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钛禾产业观察(ID:Taifangwu),作者:熊文明,编辑:刘爱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至今,在全球锂电池隔膜领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突围与反突围”战役。


在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星源材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的美国传统隔膜巨头Celgard,一边用“专利碰瓷”的手段在欧美法院四处告状,阻挠星源材质开拓全球市场;一边暗度陈仓,借其中国竞争对手的渠道和资金,合谋在江西高安建厂,企图借力打力,进行“反攻倒算”。


作为目前全球干法隔膜的龙头企业,星源材质曾经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卷干法单拉隔膜。目前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球干法隔膜市场规模首位。然而,正面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并不意味着对手就此甘心缴械投降。


2015年,在全球竞争中被一路打到绝境的Celgard先是卖给日本旭化成续命,但是日本人也挽回不了技术和市场上颓势。昔日的全球干法隔膜“鼻祖”,沦为一个靠满世界打官司为生的“祥林嫂”。(参见前文《隔膜战争:“第三电极”的突围》)


眼看着“专利碰瓷”没有结果,Celgard找到了国内另外一家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由于恩捷只掌握湿法隔膜技术,Celgard抛出了技术诱饵,企图用濒临淘汰的干法隔膜技术来换取中国企业的资金和市场渠道,为自己第二次续命。


这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局部战役,折射出中国新兴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复杂环境。


对于一些容易被“卡脖子”的关键材料和元器件,虽然在整个产业链上并不惹人注目,但是阵地一旦被突破,可能会影响整个下游产业,华为手机的“断芯”事件就是一个鲜活例证。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维护产业链安全与提升抗风险能力,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星源材质和Celgard之间的这场战役规模虽小,却颇具样本意义,吸引了业内专家和许多媒体的关注。2021年6月9日,包括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首任局长高卢麟、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刘春田、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裘安曼、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法律顾问张巍、中国反侵权反假冒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赵琳在内的众多法律界专家在北京专门就此事展开研讨并且发声呼吁。法治日报社旗下《法人》杂志也用大篇幅对此事件进行了专题解析报道。


维护产业链安全不仅需要“补短板”,还需要“锻长板”。以星源材质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用十几年的精力时间实现了技术突围,把曾经卡脖子的“短板”锻造成了“长板”,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刀枪入库、高枕无忧,还得时刻警惕对手的反扑和偷袭。


在“双循环”大背景下,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不仅仅是解决国内“有没有”的问题,更需要积极抢占全球产业链高地,在价值链的高处巩固阵地。参与研讨会的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突围”,即技术突围、市场突围、法律突围、话语突围。


对于绝大多数实现了“技术突围”的中国企业来说,抢占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高地,还有三重门要过。


一、第一重门:市场突围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技术上铆足了劲追赶世界先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成为一代科学技术人员自我激励的兴奋剂。以至于在众多技术型企业中也常常形成一种错觉——只要技术突破了,产品销路打开了,剩下的都不是问题了。


然而,技术上的“单点突围”并不等于企业经营上的“全面跨越”,产品畅销全球也并不意味着市场地位的无可动摇。


半个多世纪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证明,没落的跨国巨头是不会甘心被后发企业超越的。为了阻击新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可以穷尽各种手段打压。


第一招是专利碰瓷,用“司法工具”阻扰新兴企业出海,这也是横走江湖多年的跨国公司最惯用的伎俩。一旦发现后发对手取得了某项技术突破,“有罪推论”就随之而来:中国人怎么可能掌握这种技术?一定是偷学我的。


华为、中兴、大疆在海外都没少打过专利诉讼官司。“隔膜战争”里的Celgard公司就是一个“诉讼专业户”,在星源材质之前,已经把全球叫得上名字的竞争对手几乎都告过一遍,但尴尬的是多以败诉或者和解告终。


老牌跨国公司通过这类“专利碰瓷”的手段将竞争对手拖入诉讼泥潭,一般可以达到两种目的:要么阻扰新兴企业进入某一地区市场;要么趁一些企业被跨国官司拖得筋疲力尽,趁机狠狠讹上一笔。


