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对外发布“关于对张陶处理决定的情况通报”,给予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陶开除党籍处分和开除政务处分。同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张陶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批准逮捕。如中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所言:“对张陶的处理再次表明,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法约束的党员,不论是谁,不论在哪个地方、部门、系统工作,只要失德失范、破纪破法必受惩。”

与此同时,中国的娱乐明星吴亦凡正在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因为被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证他强奸甚至“迷奸”多名女生(包括未成年人),吴亦凡开始受到中国网民的抵制、批评、谩骂,原来与他有合作关系的一些品牌也迅速采取了切割动作。吴亦凡在中国的演艺生涯,有可能就此终止。



张陶打人事件在互联网传开后,引起民愤,相关机构迅速采取了处罚行动。(微博@亲宝贝Karen)


张陶因酒后疯狂打人被开除党籍、开除政务,交由司法机关批捕,可谓咎由自取。不过这件事能够迅速得到应有的处理,背后离不开两种力量的加持。其一是中国互联网强大的民意展现,其二是中共内部开始形成纠错能力,敢于向违法乱纪行为说不。

张陶打人事件在今年6月初发生,当时为了迎接中共建党100周年庆典,这一新闻没有在中国互联网发布,直到庆典结束后的7月3日,张陶打人事件才在互联网大范围传播开来。而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此一事件没有得到合理处理,张陶仍然正常上班。只有此事在中国互联网炸开后,相关机构才采取了果断措施,7月4日张陶被上级公司停职,7月5日张陶被北京朝阳警方刑事拘留。

如果张陶打人事件没有在互联网传开,并掀起舆论风浪,此事还能得到公正处理吗?恐怕很多人心里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面对网络舆情,中国相关机构静如止水,毫无反应,张陶也很难被快速批捕。应该说,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互联网舆情推动公权力自我纠错的某种机制,这是互联网时代中国民意对公权力监督的一种新形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北京公检法机关应该是吸取了成都四十九中事件的教训,面对网络舆情没有遮遮掩掩,没有反应迟钝,而是快速、干净利落的回应民众的关切,将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新闻,转化为给自己加分的公关操作。从民意的反应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北京公检法机关对张陶的处理,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吴亦凡事件与公权力无关,但其所反应的中国社会变迁,与张陶打人事件类似。互联网舆情同样在其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与吴亦凡有合作关系的品牌企业则扮演了“处罚者”的角色。大学生都美竹在互联网曝光了被吴亦凡(以恋爱之名)灌酒迷奸的经过,并贴出了其他一些类似受害者的信息,很快吴亦凡“选妃”睡女粉丝的新闻在互联网急速扩散,网上形成谴责吴亦凡的舆论浪潮。

嗅觉灵敏的品牌企业马上对此做出反应,纷纷宣布终止与吴亦凡的合作。企业的动作之快让人赞叹,不得不说与公权力相比,企业更具有风险意识,“快刀斩乱麻”的能力十分强大。虽然警方还没有证实都美竹对吴亦凡的迷奸指控,但面对舆论浪潮形成的巨大商业风险,品牌企业还是很快做出了符合民意,也符合自身利益的行动。


企业很聪明,它们知道“消费者是上帝”,不敢与民意对着干。中国的公权力在慢慢向企业学习,也开始懂得呼应民意,“快刀斩乱麻”及时止损,敢于对问题官员快速做出处理决定。这是互联网舆情开始发挥强力监督功能后的新变化,中国真的变天了。

企业的公关能力在加强,官员的应变能力也在加强。以前对突发事件反应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随着互联网舆情更容易发酵,民意对恶的容忍度在降低,公权力与企业对网络民意的敏感度在提高,那些凭借权势为害一方的人越来越难以逃脱法律与民意的制裁。民众通过互联网监督、制约强势机构和个人的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