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向中美媒体发表讲话。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28日抵达华盛顿履新,当天晚上在驻美大使馆向媒体发表谈话,他表示“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并希望与美国各界架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确发展轨道。

他并在驻美使馆网站的“大使欢迎辞”中写道,坚持致力于同美国各界加强沟通丶交流丶合作,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明显与日前天津会谈期间,中国激烈抨击美国对华政策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非“战狼”却强硬现年55岁的秦刚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前,曾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主理欧洲事务及礼宾事务。与1980年代以来历届的中国驻美大使不同,秦刚不仅缺乏大使经历,也从未被派驻美国,缺少与美国打交道的经验。

不过,据中国驻美使馆的简历显示,秦刚在中国外交系统任职逾30年,曾两度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并三度派驻英国。近年来,他也曾多次陪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出访会晤外国领导人,显然赢得习近平的信任。



《华尔街日报》曾形容秦刚是个“风度翩翩,个性内敛的职业外交官”,认为他行事谨慎丶没有“战狼”作风。2014年秦刚曾在记者会就媒体提问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是否刻意避开中国时,秦刚回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同年,针对日方指责中国军费预算增长,秦刚强硬回应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是只端着红缨枪的童子军,中国的国防开支适度增加完全合情合理。他说:“国外有些人总是希望中国是长不大的童子军。如果是那样的话,谁来维护国家安全?怎么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就安宁了?地区就稳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并强调“即使是童子军,他的个头也是一年比一年长,他的脚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你不能让他总是穿着以前的小衣服丶小鞋吧?”

今年2月,面对媒体提问有关“战狼外交”引发的风波时曾说“有国家或个人对中国的抹黑诋毁,他们恐怕都不能用‘战狼’来形容,那简直就是‘恶狼’”,并强调:“面对针对中国的各种疯狂攻击,中国外交官当然要站出来说不,这和一味示强完全是两码事。有人无故无理骂人,还不让别人还嘴,岂有此理!”.

反击西方批评《纽约时报》则称,虽然秦刚的态度要比“战狼”外交官温和些,但他为北京对西方压力愈趋强硬的反击,很早就树立榜样。并指出,秦刚善于在记者会上与记者辩论,有时更会用讥讽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并举例,秦刚2009年曾将收复西藏比作林肯总统废除美国黑奴制,当时他说:“在达赖统治的旧西藏,实行的是黑暗的农奴制度,达赖是西藏农奴制度的总头目。1959年中国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度,这和当时林肯总统废除美国黑奴制的性质是一样的。”



秦刚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期间,善于记者会上与记者辩论。

更早前,2008年当秦刚被问及美国乐队“枪与玫瑰”(Guns N’Roses)发行名为《中国民主》(Chinese Democracy)新专辑,秦刚回答称:“据我了解,很多人不喜欢这类音乐,因为它太嘈杂,噪音太大。”并对提问记者说:“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有学者认为,与崔天凯大使相比,秦刚可能表现得较为强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副教授李明江向路透社指出,秦刚可能比崔天凯更强硬,“但鉴于目前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压力和战略竞争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大使对两国关系的实际影响力有限。”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雷恩(Ryan Hass)则对《纽约时报》表示,习近平2015年访美期间,秦刚“在他觉得有必要的时刻会毫不犹豫地激怒他人”。当时,何雷恩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的中国事务负责人。

“秦刚非常关注领导人如何被描述以及领导人公开露面所传达的形象,”何雷恩说。“他在习近平对白宫进行国事访问时尤其如此。”

棘手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降至数十年来最低点,这使秦刚得要面对相当艰巨的挑战。他必须在代表北京立场的同时,与华盛顿建立沟通的桥梁。在现时民主共和两党一致对华强硬的气氛下,这项任务殊不简单。

美国商会国际事务主管迈伦·布莱恩特(Myron Brilliant)曾表示:“要在目前极具挑战性的氛围下取得成功,下任中国驻美大使需要成为中美关系之间值得信赖的中介人,而不仅是北京政策的喉舌。”

另外,因为过去没有丰富的美国经验,李明江说:“秦刚在美国政治丶安全和外交界要建立人脉网络需要一些时间。”

《纽约时报》则引述前美国外交官丶现任亚洲社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所长的丹尼尔·拉塞尔(Daniel Russel)称,秦刚的任命可能反映出“中国制度似乎正处于一个偏向对党坚定忠诚,而非外交方面成就的阶段”。 

