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王玮,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 6、7 月份的欧洲杯、美洲杯,到刚刚落幕不久的东京奥运会,大型洲际、国际赛事接踵而来,大众的体育热情在 2021 年夏季被持续点燃,这份因疫情原因所造成的“延迟满足”也终于在这几个月里得到释放。受疫情影响,像欧洲杯、奥运会这样历史底蕴深厚,运营管理相当成熟的赛事都被迫延期举办,一些中小型赛事直接取消更是不足为奇。但在这样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体育赛事背后的培训市场却逆势上扬,近两年相关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不破不立,体育培训浴火重生
此前,我们曾统计过 2015 到 2019 年五年间我国体育培训市场的融资情况,发现行业自 2016 年开始便迎来一段快速增长时期,并在随后的两年里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当时,主流体育培训项目领域已有公司融资过亿,领跑全赛道;小众体育项目领域也有公司挂牌新三板,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但随着资本对投资项目的愈发谨慎,体培行业的融资在 2019 年左右呈现出降温趋势,企业注册量增速开始放缓,市场进入一段相对比较冷静的时期。
时间来到 2020 年,这一年新冠疫情突至,搅乱了所有行业的发展节奏。学生停课、企业停工,各行各业无可避免地遭受疫情冲击,倒闭潮屡见不鲜。体育培训行业亦是如此,受场地租金、团队管理、线下授课等因素制约,哪怕像巨石达阵这类比较知名的体培机构也没有逃过倒闭的命运,背上了跑路的骂名,许多中小机构更是在沉默中偃旗息鼓,饮恨离场。
正所谓不破不立,在这样的窘境下,不被看好的体培行业在 2020 年却迎来了一波“爆发”。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体育培训”相关企业共有 28.8 万家。其中,从近十年体育培训相关企业发展状况来看,前文所讲的 2016 年是第一段高峰期,全年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 3 万家。而 2020 年则达到了近十年企业注册量的峰值,全年企业注册量高达 6.7 万家之多,同比增长 76.3%。
值得一提的是,在还未过去的 2021 年,我国体育培训行业依然延续去年的上升态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今年的注册量来看,仅 2021 年上半年,我国体育培训企业注册量就有 4.8 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108.7%。且从各季度的注册量来看,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注册量均为 2.4 万家,都高于去年同期。
再从融资角度看,据统计,2020 年体育产业领域总计发起 45 起融资。其中,来自体育培训及健身指导领域的融资共有 21 起,占比已接近一半。另据懒熊体育统计,2021 年上半年,国内体育类相关公司的投融资事件共有 50 起,其中披露投融资金额的事件共 44 起,总额约为 73.614 亿元人民币。数十亿的融资规模,体育培训势必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根据 2019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9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体育教育与培训的总产出为 1909.4 亿元。其中,体育教育与培训的总产出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为 6.5%。结合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通知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将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 5 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假设体育教育与培训总产出在体育产业所占比重维持 2019 年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预计 2025 年我国体育培训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 3000 亿元。
双面利好,“游离”于双减之外
今年 7 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其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 1 年内有效减轻、3 年内成效显著,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此举一出,意味着假期校外学科类培训的的大门就此关闭。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也明确了学科类培训的范围,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按非学科类进行管理,依然可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组织培训。如此一来,学生们在休息日、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的空余时间将大幅增加,参加体育锻炼或专业培训无疑成了不错的选择。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配合《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的实施,体育培训行业迎来了新的曙光,预计此后将有更多企业注册成立,加入体育培训创业大军。
一家今年刚刚成立的体培初创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现在无疑是体培行业发展的最佳时机,首先它们几乎不在国家“双减”政策的辐射范围内,只要做好自身资质认证,按部就班的推进下去应该不会太差。而且国家现在大力支持素质教育的开展,体育培训正好身处其中,间接吃了波红利。最重要一点是,现在家长愈发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掌握一项运动,乃至参加比赛获得一些成绩。
纵观近五年的相关政策,2016 年 6 月,国家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的通知》,首次提出开展幼儿体育,将幼儿体育纳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范畴。2017 年,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次提出幼儿体育工程,实施幼儿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工程。
2019 年 1 月,文件《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 年)》发布,提出大力发展体育培训市场,加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为儿童体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同年,国家又发布《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提出到 2020 年、2035 年、2050 年,分阶段实现体育强国相应的战略目标,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
今年 8 月初,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进一步明确体育发展目标。提出到 2025 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 15 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2.16 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 5 万亿元。
