在线为她打call背书。

 



更别提一众自媒体,对她的各种宣传更是不吝赞美之词。

 

龙晶睛,确实火了。

 

1

 

但是,看到这里,也许你脑中会出现一些问号:

 

比如说,今年28岁的龙女士,是如何做到在国外读书9年,同时又有连续10年的支教经历的?

 

连续10年到24所偏远山区学校支教,平均下来,常年在国外读书的龙女士,平均每年支教学校达到2.4所,这合理的?

 

而且,既然连续支教了10年,龙女士到底又有哪些支教成果?对孩子们做出了哪些帮助?培养出了多少人才?

 

带着这些大大小小的疑问,乌鸦对这位龙女士好好进行了一番研究。

 

龙晶睛最先是在抖音火的。

 

打开龙晶睛的抖音,一共有97条视频内容,几乎全都是她的支教视频日记。

 



但即便你有耐心把这些视频全部阅毕,你可能还是不知道龙晶睛在支教期间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小朋友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只有一点你一定记忆深刻,那就是龙女士武装到牙齿和头发丝儿的美丽形象。

 

视频里的龙女士,永远一副精致妆容,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衣服光鲜簇新,加上一副标准的八颗牙微笑,在一群衣衫不整、脏兮兮、皮肤黝黑的孩子中“鹤立鸡群”,美丽形象更加璀璨夺目。

 

这种违和感和撕裂感,贯穿着龙晶睛抖音账号里的所有支教视频。

 

对支教有过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支教不是什么风花雪月的事情,也谈不上什么岁月静好,需要支教老师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一些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

 

在穷困地区“支教十年”,龙老师还能十年如一日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网红风,化精致妆容,用专业设备,持续做作摆拍,怎么看,都不像是真正来支教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龙晶睛的抖音视频看起来都相当专业,其中部分镜头用了单反和手持稳定器,有些甚至动用了无人机,并且所有视频都是围绕她个人形成的专题Vlog,也就是说,这背后是有一个专业团队在为龙晶睛服务的。

 

所谓的十年支教,看起来不过是网红打卡式的持续作秀罢了。

 

但是,如果你以为龙女士作秀只是为了出名当网红,就太低估她了。

 

龙女士还有另外一个高大上的身份——青年企业家。乌鸦在天眼查上搜索显示,龙女士的名下,有一家湖南省善吟创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有一个长沙市善吟共益助学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

 



今年4月份,龙晶睛的善吟共益发起了一项短期“爱心暑托班”的活动,在微信公众号中发起了一篇招募推文,名叫《新媒体人!和我们一起去支教!》。

这个所谓的支教活动,目的是“让新媒体人和互联网弄潮儿与最质朴的童心对话”,为的是背后“千千万万留守儿童成长的可能性”。

 





但实际上这项活动是如何让千千万万留守儿童成长的呢?

从下图中的活动行程表可以看到,这个只有短短五天的活动,刨去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行车时间,以及第四天的欢送会,中间其实只有两天的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只有7节课。

 



先别急着惊讶,课程少也罢,可笑的是参加“支教”的老师人数,比课程还要多。总共就7节课,得20个“老师”来上,怎么分?3个“老师”上1节课?

 



“老师们”没课上不要紧,你只要报了名,湘西少数民族非遗采风和农耕体验活动肯定能让你体验到,古镇非遗民风的住宿也能体验一把。

 

并且只要报名,不管你教没教课,支教证明肯定是有的。

 



并且还有机会得到美女网红支教老师龙晶睛的亲自培训,总之,让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当然报名有门槛,为期5天的“支教活动”,交5000“善款”即可报名参加。

另外参加完活动以后,“老师们”还需要制作一篇图文和一个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宣传,有5星好评的加持,下一次的活动又有着落了。

 

这下再回头看龙女士宣传的所谓组织1500名志愿者到山区支教,乌鸦又突然明白了点什么。

这个活动,明面儿上办的是公益,实际上说白了,不过是明码标价的生意,孩子们也不是他们想要教育和帮助的对象,不过是拍照留念的道具罢了。

 

