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冬临短视频账号内容截图
这下子激起了网友们极大的好奇心。郭冬临的脾气一直都非常温和,为人处事也十分低调,为什么会突然情绪如此暴躁?
很多网友不明就里,纷纷询问究竟怎么回事!
后来,郭冬临在评论区回复:这事要从北京电视台春晚的一个节目《取钱》说起……
● 北京春晚小品《取钱》
北京台春晚的这个节目,不仅让郭冬临名声一夜之间受损,而且还被一位律师索赔上亿元巨款。
1个亿,对于王健林这样的顶级富豪来说只是一个“小目标”,对于郭冬临这样的普通演员却是天价。
2017年的这个小品,成为郭冬临人生中的噩梦。
更可怕的是,直到今日,有些人还是不愿意放过他……
对于郭冬临来说,当年的那个节目,他简直是太冤了。
小品演员一般都只负责把节目演好,对于剧本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
但是很多人却根本不听郭冬临的辩解。因为当年的那个小品里面,郭冬临说的台词确实是伤害了河南民众的感情。
● 北京春晚小品《取钱》
小品的名字叫《取钱》,郭冬临在里面扮演的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形象非常正面。
但是,作为“反派”出现的骗子,配音却是一口正宗的河南话。
而郭冬临的台词里,有一句是“十个河南九个骗”,这句话严重刺痛了河南人的自尊心。
虽然在数年前,关于河南的很多地域歧视都被编成了段子,比如“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当教练”“偷井盖”等烂梗。
但是在北京台春晚这样严肃的大舞台上公开表现出地域歧视,还是头一回。
● 郭冬临
有人说,这种歧视竟然出现在北京春晚小品里,简直是匪夷所思。
用句不客气的话说,写出这个小品的编剧,应该公开向河南人民道歉。节目的审核人员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然而,事情的走向却很不对劲。
一名律师迅速站了出来,扬言要起诉郭冬临。
律师给郭冬临安上的罪名是“侵犯河南人的名誉权”“地域歧视”,要求郭冬临不仅要道歉,还要赔偿1亿元。
为什么是1亿元?因为每个河南人都要获得一块钱的赔偿。
郭冬临一下子就懵了。
“观众是上帝,衣食父母……感恩还来不及呢……怎会骂观众……还地域黑……在舞台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能不明白这个……姓郭可不能背锅!”
● 郭冬临短视频账号评论截图
直到几年后的今天,他回忆起这件事,依然想不明白怎么所有的矛头都一下子对准了自己。
当时在演出的时候,最刺激观众神经的,其实是画外音里骗子的声音,那个声音一听就是河南方言。
这就给观众最直观的不良感受:小品讥讽河南人都是骗子!
问题是,画外音的配音又不是郭冬临定的,而是节目组配制的。
郭冬临唯一的错处,可能就是作为演员,没有在看到那句“十个河南九个骗”台词的时候,和节目组据理力争。
可是观众却不分三七二十一,把所有怒火都发泄到他身上。
一夜之间,郭冬临声名狼藉。
他所拥有的一切荣誉,都因为这次的飞来横祸而损失殆尽。
这个出生于1966年的优秀小品演员,当时已经51岁。
出身于曲艺世家的他,自幼家境却并不是特别宽裕,年仅5岁就开始登台演出,10岁就可以独立上场,赢得满堂喝彩。
1993年,郭冬临第一次登上春晚,因为紧张和忐忑,发挥并不是特别好。
但是当他第二次登上春晚的时候,就像是开了挂一样,征服了所有观众。
● 2000年春晚,冯巩与郭冬临表演的《旧曲新歌》
从此,他成为了春晚的“钉子户”,几乎每年春晚都能够看到他的节目。
再后来,他剃了光头,他的大光头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春晚记忆之一。
不得不承认,郭冬临不属于玉树临风的帅哥。但他那张脸,憨厚朴实,容易让老年人想起自己在外打拼的儿子,让观众们觉得他就像邻家的大哥、叔叔一样亲切。
● 2005年春晚,郭冬临和牛莉小品《男子汉大丈夫》
那时候,郭冬临是多么讨喜啊。
2017年的“地域歧视”事件,却毁了他所有的好口碑。
他知道了什么叫做,山雨欲来风满楼。
墙倒众人推,本来就是常见的事。
原本和他有合作的很多商家,默默打消了续约的念头。
商人是要追求利益的。在他们眼里,你郭冬临有多冤枉并不重要,事实是怎样也不重要。群众现在对你有意见了,再用你当代言人就会影响销路。
代言少了,对于演员来说不过是经济损失,郭冬临倒也不是不能忍受。
真正让他备受打击的,是事业上的挫折。
郭冬临的演出机会少了很多。风口浪尖上,没有谁愿意惹麻烦,去邀请他演出。
从邀约不断的“春晚钉子户”,一下子落到如此境地,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随后,《取钱》小品的编剧魏新终于坐不住了。
他站了出来为郭冬临洗刷冤屈。当年小品里那个骗子的画外音,是魏新自己配的音。
魏新并不是河南人,他是个山东人。但是他们那边的方言与河南话非常类似。
● 编剧魏新发声
他之所以选择配音使用方言,可能是觉得这样更有乡土风味,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但是无论如何,那句“十个河南九个骗”,作为编剧的魏新是难辞其咎的。
魏新站出来道歉了,郭冬临却并没有赢得公道。
喧嚣的声音压过了魏新的道歉。郭冬临的损失,几乎无法挽回。
此后,郭冬临的舞台亮相机会越来越少。
那位河南律师的起诉,后来不了了之。可是,在2021年的8月,风波再起。
不知道是谁在推波助澜,网络上开始流传郭冬临的“黑历史”。
内容无非是郭冬临故意地域黑,所以被央视“封杀”,而且被迫赔偿了1个亿巨款。
这些谣言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看到之后,纷纷跟风辱骂郭冬临。
郭冬临一忍再忍,终于爆发了:“忍无可忍!”
● 郭冬临小品截图
他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的方式澄清了当年的来龙去脉。
本来他并不想公开回应这件事情,因为谁也不想反复去揭自己的伤疤。
但是如果不站出来说话,等待着他的是更加疯狂的网络暴力。
几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可以用更加冷静的态度去回顾当年的这场“地域歧视”事件。
可以说,郭冬临也是受害者。
汹涌的“民意”却把他架在火上烤,并且不断朝他丢石头。
直到今天,仍然有无数不明真相的人,听到被歪曲过的事实,就毫不犹豫去攻击他。
殊不知,“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而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
每个人,都可能是这种狂热情绪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时刻了。
在抖音上刷到了一个十几秒的视频,就自以为知道了一个“大新闻”,迫不及待向周围的人宣扬:“某某死有余辜,因为他曾经做过什么什么……”
至于消息的真实可靠性,则完全没有兴趣去核实。
国外新闻界有一句戏言:“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新闻。”
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捕捉坏消息,直白点说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更有甚者,立刻跑到当事人的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账号下,疯狂攻击辱骂,发泄生活中积攒的戾气。
他们不明白的是,这种戾气,总有一天会反噬自身。
只有客观理性地去探究每一件事情的全貌,我们才能够温和地与这个世界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