但是一些清白硬气的中国企业却并不吃这一套,奉陪跨国公司把官司打到底,让对手也无可奈何,毕竟国外法院也得尊重事实讲证据。


2005年,全球橡胶助剂巨头富莱克斯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地方法院诉讼江苏圣奥化学侵犯其专利权,主张至少2000万美元赔偿,并要求法院禁止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几天后,富莱克斯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行政调查要求,申请对圣奥化学颁发永久禁令,圣奥化学选择了应诉。


最初的诉讼结果对圣奥化学十分不利。ITC裁定圣奥化学侵权,并禁止其相关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富莱克斯趁火打劫对圣奥化学提出低价收购要求。圣奥化学顶住压力果断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并上诉至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官司一直打到2007年12月才出现转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圣奥化学并未侵权,不久后ITC也终止了调查。但富莱克斯公司并未就此善罢甘休,在地方法院重启诉讼。圣奥化学又奉陪打了一年多的官司,最终在2020年7月赢得了这场连环诉讼的胜利。


而这一次星源材质的应对策略则主动了许多,一面在海外积极应诉,一面在中国国内进行反诉。2019年11月,星源材质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Celgard及相关方侵犯其“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高固含量水性陶瓷浆料及其加工方法”的发明专利,半年多后,深圳市中院做出决定,对Celgard在中国相关公司名下财产进行查封和冻结。


星源材质的隔膜车间<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星源材质的隔膜车间


眼看着中国企业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强硬,应诉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老牌跨国公司又使出第二招:借着昔日在行业里的名气,以诉讼、制裁为由,拉拢或要挟下游客户堵截对手。


在与星源材质的官司尚在进行时,Celgard就以诉讼进行中为由,给星源材质的客户群发信函,威胁他们不得使用星源材质的隔膜。甚至还将星源材质的国内客户孚能科技告上了美国法庭。


然而这一招仍然收效甚微。毕竟大家都是生意人,你不让我用国产的,自己又拿不出比国内更好的产品出来。何况现在全球十大锂电池制造企业中,有一半多在中国。


不甘心的老牌跨国公司还有第三招:以各种诱惑条件挑拨离间,拉拢中国人打中国人。


2018年,因为不甘全球80%的LED显示器市场落入中国企业手里,美国Ultravision Technologies公司(以下简称“UV公司”)发起了对深圳艾比森等11家中国LED公司的诉讼,企图将中国LED显示器企业一网打尽。


UV公司采用的策略就是,分化中国企业后逐一击破。提起诉讼后,UV公司轮番找到被告企业私下洽谈和解条件,许诺以低于诉讼赔偿的价格给予部分授权。一些中国企业畏惧诉讼过程,交付数百万美元和解费“认栽”,有的甚至站到UV公司一边,开始给对方通风报信。


艾比森董事长丁彦辉事后复盘认为,部分企业的私下和解对其他被告企业十分不利,相当于变相承认中国企业有侵权行为,而赔偿款则为对方的持续诉讼提供了弹药。丁彦辉直言:


“关键时刻,我们要学习日本企业的团结,妥协只会助长对方的变本加厉。”


官司胜诉后,艾比森在官网首页挂出庆祝海报<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官司胜诉后,艾比森在官网首页挂出庆祝海报


拉拢本土企业,也是Celgard重新杀回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棋。2015年,被日本旭化成收购的Celgard已经日薄西山,逐渐淡出全球隔膜市场。以Celgard如今的实力,已经无法再与星源材质等中国企业正面竞争,更谈不上在中国自主建厂。


如果再不找到续命的药方,Celgard将陷入更深的困境,大量年代久远的专利也面临过期失效。资金困顿、技术停滞,对于这种状态的老牌跨国公司来说,专利诉讼就像一场豪赌,赌赢了可以拿到巨额赔偿,高昂的诉讼费也由败诉方支付。赌输了,不仅自己要赔进去一大笔诉讼费,还可能面临被诉方的巨额索赔。对于只剩下一把老骨头的跨国公司来说,这个结果基本上就等于要了老命。


这是Celgard必须拖着恩捷一起下水的真正原因。有了中国“大腿”的输血,不仅可以将快要过期的专利技术再次变现,还能借力打力,踩着国内企业的跳板,重新杀回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腹地。


二、第二重门:法律突围


2013年4月14日,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这段经历被皮耶鲁齐写进了《美国陷阱》一书,他认为这场抓捕的本质,是美国政府帮助通用电气公司“强行”收购法国阿尔斯通。


