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题图来自:unsplash
前几年见过一句话: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交、靠不住,因为肯定是个很自私的男人。
搞笑的是,这句毫无逻辑的话,居然还赢得不少叫好声,实在是三观的崩塌。当然,那时觉得三观崩塌,也有底线比较高的缘故。这几年见多了各种事情,底线一降再降,三观已经崩无可崩。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未必是一个好人。历史上个人生活习惯乃至私德无可挑剔的大坏人,着实不罕见。但反过来,认为烟酒不沾的男人自私、不可靠,这个逻辑又是从何而来?
说来也不奇怪,中国社会一直有一种非常低级的社交价值观,即以低端无效社交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说简单点,就是你如果能天天不回家吃饭,应酬多多,那你就是好样的,如果你天天下班回家吃饭带孩子,那你就显得不太有出息。
在酒桌上,如果你能勾肩搭背逢人叫兄弟连干几杯后拍胸脯说“事情包在我身上”,或者认识许多能勾着你的肩膀醉醺醺地满嘴臭气在你耳边说“事情包在我身上”的人,你也是个有能耐、吃得开的人。如果你在酒桌上一脸木讷,动不动就摆手说“不好意思,我不能喝酒”,那你恐怕就不那么吃得开。
许多年轻人会觉得这事儿特别老土,女孩子更是对那种满嘴黄段子,动不动就摸手摸脚。满嘴烟臭气的油腻中年男反感无比。但很抱歉,这种低端社交和背后的价值观,仍然是当下主流。除非你是自由职业者,又或者真的不为生计发愁,在工作上并无追求,否则很难避开这种低端社交。
这种低端社交价值观带来的副产品,就是抽烟喝酒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本事,一种靠谱的“证据”。作为一个烟酒不沾的人,我倒并不反对抽烟喝酒,毕竟这是个人自由,但我反对“烟酒价值观”。甚至可以说,那些满嘴烟酒臭气、动不动就“兄弟”、“哥们儿”一通乱叫的猥琐中年男,往往才真的不可靠。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对“自私”的定义,标准其实十分苛刻。
比如说,中国老人最喜欢说“现在的年轻人自私”。其实这种指控我一向看不惯。因为说到“自私”,很多老一辈从小就教育孩子明哲保身,比如见到公交车上有小偷千万别声张,你说是他们自私,还是孩子自私?至于责任感,很多老人一辈子连随地吐痰的习惯都改不了,还谈什么社会责任感?
更关键的是,他们认为年轻人“自私”,其实是一种概念上的曲解,即将“自我意识”当成了“自私”。
在中国谈起“自我”或者“个人主义”之类的词,几乎被许多人自动认定为贬义,等同于不择手段的“利己”。这种曲解的根子在于中国文化对个人乃至私域的漠视,所以对于私权并不在意。注重集体利益是中国价值观的主流,传统文化始终强调群体意识和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隐私,往往以集体隐私的形式出现。有人曾这样分析,“小到家庭中使用的屏风、中式庭院中的影壁,大到护城河,无一不是集体隐私意识的体现”。但对个人的区域、私人的时间和其他个体隐私却不是特别重视。比如家人之间的信息渗透度很高,家人往往可以在不征求房间主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进入任何一个房间,房间中的物品往往也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可以随意使用;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将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涉及他人私生活的话题挂在嘴边,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寻问这些内容并不是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而是一种亲近、友好和关心的表示。
这种对个体的漠视,很容易衍生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比如中国家庭很常见的逼婚与逼生孩子,如果你不能接受这种逼迫,往往就会被指控为“自私”,听到类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不快点结婚生孩子,我死了都不会瞑目的,你怎么这么自私”的控诉,但实际上,这显然不是自私,仅仅是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对自我的追求而已。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见到类似情况。“现在的年轻人不好管、太自私”的判断,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觉醒导致的不够服从——甚至仅仅是看起来不太听话。
将“自我意识”曲解为“自私”,实际上是对“自我”这个概念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惧是巨大的悲哀,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我”为何物。
也正是因为不知道“自我”为何物,对“自我意识”极度恐惧,所以许多人习惯依附于一种所谓的“合群状态”,即使抽烟喝酒这种事,自己并不喜欢,也习惯“从众”。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你选择烟酒不沾,那就不那么“合群”,在别人眼中显得过于自我,也就被歪曲成了“自私”。
所以,认为“男人不烟不酒不赌=自私”,不仅仅是逻辑缺失的问题,也是人格缺失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