《纽约时报》称,作为外交部副外长,秦刚一直是中国政策的坚定捍卫者,他在北京曾经召集外国外交官,对他们政府在新疆和其他有争议问题上的声明表示不满。今年3月他就曾经召见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对欧盟借口新疆人权问题对华制裁提出严正抗议。

秦刚出任中国驻美大使令人意外 西媒解析其关键优势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已经抵达华盛顿,正式上任。秦刚的专长并不是处理对美事务。那么他有什么优势,使得他能够在如此紧张的时刻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

中国驻美大使馆网站7月28日发布消息称,7月28日,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抵达美国履新。秦刚是第11任中国驻美大使,出使美国之前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秦刚7月28日当天也用英语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说,他将开始为期14天的隔离,并很快会开始着手工作。

据悉,秦刚生于1966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1988年任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中文秘书,1992年进入中国外交部工作,在西欧司、驻英国大使馆交替任职。2005年,秦刚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兼任发言人。2010年,他第三次赴英出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一年后回归中国外交部新闻司担任司长,并二度出任发言人。2014年,秦刚转任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3年后任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2018年任外交部副部长,分管欧洲地区事务和新闻、礼宾工作。











香港《南华早报》7月27日报道称,秦刚是7月27日下午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的。过去几天,他一直在上海会见美国企业高管。他们包括来自美国商会、迪士尼以及强生的代表。秦刚还会见了研究中美关系的中国学者。这位消息人士补充说,在前往上海之前,他在北京会见了环球影城的高管。

报道称,秦刚是一名职业外交官,负责欧洲事务、信息和国家礼宾事务。考虑到中美关系面临的诸多挑战,把中国驻美大使这个重要角色交给秦刚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秦刚没有直接处理美国问题的经验。

报道指出,秦刚今年55岁,被认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信任的助手,经常陪同习近平出访。

英国路透社7月27日也报道称,秦刚曾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之一,近期曾负责欧洲事务和礼宾事务。据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秦刚个人简介显示,他此前没有与美国相关的经验。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国际关系副教授李明江说:“秦刚在美国的政治、安全和外交圈子里建立关系网还需要一些时间。在同美国人打交道时,秦刚可能会显得比(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更强硬。但是鉴于目前两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压力和战略竞争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大使在影响两国关系方面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美国全国广播电台(NPR)7月28日报道,秦刚曾在英国和西欧担任外交官,他不是美国事务专家,这使他有别于他的前任们。

美国前外交官格林(James Green)指出,秦刚最近的经验不是在政策制定方面,而是在礼仪和外交规则方面——比如安排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进行高层国事访问。这让他有机会了解领导层,并以一种大多数其他官员往往无法做到的方式赢得中国高层政治阶层的信任。

在习近平的重大外事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秦刚的身影(点击图集浏览):















《纽约时报》7月28日也报道称,担任新职务的秦刚,将处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努力重塑中美关系的前线。目前中美关系已降至数十年来的最低点。秦刚可能会向华盛顿传达习近平希望他的国家被当作一个大国对待。

报道称,秦刚与自1980年代以来的历届中国驻华盛顿大使不同,他从未专门与美国打交道,也没有派驻过美国。但是作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后来又担任礼宾司司长,秦刚似乎赢得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信任,经常陪同他出访,会晤外国领导人。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表示,在习近平2015年访美期间,秦刚“在他觉得有必要的时刻会毫不犹豫地激怒他人”。

“秦刚非常关注领导人如何被描述以及领导人公开露面所传达的形象,”何瑞恩说。“他在习近平对白宫进行国事访问时尤其如此。”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向媒体发表讲话后 进行14天隔离

7月28日,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抵美履新。在向中美媒体发表讲话后,他发表推文称,将进行14天的隔离。



秦刚7月28日晚发表推特称,他将进行14天的隔离。随后,将尽快开始工作。

据中国驻美大使馆7月29日报道,在抵达华盛顿后不久,秦刚向中美媒体发表了讲话。他说道,“50年前,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博士秘密访华,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正值冷战时期,中美相互隔绝,富有远见的基辛格博士不得不以隐蔽的方式,取道他途,前往中国。50年后的今天,作为第11任中国驻美大使,我可以公开踏上正途,直抵美国。时过境迁,令人感慨。我相信,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这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秦刚还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说,凡事皆有可能。我将按照两国元首除夕通话精神,同美国各界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维护中美关系的基础,维护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确发展轨道,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和平共处的中美相处之道由可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