皮耶鲁齐在书中抨击美国政府利用《反海外腐败法》和“长臂管辖”打击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对手,动用国家公权力为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与扩张开路。7年后,类似的剧情在华为孟晚舟身上又重演了一次。


上百年来,美国不断扩充修补本国的法律条款,许多法案对维护“美国至上”的秩序体系几乎毫不避讳。而美国企业和代理律师们也深谙这套秩序的运作原理,擅于利用各种法律工具和行政手段,对国际竞争对手发起攻击。


知识产权领域是中国企业遭受饱和打击的重灾区。据《2019年中国企业涉美知识产权诉讼报告》披露,仅2019年,中国企业涉美新立案和结案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就有797起,涉及中国企业1602家次,而中国作为原告的仅有30家次。中国企业胜诉率极低,专利案件平均赔款额为1095.5万美元。


与美国企业在司法诉讼方面的炉火纯青相比,多数中国企业还处于懵懂状态。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都专注于埋头拉车,突破技术产品,公司合规、风控、公共关系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短板,一旦扬帆出海,到全球市场和老牌跨国公司竞争时,就经常吃哑巴亏。


中兴、华为这样的先行者也曾屡屡吃过大亏。2018年,中兴通讯连续两次被美国出手制裁,几乎被一招打到休克。这次著名的制裁事件不仅暴露了中国企业自身在合规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也让人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司法战场上的阅历尚浅。(参见前文《华为们的战争》)


当然,司法手段还不是美国产业保护的终极杀器,法律只是打击竞争对手时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国从企业到政府有一套成熟且缜密的打法,来对本国以外的新兴科技体进行联合绞杀。在一些关键领域,当商业和法律层面的手段失灵时,政府也会亲自上阵。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一度赶超美国。1980年至1986年,日本半导体市场份额由26%提升至45%。松下公司的存储芯片直接把英特尔芯片的价格从28美元打到6美元;东芝量产的1MB动态随机存储器为当时全球之最。在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大举攻伐下,英特尔濒临破产。


然而吊诡的是,技术和市场的全面赶超,并没有吹响日本半导体大获全胜的号角,反而拉开了日本“失去的20年”的序幕。从《广场协议》到《日美半导体保障协议》,从“301”调查到“东芝事件”,在技术以外的战场,日本企业节节败退,半导体产业惨被肢解,产业链开始向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转移。(参见前文《中国“芯绞痛”缘起:错失的黄金三十年》)


更加悲催的是,兢兢业业并一度登顶半导体技术巅峰的日本企业,在被美国“虐杀”后甚至都没有收获本国舆论的同情。东芝高层被捕入狱后,当时日本的主流媒体《产经新闻》大骂东芝公司,称他们切腹自尽都不足以谢罪:


“美国如此保护我们日本,你们竟然还闯下如此滔天大祸!”


半导体技术的没落,让日本一直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也开始节节溃败。随后三十年多年里,曾经誉满全球的索尼、松下、东芝、夏普们,看着后起的三星、LG、华为甚至小米争先恐后地赶上来,自己却连一款拿得出手的智能手机都没有的时候,不知作何感慨。


三、第三重门:话语突围


拜登上台后,白宫宣布了一项逾2万亿美元的基建和经济复苏计划,其中1/3用于新能源产业和电网投资建设。这意味着美国把经济制霸的火力调整到新能源领域,以对抗中国日益壮大的新能源产业。


能让美国感到来自中国的压力,不仅仅因为新能源是中国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其中还有一个因素是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较为均衡。明星企业的脱颖而出,是一连串“隐形冠军”拱卫的结果。一个产业的欣欣向荣,是上下游协同开创出来的局面。


一家宁德时代的身后,是中国完整而齐备的锂电产业链生态。锂电池制造所需的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关键材料全部完成国产化,为整个锂电池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隔膜是其中技术壁垒最高、国产化最晚的材料。


时间回到20年前,21世纪初中国锂电池隔膜基本依赖进口。当时进口隔膜一平米价格高达十几美金,进货量和发货周期还得看美日企业的脸色。如果不是后来中国人自己突破了锂电池隔膜技术,摆脱了上游关键材料被卡脖子的局面,后续锂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会严重受阻。


