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网线、没收手机、停零用钱等一系列强制手段都没用。夫妻是双职工,天天上班,不能24小时盯着孩子。而且孩子会借去同学家学习为名,几个男生凑在一起玩游戏,搞得人家妈妈来告状……
像朋友这样为孩子玩游戏愁“死”的家长不再少数。小学时,孩子玩游戏还管得住,上初中后因为孩子们活动空间大了,个个都有了手机,男孩子聚在一起最热衷的事就是打游戏。由此,我也理解为什么中国监管层近期重拳出击力促让学生“双减”之下,开始整顿“精神鸦片”的网络游戏了。
目前,游戏巨头公司腾讯最先做出了整改:将从“王者荣耀”试点,逐步面向全线游戏推出“双减、双打、三提倡”的七条新举措,包括将执行比政策要求更严厉的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长限制,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小学生”)禁止在游戏内消费,打击用户通过加速器登陆及部分第三方平台买卖成年人帐号的行为等。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举措能否坚持长久、又能否真正帮孩子摆脱沉迷游戏的困境。
孩子沉迷游戏,让全世界的家长脑壳疼
自从20年前网游诞生时,孩子游戏成瘾越来越成为家长们的一大痛点,青少年沉迷网游造成的悲剧屡见报端。
有媒体报道,18岁高中生可以一天不吃饭,但绝不可以一天不打游戏,为不耽误打游戏错过了高考。还有原本学习成绩名列前十的16岁的儿子,开始玩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从原跌至倒数。而且孩子性格大变,只要有一天不打游戏,儿子就会焦虑、烦躁、骂人、砸东西。
游戏成瘾不仅让中国家长脑壳疼,在国外,青少年由于打游戏引起的悲剧也是屡见报端。
17岁的泰国男孩 Piyawat Harikun 沉迷电子游戏,在参加了某次游戏“马拉松”后,最终因为通宵身亡。死因鉴定他是死于“长时间使用电脑”造成的中风。
还有,两年前乌克兰的媒体曾报道过一桩由青少年游戏引发的斗殴血案。
14岁的Vasya Turda是富家子弟,因为喜欢玩游戏,家里给他置办了一套价值超过36000美元的最新5D高科技游戏软件和装备。Vasya Turda邀请15岁的好友过来玩。游戏途中二人因为游戏发生冲突,一开始是俩人激烈的争吵,后来朋友被迫从二楼的卧室跳下大厅,警方到达后发现整座豪宅血迹遍布,朋友的脖颈被Vasya Turda刺了27刀,几乎被斩首。
(Vasya Turda被乌克兰法院判处三年半的刑期)
游戏成瘾,让孩子“轻”则成绩跌落、影响身体健康;重则让孩子迷失心智、走上犯罪道路。这是一场全世界家长的战斗。
管控时长、管控内容,监管就能奏效么?
为了能赢得这场战斗,不仅家长无所不用其极,近些年各国从宏观政策上做出诸多监管。
比如,在我国对游戏管控采用得是上线时间限制。具体表现为:12岁以下未成年可在线1小时,13岁-18岁可在线2小时(腾讯《王者荣耀》);而网易的做法则是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工作日限玩1小时/天,节假日2小时/天;13~18周岁(不含18周岁),工作日限玩2小时/天,节假日3小时/天。
美国对网游的监管重点放在避免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元素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为此美国娱乐软件业实行内容分级制。比如,“EC”(Early Childhood) 适合三岁以上的儿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长反感的内容;“T”(Teen) 适合十三岁以上的玩家。此类游戏可能包含暴力内容,温和或强烈的语言,和/或暗示性的主题;“M”(Mature) 适合十七岁以上的玩家,比“少年”类产品包含有更多的暴力内容或语言。
但监管得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用数据说话。根据我国之前发布的《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每天玩3 小时以下的仅占26. 17%、玩3 至6小时的占28. 17%、而每天玩到6 小时以上的高达45 . 65%。
美国游戏成瘾得玩家也不少。ESA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14亿人。其中成年人约1.63亿人、占比高达76%;未成年人玩家有5110万人,占比约为24%。
但青少年电子游戏成瘾率一直在稳步上升。尤其是疫情这两年,由于远程教育和有限的家庭外活动,青少年正在利用游戏来分散注意力,并对抗孤独和寂寞。根据ParentsTogether的调查,2020年第二季度的视频游戏支出增长了30%,达到创纪录的116亿美元。在美国18岁以下的孩子中,至少有70%的人每天都会挂在网游上几小时。
无论是管控游戏时长、还是对内容进行监管,看起来都收效甚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游戏已是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很难从根基上动摇。
美国作为世界第二游戏大国(中国是第一),根据IBISWorld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收益约为679.54亿美元。在直接贡献上,美国游戏产业为社会创造了14.3万个岗位、员工劳动收入贡献173.74亿美元、为美国经济增加值贡献了291.56亿美元。
当一项产业涉及到经济、民生发展时,无论是家长无所不用其极的管、还是靠政策宏观来控,都是远远不够的。
游戏成瘾,男女不平等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承认青少年电子游戏成瘾的严重性,将游戏障碍列为可诊断的精神健康状况,并列出了九项标准:
