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李瑞环卸任全国政协主席。在由他主持的最后一次全国政协闭幕式上,他表现得相当淡定。

他的人生履历可谓波澜起伏。幼年家境贫苦,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青年时当了木匠,被评为“劳动模范”。从工厂的坐班组长开始,他渐渐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李瑞环也会感叹自己的幸运。在他之前担任政协主席的,都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这样的大人物,而他的前半生都是在社会基层度过的。他何德何能可以取得国家这样的信任?

卸任演讲时,他说:“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对哲学理论深有研究的他,从未有过重的得失心。

正因为他没有欲念,所以总让人难以揣测他的想法。许多人都想知道,这样的风云人物,又拥有怎样的退休生活呢?

李瑞环卸任后的淡泊生活:爱写书总结,专职京剧改编。



著文集,文风现党风

退休后,李瑞环仍然忙碌。他有了更多时间思考,思考哲学,思考经济,思考社会,思考文化……他出了许多文集,表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对于官场上的大小官员来说,他对于政治、对于做官之道的看法最为亮眼,也最具有警醒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曾经为他所著的《看法与说法》开过一场学习座谈会,在会上,他将其称之为“领导干部的《资治通鉴》,党政工作的百科全书。”



李瑞环初任天津市市长时,有些人并不怎么看得起他。一家香港报纸甚至刊文甚至说,“天津市长出身卑微,从不避讳。他是木工出身,但他从不因此觉得低人一等”。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我就觉得,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人,是最没有知识、也最不懂道理的人。”

这句话,是李瑞环任天津市市委书记、市长时期,举办与天津市优秀环卫职工代表座谈会时说的话。这位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领导人言辞恳切地说:“我曾经当过木匠,现在阴差阳错地当了市长,但我们是完全平等的。”



李瑞环特别警惕社会上出现对劳动人民的贬低、鄙视等现象,对公职人员来说,这种思想尤其要不得。在李瑞环看来,当官就是“服务”,为所有群众提供服务。

在天津市商业职工代表新年茶话会上,李瑞环再次申明自己的“服务”观念,并对“服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



“有一位在浴池工作的同志跟我说,他们的行业很苦啊,天天都要伺候人。”李瑞环说:“我就问他,你一天要伺候多少人?他说至少二十个,我说你这个不行,我一天下来得伺候八百万人呢。”

“他说,我很苦啊。我说你还不够苦,我吃饭的时候还得跟两拨人谈话,晚上到了三点钟才能静下来睡觉,说苦你还不够呢。”

他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向大家邀功,只是为了陈述一个道理:人人都在相互服务,正因为我们为别人服务,也被别人服务着,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行业,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为出身基层,李瑞环还对实干作风特别重视。他强调,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做事,空谈误国,实干新邦。



“我们有些同志沾染了坏风气,总是坐在屋子里高谈阔论,立下豪言壮志,听起来好像有很大的决心,但实际上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嘴行了千里,屁股还在屋里。”

对于高谈阔论带来的效率低下,李瑞环尤其反对:“有些同志总是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就是不说清楚怎么样才对。总是说这人不行,那人不行,就是不说自己行不行。这些人误事、误国、误人、误己。”

诸如此类的言论,是他的“说法”,更是他的“看法”。在三十多年的从政经历里,他总结了许多经验,全都记录在他的文字中。



他的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他的文风坚硬,每一个字都很有分量。有时他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语重心长地告诫读者;有时他又言辞激烈,声色俱厉地提出批评。

读他的书,能从文风间见到党风。团结群众,光明磊落,求真务实,这些都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名老共产党的原则。



爱京剧,传承再发展

李瑞环退休后,终于得以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身来,发展自己的闲余爱好。他的爱好有两个,一个是哲学,一个就是京剧。

为了继续哲学学习,他出版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传播哲学思想。为了发展京剧,他潜心研究剧目,对其进行了修订改编。