从“补链”到“强链”,以锂电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实现话语突围,是因为从上到下建立了国产化主导、且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秩序。


如今国产干法隔膜的价格可以做到当年进口隔膜价格的1/30,而且品质更好,多年来在维持供应链生态平衡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湿法隔膜已经后来居上,但是在一些应用领域干法隔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今老牌跨国公司Celgard试图借力另一家本土隔膜企业卷土重来,势必将对已经趋于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而供应链上任何一只小小的蝴蝶,都有可能掀起一场风暴。


星源材质的隔膜工厂如今已经建到欧洲<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星源材质的隔膜工厂如今已经建到欧洲


技术突围后依然被反杀,甚至被对方抓住漏洞给整个下游产业造成毁灭一击,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2018年,华为海思的IC设计跻身世界前五,当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超过苹果,跃居全球第二位。从单点突围来看,华为海思和华为手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仅仅因为一个断供事件,就让二者同时遭到惨重打击。断供后,海思设计的麒麟高端芯片已经无厂可造,华为下一代高端手机也面临无芯可用的窘境。


华为海思所在的半导体产业急需“补链”,自主化率较高的新能源产业尚需“强链”。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赶超的混沌期,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中央文件再三提到的“新型举国体制”,也要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光要有“有效市场”,还要有“有为政府”。


只有当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才能护航产业全面突围,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


四、强大的后盾


产业链话语权,不是单项技术的出类拔萃,而是拥有对产业上下游生态的“治理权”。


美国对华为的断芯事件中,台积电、ASML都被裹挟其间。美国人说不,台积电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第二大客户华为,ASML也不敢将光刻机出售给中芯国际。


欧洲小国荷兰,虽然拥有一家引以为傲的ASML,但毕竟国家体量和资源有限,以一国之力难以构建完整的芯片产业链生态。ASML光刻机虽然独步全球,但上游5000多家供应商分散在全球各地,且下游订单也都集中在荷兰之外的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寥寥几家大客户手里。上下游都受制于人,荷兰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上依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与荷兰一样,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只能切分产业链中的某个片段,强如台积电,到头来也只能屈服于把持着产业链话语权的美国人。


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中虽然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足够强悍,但仍然活得十分憋屈——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以整个地区产业生态支撑起来的强大后盾。


这正是美国企业敢于横行全球的底气。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为本国企业在全球扩张竭力保驾护航。除了提供法律、资金、技术咨询等一切所需服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动用行政命令和司法机构等国家机器。


2021年2月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对半导体、关键矿物质和材料、药物及成分、先进电池4个领域开启为期100天的审查,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美国企业对海外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的依赖。动用行政命令来保障本国产业链安全,近年来已成为白宫的习惯性操作。


当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链变革的关键时期,中美两国都把产业链安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近年来发生的若干“卡脖子”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创新链为产业链支撑不足的问题——两链没有契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赖外源性创新。


正是因为如此,Celgard来江西建厂的事情虽小,反应的问题却很深刻。在6月9日召开的“中国新材料企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讨会上,多名专家呼吁政府应当加强对产业安全的保护力度。尤其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当下,更应注重“高质量的技术引进”,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并且充分考虑对我国产业链安全可能带来的漏洞和风险。《法人》杂志也援引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观点:


“不正当竞争方式不应得到纵容,否则将打击高新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阻碍市场有序发展和公平竞争。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评估可能给国家新能源关键材料领域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对于个体企业来说,看重眼前和自身利益情有可原;但是站到产业链安全的全局高度来看,自主创新的成果得来不易,人人都有义务维护和珍惜——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几个能在财富榜上供人瞻仰的明星企业家,而是一个又一个能造福我们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产业。


参考文献:

[1] 法人杂志,新材料企业“出海”遭遇司法暗礁,2021

[2] 吴晓波\付亚男,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2021

[3] 易继明,遏制专利蟑螂———评美国专利新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14

[4] 吕磊,美国对专利海盗的规范措施及我国的借鉴,2014

[5] 朱建民,一些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做法及启示,2013

[6] 付亚辰\李文昌,产业安全要靠自主创新,2007

[7] 郑睿\彭敏歆,产业安全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壁垒,201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钛禾产业观察(ID:Taifangwu),作者: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