2

 

了解了龙晶睛,会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以打造“热衷公益”形象的一众明星。



本质上,她们属于一类人,利用支教可以迅速博人好感的公益属性,蜻蜓点水,就可以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立下某种人设,吸引流量,方便用来变现。

随着互联网愈加发达,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目的,打上了支教的主意,他们不远万里跑到山区,利用支教这个跳板,功利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或是流量,或是光鲜的履历,或是保研资格,或是学分,也可能单纯是为了寻求新鲜感。



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三下乡”、“七彩假期”等支教相关活动,或是民间公益组织、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每年有大量大学生进入乡村开展支教活动。

国内大学生参加的支教,基本上都是短期的支教。稍长的可能有3到6个月,短一些的甚至可能还不到10天,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问题就非常值得人们思考:

短期支教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短期支教的受益者,真的是孩子们吗?

被支教的学生在频繁更换上课老师的情况下,因为各个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别,很难学到统一又具有系统性的知识,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欲望。



另外很多支教老师往往自身并不具备太多的教学经验,不具备当老师的资质,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高,教学效果更是一言难尽。

 

甚至有些支教老师为了一己私利,占用孩子们做农活的时间强行补课,打乱孩子们的暑期计划,只为配合他们的“表演”。

 

更可恨的是,有些支教老师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面前自带优越感,公然对孩子们展开歧视和侮辱,甚至打骂,给孩子们造成永久的心灵创伤。

 

今年3月,一名在云南龙陵一中支教的刘老师,被爆在微博上公开辱骂学生。

 

在这个支教志愿者的个人账号上,发布了大量歧视和侮辱学生的图文信息,公然用“傻子”,“笨蛋”,“傻X”,“智力不健全”等字眼来形容学生。







 

网上言论都这样不堪入耳,这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态度是怎样的,大家应该也能窥见一二。

 

查阅刘同学的背景后发现,其履历还相当“光辉耀眼”:大连理工大学土木1605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团校办公室主任,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学生干部管理中心主任等等一水儿的title。

 

大连理工大学每年都会在大三至大四公布1+3支教保研政策,去贫困地区支教一年就可以回校读研,这种项目一般都很火,只有成绩不错但离保研差点或者学生会的干部才能够拿到。

也就是说,有些学校组织的所谓的支教,的确有门槛,而这个门槛,不是你的“教学水平”,而是“在校能力”。

最后在舆论压力下,大连理工最终取消了该生的研究生入学资格,但是她对支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却不知有谁能弥补。

这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孤例,去年12月初,“支教老师踹倒小学生”的新闻也登上了热搜。

这位脚踢小学生的万同学,同样是985大学各种优秀荣誉傍身的大学生,有“东大好青年”的标签,还接受过央视采访,但却丝毫看不出对支教的敬畏之心。



前有万同学踢,后有刘同学骂,想问问支教对你们来说算什么?支教学生对你们来说又算什么?

这些别有用心的支教老师,一方面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流量,接受着大家的赞扬和尊重,一边却打骂学生,贬低学生,更有甚者,借用山区孩子的名义,为自己敛财。

请问这样的支教又有何意义?

当然,利用寒暑假和假期到山区支教的老师当中,并非全部都动机和目的不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抱着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以及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的目的,踏上了自己的支教之路。

但是,短暂的支教生活,真的能够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吗?

几年前,有篇网传贫困山区学生的自白《叔叔阿姨,暑假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文章,道出了很多支教地区学生的心声:

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助长我们的成绩;后来的一天晚上,我们的老师说:”明天就不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

......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丰富了你们的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

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因此,别来,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叔叔阿姨,你们别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种大爱。



被利用被歧视的心酸之情,跃然纸上。

所以,以“献爱心”的方式剥夺支教地区学生的生活,入侵他们的世界,是不是也得尊重对方的心愿?更不要说有些行为就是让支教这片教育净土沾染上资本的恶臭。

3

话说回来,乌鸦并不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支教活动。只是痛心,形式主义的支教太多,真心实意的支教太少了。

真正的支教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才是对贫困偏远地区孩子真正的帮助?