其实,早在李瑞环还在当天津市市长的时候,他就喜欢在闲暇时间进行京剧剧本的改编,这个爱好持续了二十多年。2012年,他还出版了《李瑞环谈京剧艺术》一书。

卸任之后,李瑞环有更多时间参与到京剧曲目的改编事业里。他改编了《生死恨》、《西厢记》、《楚宫恨》等经典剧目,对京剧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在一次改编剧目汇演时,他幽默地说:“开始说要举办这次汇演时,我觉得有点犹豫。我已经是过时的人了,我今年七十五岁。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活到九十岁,要好好享受剩下的五千四百天。所以刚才有同志希望我再改几个剧本,我是没有这个打算了。”

“没有改过剧本的人不知道,这个活非常受罪,比写一个新本子还要难。”

李瑞环自称京剧爱好者,但不算内行。“让我写讲话稿可以,改编剧本不行。我改剧本完全是因为对京剧的热爱。”

他注重让京剧与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相契合,经他改编过的京剧,几乎都从原本冗长的四个小时精简到了两个小时左右。



虽然看起来大刀阔斧,但是比起发展,李瑞环更注重传承。他从来不会随意更改剧目,而是谨慎地进行修订、整理,保留了全部的经典唱段。一位老戏迷看过他改编的剧目后赞不绝口:“比起我之前看过的内容,改编后结构干净明了,大部分时间留给了精彩唱段,很是过瘾!”

他一向倡导继承的重要性,要求先继承再发展,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如果没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就大谈发展,那叫什么发展呢?连基因都没有了,那样只能叫改行,是变种。”

正如改编《生死恨》时,“纺纱”一段是梅派经典唱段,李瑞环非常重视。但全剧看下来要四个小时,观众哪有这么长的耐心呢?为了改编这部戏,李瑞环花了两年的时间,反复修改了十稿,在大幅缩短时长的同时,最大幅度地保留了“纺纱”这一段。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京剧《孔雀东南飞》。在李瑞环改编前,这部剧已经人气低迷,许久未演。李瑞环仔细研究了原剧,发现它的戏太散,后部还缺少了主要唱段,因此难以吸引观众。

李瑞环思考过后,给这部剧加写了“望官人切莫 要灰心自弃”和“耳听得谯 楼鼓催命三响”两段新唱,现在,这两个选段已经成为了著名唱段。

他常说:“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如何,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给弄丢、弄坏了。”



抱善念,助学不留名

出生贫寒、只断断续续上了小学的李瑞环,却是出了名的爱读书。工作时,他就时常半工半读,利用业余时间恶补知识,就这样自学完了初中高中大学的课程,还学习了文化知识、建筑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

“我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我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

不仅自己坚持读书,他还要求领导干部们都要读书。他喜欢哲学,尤其崇尚马克思主义。他觉得,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党的最大威胁。



在1987年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李瑞环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读书经验:“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硬着头皮去读,咬紧牙关坚持。”

“就像古代读诗词的时候一样,先背下来,再去理解他的意思。”李瑞环说:“这样做苦不苦?当然苦,读书怎么能不苦?向来都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说法,只要坚持下去不动摇,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才能有‘蓦然回首’的崭新局面。”

当然,一味埋头苦读是他不赞同的,他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思维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要获得理性认识不可或缺的条件。”说这话时,他表现出一个哲学爱好者才有的严谨和客观。



他的读书秘诀是将书本内容联系现实进行理解,针对生活中常见和熟知的事情,结合书本中的道理去进行思考。

同时,他也十分看重写文章的重要性。他并没有专门学习过写文章的技巧,却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他看来。这与他的生活经验是离不开的。

“我现在也不能说就会写文章了,但是因为我的确做过一些实事,自己独自研究并处理过一些问题,所以我对生活实践有自己的了解,这样才写得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



如果没有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言之无物,纯属无病呻吟。李瑞环觉得,有些文章之所以不够好,并不是因为词汇不够丰富,或者句子不够华丽,而恰恰是因为作者在鼓捣字眼上面花的功夫太多,在研究实事上花的时间太少。

有些领导干部习惯在文章中引用一段古诗词,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李瑞华并不反对。但他反对过分追求美观,花太多时间去寻章摘句。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领导人喜欢点文学是好事情,可是如果因此影响了本职工作,那就变成坏事了。”

说到激烈处,李瑞环还会拿南唐后主李煜的事例来警醒大家。李煜是著名的诗人,写出的诗流芳百世,可是他后来亡了国,自己也被敌人俘虏了。

“我不是说领导干部背背诗有什么错误,但我觉得领导的时间很有限,因此也很宝贵,比背诗重要的事情多着呢!”