不止于此,体育培训“瞄准”应试
一直以来,体育培训多以增强孩子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兴趣为首要目标。但随着我国教育评价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体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最为直观的体现即体育成绩在考试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间接催生了以提高成绩为主的应试体育培训的发展。
目前,体育考试已基本覆盖我国初中阶段。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中提到,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多次提到要强化体育评价,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
针对高中阶段,教育部也在去年相关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的公开答复中明确表明,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推进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试点工作,全面推行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而在小学层次,已有一些小学开展跳绳、跑步等项目的考核,并将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可见,体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之高,是一众素质教育科目中率先被正式纳入考试的科目,分值也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升学情况。站在国家战略角度看,这是“体教融合”战略迈出的必要且坚实一步。
既然与成绩挂钩,中国家长就免不了操心。据《2021 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家长中,有 67%的家长认为“体教融合”会影响自身对孩子体育培训的投入,有接近 80% 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报名体育考试项目的培训班。此外,有机构曾对六千多个家庭做过调研,结果显示,80% 的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报校外素质教育课程,其中体育类培训受欢迎程度最高。
需求即市场,许多机构自然不会放过做这门生意的机会,纷纷选择开展以应试为主的培训项目。前文的体培初创公司负责人也透露,公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以培训足球、篮球、羽毛球这类兴趣导向的球类项目,但日后肯定会向校内方向拓展,加入跳绳、中考应试等培训项目,目前有些家长已经在询问他们能否开展这方面的内容培训。
居安思危,行业还能更进一步
目前发展态势看,我国体培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光鲜艳丽的背后仍需重视客观存在的顽疾。
首先在教学资质上,行业长期面临人才良莠不齐的问题,许多没有正规教学资质的人员也能进入培训机构开展教学。在各大招聘平台上,培训机构对教练的任职要求也参差不齐,教师证、教练员证、二级运动员证以及获奖证书等都可作为应聘标准,一些机构只要求持教练员证即可上岗,甚至放宽到“体育爱好者”都能作为招聘标准,行业普遍存在低门槛的隐患。
与一般教育培训有所不同,体育培训是一个重线下且人力密集型的行业,要想在短期内快速形成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十分困难,许多从业者早期只能摸索前进,“一手教练一手销售”的情况更是习以为常。但这种操作只能应对短期的一时之需,长远来看并不可行。企业应该完善自身人才筛选供应体系,盲目扩张只会导致大而不精,最终眉毛胡子一把抓。具体到个人,需要不断学习专业培训技能,考取相应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其次,不能忽略政策外因的影响。目前来看,体培行业未受到政策过多的直接干预,但双减背景下,依然有所涉及,以近期计划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试点工作的北京为例:
据了解,开展此项工作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对全市中小学生的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办学行为监管,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搭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级分类工作台账,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升服务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打造青少年体育优质品牌;三是深化体教融合,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目标新指向,通过规范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新格局。
通过这三点,不难看出国家希望体育培训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下发展,而非不加约束地野蛮生长。尤其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后,体育培训规范化进程又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新业态,从业者更应审时度势、有序竞争发展。
最后一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赛道众玩家必须思考的。K12 学科业务受阻后,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机构转型体育培训行业,这些机构(尤其是头部企业)的进军和布局,为体育培训赛道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今年早些时候,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就曾表示新东方目前已投资多家体育公司。另一家教培巨头好未来,也在各地校区变更经营范围,增加多种素质教育类培训,体育类别就在其中。
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些 K12 学科类机构的入局无疑会为赛道增添新的活力,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教学理念也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净化体培行业。但体育培训并非传统的学科教学,能否成功转型,还要看企业功底和决心。
同时,对身处赛道多年的体培老玩家而言,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些新入局者,将成为日后继续发展下去的关键。当下体育培训行业基本处于大而杂的“混战格局”,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头部机构寥寥可数,仅从注册资本看,注册资本在 100 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了 50%,行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能否应对好这轮冲击进而发展壮大,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总的来看,体育培训行业目前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企业没有过多来自政策方面的担忧和顾虑。与此同时,国家治理校外培训的决心也不容忽视,一些涉及红线的原则问题是不可逾越的。在这样相对舒适的环境下,从业者更应保持清醒,具备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