我觉得应该是张桂梅校长那样的。

一个从17岁就开始支教的年轻女教师,把青春和知识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未来。40多年来她燃烧了最好的年华,点燃了一盏盏明灯,落下了一身的辛劳和病痛。



为了帮助更多孩子可以上学,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并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给她治病的钱都全部投入到了教育事业。

我觉得还应该是杨明老师那样的。

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杨明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在20多岁的时候放弃高薪,扎根贵州大山从事支教一干就是11年。

但是如果不说,你一定想象不到,他今年才36岁。



为了圆自己的支教梦,2009年的时候杨明辞去收入过万元的外贸工作,随爱心支教团队,来到贵州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开启了他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一年的支教时间到了,其他支教队员纷纷离开,孩子们哽咽着对杨明说:“老师,真想您一直教我们下去,初中、高中、大学……”于是,杨明考了黔西县特岗教师,为孩子们留了下来。

真正生活起来却是艰难的,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教育意识薄弱等等,杨明常常要到地下河溶洞去挑水,背着六七十升的大登山包去镇上买菜,晚上批改完作业后,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地劝更多孩子回学校读书。

 



十余年来,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外界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黔西县15所学校,人更瘦了、头发白了,但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还应该是谢彬蓉那样的。

 

一个退役军人脱下戎装,扎根大凉山无怨无悔支教至今。

 



毕业后参军入伍的谢彬蓉,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了20年,2013年退役时,已是空军某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获大校军衔。

 

完成了从军梦之后,谢彬蓉的另一个梦想在脑海里清晰起来:“我只在大学实习时做过一段时间老师,国家培养了我,我希望自己的本领还能派上用场。”

 

2014年初,她只身前往凉山,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初来之时,她并没想到会在这里待这么多年。最初,她在凉山州首府西昌市附近的一所小学支教,她四处募集资金,修缮教室,带领全校师生整治环境,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支教的脚步更是延伸到了师资更为紧缺的深山里。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前,她来到了扎甘洛村。这个村,与著名的“悬崖村”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在大凉山也是最贫困村之一。

 

因为村里条件太艰苦了,老师来一个走一个,最后一个也没有留下来。时间最短的,到村3天后就悄悄离开了。

 

但作为一名军人,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谢彬蓉一直坚持至今,成为扎甘洛村第25位老师,也是驻村最久、对扎甘洛村影响最大的老师。

 

她从洗手教起,教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衣服,教他们站军姿、走队列、做广播体操,教他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和书法等课程,对孩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为孩子们全方位的导师。

 



2020年年初,谢彬蓉更是邀请自己的另一名退役的老战友倪洪洋也来到扎甘洛村,与她一起支教,一起带孩子们见识大山外面的世界。

 

女儿在上海,丈夫在重庆,谢彬蓉和家人长期分离。她像只候鸟一样,只能在寒暑假与家人团聚。

 

但在一次次往返间,扎甘洛村的孩子们,因为她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后筹集2万多元修建教室,让128个没有学籍的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学习,还帮助村民对接并引进资金进行养殖扶贫。

 



以上说的这些支教老师,没有一个是像龙晶睛那样,每年下乡几天,就把“十年支教”挂在嘴边的;也没有一个像龙晶睛那样,声称做了十年支教,依然天天貌美如花妆不带花的;更没有一个像龙晶睛那样,以支教的名义,去赚流量割韭菜的。

但是,他们当中,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张桂梅老师,其他两位老师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的千千万万真正在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支教老师,却鲜少被人所知。

而这些真正默默扎根于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老师们,才是应该被大家看见的,才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大力宣传的,不是吗?

我们中国的脊梁,从来都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拼命硬干的人,那些为民请命的人,和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是以张桂梅为代表的那些人,从来都不是龙晶睛之类流量宝宝们,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