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海归女硕士龙晶睛在抖音上火了。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硕士,毕业后,围绕着她的标签不是“高学历精英”、“都市白领”,而是“湘西大山”、“农村支教”。外界大多数人经常问她,图什么?

17岁时,龙晶睛第一次走进山区支教,农村的贫瘠和闭塞、艰苦的教学条件给了她极大震撼,公益理想从那时起在她脑海中生根发芽,此后几乎每年,她都要参与山区支教工作,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年。她已经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公益创业者,带领更多志愿者来到农村孩子们身边。

和孩子们一起舞蹈、徒步......支教片段被她用手机记录,发布在抖音账号"Gina的支教日记"上,目前已经吸引25万多粉丝关注。于是,全国各地的网友都看到了这个山区孩子们的灿烂笑脸。“怎么加入你们?”很多网友这样留言。



“他们从来没见过手机”

第一次到乡村小学支教,出于一种天真又纯良的好奇。那是2011年,她17岁,在美国读高中。暑假,她在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搜索、联系上了湘西凤凰县山江镇的好友小学,组织起一支二十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前往支教。

龙晶睛是长沙人,在城市长大,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所受的教育让她懂得应当帮助他人,她一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捐赠活动,将洋娃娃和课外书寄到山区。可是,贫瘠的童年究竟是什么样的,她很难想象。“山里的小孩过着怎样的生活?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前往支教的大巴车开了六七个小时,抵达山江镇,再往山上走,没大路了。他们找了一辆农用拖拉机,载上全队人和行李、生活物资。龙晶睛和另一位志愿者挤进拖拉机后斗的缝隙里,一路颠簸,尘土飞扬地来到好友村。其他志愿者则踩着泥巴山路,走了两三个小时。



志愿者们寄宿在好友小学校长家。他们刚在院子里卸下行李,几个小孩子就跑过来玩,有些羞怯,但很好奇。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志愿者人手一只握着的手机,他们从来没见过手机。

龙晶睛见到了一对姐弟,瘦瘦小小。她问,小朋友,几岁啦?女孩说她10岁了。这个回答让龙晶睛意外,"她还没有我7岁的表妹高"。

学校是老旧的平房,只有两间教室,室内昏暗,上了年头的木头桌椅也都破破烂烂。给孩子们上课的,只有一个校长和一位老师,教基础的语文和数学。龙晶睛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她想教"ABCD",却发现孩子们不知道"英语"是什么。

孩子们认识的世界就是自己生活的村子,远方指的是跟爷爷奶奶去赶集的镇子。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国家,也不明白国内和国外的区别。好友村的小孩子们第一次学外语,格外激动。每天清早刚睁眼,龙晶睛就听到楼下院子里孩子们兴奋的童声——"Good morning"——此起彼伏。



好友村的生活给了龙晶睛强烈的冲击。一切都如此不便,时不时就停电,啪地一声灯就灭了。采购食物,他们得跟着赶集的老乡翻一座又一座山头,从早上一直走到正午才到镇里,人都要被太阳烤化了。村里没有自来水,他们打井水洗冷水澡,竹竿挂上床单,在院子里搭了露天"浴室"。

打水对她来说当然是个重体力活,拎半桶水,她的胳膊就开始打颤。可村里那些瘦小单薄的孩子,力气却大得惊人,用一根扁担挑起满满两桶水,在山坡上走得又快又稳。龙晶睛得知,孩子们的父母都在远方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从小就是干活的一把好手。

那次支教只有短短一周,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伸出小手和她拉勾,实心实意地说着:"姐姐,你们还要再来呀。"龙晶睛被深深地触动了,可越是如此,她越是迷茫。

她见识到了真正的贫穷,但自己无法真正帮到孩子们。更何况,中国还有那么多偏远的农村,成千上万条件艰苦的孩子。第一次支教后,她就这样,带着无力而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学校。



一张照片爆火之后

好友村支教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他们离开村子的几个月后,给龙晶睛带来第二次巨大震动。

转折是这样发生的:一起支教的摄影师伙伴拍下一张照片——好友小学女生抱着弟弟坐在教室里听课,在网络上得到了大量转发和点赞。一时间,那个偏僻山村的留守儿童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爱心机构和网友在短时间内筹集了100万元,重建了好友小学校舍,孩子们拥有了梦想中心和免费午餐。



龙晶睛在网上见证了这一切,她无比欣慰,又觉得不可思议。回想起来,自己当年兴冲冲地就去支教,在联系学校时挑了一所条件最艰苦的,而摄影师也许只是随手拍下了这张照片,传到网上,所有这一切,让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被外界深切关注到。

她用蝴蝶效应来归纳,"每个参与者的一点举动,最后给这所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说一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是没用的呢?她重新树立了信心,立刻燃起了对乡村教育更大的热情。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她用一个下午写出了“一美元爱心公益金”的募捐策划案,随即在网上组建起团队展开行动,利用周末和假期跟伙伴们一起上街募捐,将筹得的善款和物资邮寄回山区学校。

那些年做乡村教育公益全凭一腔热血。"一美元"募捐和山区支教占据了她高中到大学课业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她牵头的志愿者团队几乎都由留学生组成,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有各自的生活轨迹。

起初的热情消退后,许多人忙起自己的学业和工作,志愿服务变得懈怠下来。龙晶睛还是个缺乏经验的学生,遇到许多次项目推进难以为继的时候,一筹莫展,也哭过鼻子,好在一年年坚持了下来。

龙晶睛的大学专业是传播,按照既定轨迹,她将在毕业后进入一家内容或传播公司,成为一个都市白领,而公益会是她始终坚持的业余爱好。不过,就在本科实习时,她在公司接到了一项搜集整理优秀公益广告的任务,一次性看了许多富有创意又效果显著的公益传播案例。



