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猜测的理由,只是 iPhone 13 采用的定制高通骁龙 X60 基带支持 N53 频段,这个频段常被用于卫星通讯。

▲ 来源:theapplehub
我也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毕竟这不仅意味着 iPhone 13 可以在蜂窝网络情况不理想的情况下继续联网,或许还能体验一下当大哥或者专业人士的感觉。

因为在电影以及人们的普遍认知当中,卫星电话一般来说并不是给普通人用的。

▲来源:窃听风云
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采用低轨道卫星系统进行通信的例子,其中就包含特斯拉老板马斯克的另一个业务:Starlink。

由于采用低轨道卫星,不用额外建设基站,因此这项技术理论上也非常适合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布网。

▲ 来源:Starlink
落实到用户体验层面,马斯克曾经表示星链卫星将以 97% 光速进行数据传输,大概就是 291000km/s。


▲ 来源:Starlink
与目前国内动辄 100-500Mb/s 的网络速度相比,Starlink 等服务的实际数据确实说不上亮眼。不过在我看来,它们至少在理论上解决了两个问题。
首先它们让普通人能够用上卫星通讯(截至 8 月初,Starlink 已经拥有约 9 万用户,不包含其他网络运营商的数据)。

在国外,还有包括 Orbcomm、OneWeb、O3b 以及 Globalstar 等服务可选。
来到国内,电信旗下的电信卫通等公司也已经推出了卫星通讯服务,不过主要服务于航海、民航等领域。

结合以上内容,应该有不少人开始憧憬 iPhone 13 使用卫星通讯的体验了。不过在此之前,已经有新闻报导这个事情不靠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原因。
无论电影里面类似「大哥大」的手持电话,还是 Starlink 用于收发信号的装置,它们的体积都是非常大的。

在电商平台搜索卫星电话,也能看到目前在售的产品与 iPhone 相比,也仿佛完全不在一个时代。

这里要说明一点,那就是我们常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导航等功能时,也是可以与卫星进行通信的。

所以在手机端,相关的芯片与天线还是比较小的。
与之相比,卫星电话采用的天线就十分巨大了。因为除了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它还需要能够向卫星发送内容,所以 iPhone 13 应该装不下。

而且与同步卫星(约为 35800 公里)、GPS 卫星(平均约为 2 万公里)的高度相比,为了实现更低的延迟与更高的网速,低轨道卫星与地面的距离大概是 500 到 2000 公里。

与地面的距离更近,还需要更高的单颗卫星网速与带机量,为了覆盖更大的面积和用户,低轨道卫星就需要以量取胜。例如根据马斯克的计划,Starlink 在早期就要发射四万枚卫星。

先不说这些卫星会对相关高度的区域造成怎样影响,以及会在入夜后为我们的天空带来多少新的「星星」。至少在目前来说,这些卫星的成本都会由用户分担,所以现在卫星通讯的资费还是比较贵的。

来到国内,电信卫通每年 750 分钟语音通话收费 1000 元,240MB 流量收费 3000 元。超出部分每分钟 1.6 元,每 MB 流量 16 元。

另一家天通一号的要价差不多,语音通话 720 分钟收费 1200 元,240MB 流量收费 3500 元,其他的费用标准如下图。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目前的套餐以及使用情况计算一下,看看使用卫星通信的话,自己每个月大概要交多少电话费。

如果你财力雄厚,能够用得起这些套餐,那么你还需要一台支持卫星通讯的智能手机,例如这款北斗天汇 TH-MNA26。


相比之下 iPhone 12 的重量仅为 162g,6299 元起的售价也确实不算高了。毕竟许多依然采用传统按键机身+小屏幕的卫星电话,售价也普遍在五千元以上。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当中,周围的树木、房屋都会对卫星通讯造成影响。因此 Starlink 在官方的 Q&A 当中明确表示,用户需要在比较空旷的地方放置信号接收器。

最后,只是想短暂体验一下卫星通讯的话,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去坐一趟飞机。


▲ 来源: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官网
不过在这些使用场景下,用户还是要连接飞机提供的 Wi-Fi,除了网速稍微慢一些,延迟也有一定波动,与用家里的路由器上网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说完这么多,相信大家也能明白。无论从机身设计还是资费来看,通过 iPhone 13 体验卫星通讯基本上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相关新闻发出后,Globalstar 也表示 N53 只是他们陆地频谱商业化的一部分,与卫星通讯并没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