抱善念,助学不留名

有些人对他退休后的生活颇有微词,觉得这位前政委主席靠名气出书为自己谋利,对此李瑞环从来不作辩解,但在世人看不见的地方,他匿名资助了近150名贫困大学生。

从1996年开始,李瑞环把自己的稿费和奖金都献给了助学事业。十年之间,他将所得的555万元匿名捐赠给贫困学生,共帮助天津19个高校,来自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州的148名大学生。



他还创办了对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进行助学资助的桑梓助学基金会,亲自募集捐款了700万元,还加上了自己的一百万稿费。他献出了自己珍藏三十年的名画进行拍卖,为基金会筹得了2700万元之巨的助学金。

李瑞环的老部下回忆,在1996年李瑞环回天津探亲时,突然对他说:“你帮我办点事吧,你每年从我的稿费里拿出一部分,给天津市委教卫工委,让他们分给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但是绝对不要外传,知道这事的人越少越好。”

那一年收到资助的共有12名学生,突然拿到一笔钱,他们一头雾水。这是谁给的钱?学校吗?还是教委?



问题一层层反馈上来,部下去征求李瑞环的意见。李瑞环仍然不肯公开自己的身份:“如果实在推不过去,就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

“一位老共产党员”一捐就是十年,受他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想要和他本人见一面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教卫工委负责人只能一次次请示他。

到了2005年,李瑞环实在推脱不掉,加之已经退休,没有在任时那样有诸多顾忌,这才揭穿了“老共产党员”的真面目。



问起为什么执着于贫困大学生的助学事业,李瑞环笑笑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对上学、教育和人才,有一些特殊的感受。”

李瑞环只上过六年小学,但是却非常喜欢看书。他在农村里到处找书看,亲戚的书,邻居的书,他都要想方设法地借过来,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的知识。

有一年,母亲让他去城里卖高粱茬子,换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把高粱茬子卖了之后,李瑞环却被街边卖书的老人吸引了注意力。那本书叫《巧合奇缘》,李瑞环早就听说过,于是心怀憧憬地把书买了下来,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直到母亲问他油条在哪时,他才恍然记起这回事。母亲气得要打他,他光着脚就往外面跑,天寒地冻的腊月三十晚上,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倔强地抱着书,不肯回家。

后来母亲出来找他,拉着他的手哭着说,妈妈知道你喜欢读书,可是咱们家里哪里有钱给你买书呀?

这是令他深受触动的一个夜晚,对读书的渴望如此刻骨铭心,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留有遗憾,他开始了捐助计划,并坚持十几年不曾停止。



结语

比起李瑞环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他退休后的生活可谓十分清闲。他不用再为政务操心,每天就是写写书,看看剧,悠闲而淡泊。

但是真的了解了他每天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即使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但他从未放下过肩上的责任。

记录下自己的从政经验、以此告诫后辈也好,对京剧字斟句酌地深入分析、进行改编也好,都是他发挥余热的一种方式。

从李瑞环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出身贫寒不自轻,比如喝水不忘挖井人。又或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始终如一的清醒。

无论做什么,他从来不挂在嘴边来炫耀,而是低头默默做事。像他说的一样:“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空话连野猪都骗不了,何况人呢?”



参考文献

[1]津宣. 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圆满成功[J]. 中国京剧,2009(6):62-62.

[2]仲呈祥. 科学的看法辩证的说法——学习李瑞环新著《看法与说法》关于文艺精辟论述笔记[J]. 艺术百家,2013(6):1-3,18. DOI:10.3969/j.issn.1003-9104.2013.06.001.

[3]李瑞环:选人主要看政绩[J]. 红旗文稿,2010(11):39.

[4]李瑞环. 李瑞环回忆半工半读生涯[J]. 人民文摘,2010(8):6-7.

[5]张建魁. 李瑞环谈怎样为官[J]. 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3(7):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