• 完全专注游戏• 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满足五项或以上者即被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此外,虽然男女生都有可能游戏成瘾,但男孩出现这种成瘾的可能性几乎是两倍。根据英国《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杂志的调研显示:在3000名学生中,19%的男性被归类为有游戏障碍,而女性的比例为7.8%,这些数字可能会随着该行业的发展而增加。
为什么男孩更有可能出现游戏障碍?研究得出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现游成瘾与青少年男性更高水平的适应不良的认知之间有关系。
“适应不良的认知”是指关于自我期望和信念的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例如,研究中的青少年男孩高估了游戏的回报,导致他们没有完成某些游戏任务,就不愿意停止游戏。
其次,与大脑中的性别差异有关。
核磁共振扫描显示,游戏似乎在男性大脑中产生更多与渴望有关的活动,这与有关物质和赌博成瘾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女性相比,男性对奖励的敏感度更高,对损失的敏感度更低,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长期持续游戏。
最后,与青少年男性不恰当的应对机制有关。
研究表明,男性对出现心理健康症状感到更加羞耻,并将男性不应表现出软弱或脆弱的想法内化。因此,他们不太愿意寻求帮助或谈论他们的感受。而且男孩通常有较低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在认识、管理和预防心理健康症状的能力方面同辈女生要低,更倾向于用成迷游戏、药物滥用等行为来自我治疗痛苦和困难的情绪。
要防的是沉迷、不是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年人的天性。家长们年轻时也曾对着红白机彻夜通宵,为了“挖地雷”、贪吃蛇废寝忘食,还有没完没了的连连看和斗地主。
游戏带来的乐趣是你不需要话费太大力气就能获得的,而且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我们能够在游戏积累分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心理学上,这是人们内心深处重要的动机之一。所以,适龄的游戏就和体育项目、桌游一样,对孩子来说是正常、健康的。
我们要防止的不是一刀切搞掉游戏,而是防止沉迷。
孩子为什么会迷恋网游无法自拔、甚至导致心智不健康?目前普遍得出的研究与父母的陪伴不当/缺失、以及孩子缺乏人生的掌控感和目标感这两项有关。
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工作忙碌,难得的闲暇时光自己也手机成瘾,忙着刷剧、玩手机,对孩子的付出最多的陪伴大概就是接送孩子上下辅导班、陪做作业时。关于如何陪孩子玩、怎么才能有高质量的陪伴,真的是无心也无力。
作为一名家长,我能深刻体会到当中的辛苦与无奈。拿起手机陪不了孩子、放下手机会失去难得的me-time好时光。一边感叹自己为孩子已经付出了力所能及的所有,一边苦恼被生活、工作、育儿裹挟的自己,没有一点“做自己”的时刻。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游戏成瘾也与父母替孩子包办太多、导致孩子缺乏人生掌控感和目标感有关。
生活中,我们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学业上,我们为孩子们订好日程表、安排好兴趣班;择校选专业时,我们东奔西跑,打探消息、替孩子们决定报考的学校和有前途的专业;毕业后,我们托关系、找人脉帮孩子安排好工作;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父母又张罗孩子相亲、替孩子们攒首付……
孩子的现实生活被家长安排的紧紧有条,但换来的是多数孩子终其一生都迷茫无措。为什么读这个专业、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过什么样的生活?为那些“人生大事”做过哪些思考和打算?……这些是不少孩子缺失的思考,所以现实生活多么无趣(因为被安排妥帖、没有意外了)而又艰辛啊(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缺乏思考能力)
但在游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目标清晰明了、而且是我自己认可的;如何一步步达成有攻略和指示;良好的反馈系统也能让玩家更清自己的成就与损失。一切皆有终点、一切尽在掌控。
因为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缺少掌控和目标,所以孩子们更容易投入到游戏的世界来寻求自己失去的东西。
让青少年成瘾的从来都不是游戏本身,而是藏在屏幕背后的深层问题。
所以,用激进的方法一味限制孩子玩游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更沉沦、叛逆,或者转身投入、迷恋到其他事物中给自己的身心带来危害。父母想要打破孩子沉迷游戏的方法,除了“表面功夫”要做好外——比如: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玩游戏合同、家长定期远离电子产品来示范如何健康使用设备;更重要的是:
● 父母教孩子如何建立起积极的应对机制。比如,通过体育活动、在大自然中的时间等来进行释放和表达,而不是把过多时间投入到游戏的世界里去寻找逃避。
● 父母要与孩子保持沟通渠道畅通,鼓励青少年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而非通过游戏来提到沟通去排解。这一点对男孩尤其重要,因为通常他们比女孩更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情感挣扎。
在与游戏成瘾抗争的这条路,我们需要手段、方法和政策;但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养育与投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