比如耐克设计的一款鞋盒,当你买入一双新鞋,把鞋盒翻过来,就成了一个印上地址、盖好邮戳的快递盒,你可以直接将闲置的旧鞋子装进去,邮寄到非洲贫困地区。此类创意公益项目让她看到了一种新的职业可能,也许可以将自己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推广上的专业特长,与长期实践的公益事业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教育的公益计划,龙晶睛在本科毕业后申请上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系统性地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暑假回国,她都组织一群志愿者,跑到湘西大山里实践与乡村教育相关的所学所思。就这样,支教行动延续10年之久。

2018年,龙晶睛在研一回国的假期期间,成立了善吟公益助学服务中心。她招募员工,与固定山区学校合作,开展长期的支教项目,使一线老师能够跟踪孩子们的成长,及时反馈村里的需求,同时对接外部企业和社会资源,拓宽筹款渠道。此外,她和团队还开发了短期支教旅行、义工旅行的付费项目,反哺机构项目的运作,形成了一个小商业模式。

机构成立的头一年,龙晶睛和大部分成员都在海外。等她毕业回国,全心投入机构工作,又赶上了疫情,项目进展阻碍重重,收入来源也不稳定。大家把各自的工资收入回捐机构,撑过了一些艰难时刻,终于走上了正轨。



大自然中的诗歌采风课

8月,一个晴朗的夏日,龙晶睛带着湘西花垣县南太村的小学生们走出教室,在山林里上了一节诗歌采风课。他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看绿叶,看白鹭,看远处的蓝天白云。

龙晶睛说:"我看到今天的云朵特别漂亮,还有太阳一瞬间发射出来的光芒,特别美。"一个拿着笔和本子记录自然笔记的男孩,立刻接着说道:"预示着我们将走出黑暗。"

"这个好!"龙晶睛用力点头,冲他伸出大拇指,高兴得雀跃起来。这个场景记录在龙晶睛的抖音账号上,一位网友评论:"孩子很自由,鸟也很自由,你也很自由啊。"



这是她支持乡村教育的第十年。她和机构的伙伴为大山里的孩子们设计了全面的"8知"课程体系。比如,知"知"是语数英基础课程;知"艺"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知"心"是心理健康和人际交流课;知"己"则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

第一次来到南太村,小朋友们看到外面来的人,表现得害羞而沉默。看到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龙晶睛觉得心疼。这些年轻的支教老师们给学生们上课,还和他们一起跳舞、打球、玩游戏,信任就在日积月累中建立起来。

现在,孩子们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那是只属于儿童的单纯的快乐。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这些孩子越来越开放、自信,面对手机镜头拍抖音,敢于表现自己。一些变化显而易见。最直观的是,支教工作开展了一两年后,许多孩子的考试成绩显著拔高。

还有一些课程的开展,完全从零开始,比如龙晶睛给孩子们讲的性教育课。第一堂课上,她教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讲到"阴茎"、"月经"这样的词汇时,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用一种玩笑的态度掩饰害羞。龙晶睛有十足的耐心,她列举了一些社会上出现的侵害案例。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遇到坏人这样做,我们该怎么办呢?"她抛出问题,孩子们便安静下来听讲。随着话题的深入,她观察到学生们的表情逐渐认真、严肃起来,甚至流露出担忧的神情——孩子们重视起了性和生理安全知识。

山里的孩子喊龙晶睛"小龙姐姐"。小朋友的表达是直来直去的,他们喜欢她,就告诉她,还给她写了好多信,说"要向你学习"。她从这些天真直白的"表白"中获得了能量。她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



"我主动选择了这种生活”

她并不认同"放弃高薪、奉献乡村"一类的媒体叙事,"我没有放弃,没有牺牲。生活在美丽的风景、淳朴的环境里,被孩子们单纯的喜欢所围绕,我的精神特别富足,收获特别多,我是主动选择了这种生活"。



在抖音账号@Gina的支教日记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点滴片段、与志愿者们互动的可爱场景,被记录下来,被点赞转发,被更多人看见。许多爱心企业联系龙晶睛提供捐赠。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怀着热忱向她咨询,希望到湘西村小支教。

有人质疑龙晶睛的支教行动过于高调,但她说:"我不像大家所理解的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但我所做的事情肯定能产生更大的能量。"抖音账号的成功运营印证了传播的力量。更多社会资源、更多优秀的支教老师,加入到了乡村教育事业中。

10年支教实践,如今,龙晶睛已经明白,公益行动并不能只倚靠热情和颇有些中二的信念。她有了更加长远和深层的思考,曾经看似遥远而崇高的乡村教育理想,现在落实为理性考量下的具体规划和一步一步积极的实践。

教育是一个宏大、复杂的命题。龙晶睛说,“我们需要张桂梅老师那样,将一生奉献给学生的无私榜样,但更多不足够伟大高尚、能力不足够强的普通人,也应该有机会参与到教育公益事业中。”



她永远记得自己在街头募捐时,曾遇到的一位收废品的流浪汉。他用捡来的空瓶换了20块钱,捐给了山区的孩子。"公益慈善其实就是这样,是很多小小的爱心,举手之劳、力所能及的举动,共同汇聚起很大的力量。"

同样,乡村支教也无需被赋予艰苦、奉献和神圣的光环。"不是只有教授了多少知识、贡献了多少时间精力,才有资格被称为老师",龙晶睛说,"'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育人'。

支教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的方式跟孩子们产生连接,在这个过程中,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看到新的人和事物,感受到被关注,被爱——这样的感受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就像十年前好友村抱着弟弟上学的小女孩,她已经长大,读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爱和希望就这样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