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漫金山,满目疮痍,是非洲吗?



你一定想不到,这是德国。

近日受极端天气影响,德国等西欧国家正遭遇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德国总理默克尔视察灾情时,直呼德语字典中已找不到词来形容。

就在不久前,日本热海因连日降雨,爆发大规模泥石流,逼停了新干线。



众所周知,德国、日本以过硬的基建水平、专业的救灾能力闻名于世。老天爷这次是有多不开心,才让这两个国家丢了脸面?

德国、日本尚且如此,美国纽约的手足无措,就不足为奇了。



图源:纽约华人资讯网

北京也遇到了强降雨。好在有关部分反应及时,即时闭站,没出现纽约市民在“水帘洞”中穿行的危险场面。



很少有人留意到,本次极端天气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纬40度一线。不仅有北京、纽约,华盛顿、东京、巴黎也在这条纬线上下。这条纬线,串起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城市。

与德国洪涝区相同的纬度,内蒙古呼伦贝尔两处水库刚刚决堤。目前无人伤亡,但有超过16000人受灾。

几个大国同时遭灾,环球同此“凉热”背后,谁在背后下这盘大棋?



德国洪水滔天。倘若不是有图有真相,这话连鬼都不信!



莱茵河有了钱塘潮的即视感

毕竟,德国的城建体系一直是个神话。

每当中国城市沦为“威尼斯”,国人总忍不住羡慕青岛的不淹传奇,正是德国人留下的手笔。



德国在百年前殖民“改造”了青岛,怎么百年后淹了自己?而且场面极其惨烈。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世纪洪灾”在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已造成超过200人死亡,超过1300人失联。德国总理默克尔视察时,直呼德语字典中已找不到词来形容灾区的场面。



图源: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指出,这次受灾的西欧诸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代表性地区,该气候特点是全球温度温和,全年降水均匀,年际之间的降水差距不大,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不高。

不过,就是因为德国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温柔气候,对暴雨洪涝认识不足,平时几乎不设防。

暴雨发生前的两三天,德国气象局就精准预测出雨量,然而灾难还是发生了。

暴雨洪灾前,德国已下了连续20多天的小雨,土壤含水量早已饱和,为后续洪灾引发的地质灾害埋下了伏笔。



莱茵河流域又是欧洲海拔最低的地区,风调雨顺时是良田沃野,一旦降水过大,周围丘陵和山地的洪水就会在低处汇集,真正“大水漫灌”。

大家可以对比联想一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别是中国人习惯了与水斗,但西欧对这个量级的雨洪,明显hold不住。



图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中国气象爱好者”微博上指出:几天前的“7.12暴雨”,北京最大雨强超过100毫米,最大24小时点雨量超过250毫米,累计雨量超过400毫米。本次德国强降雨,无论是暴雨面积、最大雨量,还是雨强数据,在北京面前都不叫事。

说白了,德国“千年一遇”放在中国都算不上极端天气。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人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最能感同身受。中欧应该早日联手,扛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

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自然的宠儿”。从这个意义上,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与德国相比,幅员辽阔的美国面对的极端天气就更复杂一些,同时出现西部“火热”、东部“水深”的诡异局面。

我前阵写过美国西北部遭遇的极端高温天气,波音、星巴克的发源地西雅图(纬度相当于东北名城鹤岗),41度的高温也打破了建城以来的最高纪录,这在19世纪有气象记录以来就从未有过。



当地媒体直呼“千年一遇”!(怎么到处都是“千年一遇”?)



图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对美国西北、加拿大西南这一片地区来说,温带海洋气候平日里别提有多舒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正常年份夏天最热的时节也就25度上下,当地很多人不知道空调为何物。

我当时还预测,高温天气会加剧加州的山火,那个地方的山火从去年开始就没消停过。果不其然……





图源:美国气象局


西海岸的山火烟雾被高空空气携带,在西风作用下飘到东海岸。不过千里之外的纽约,却是另一番景象。



国际大都市纽约证明了,火星般的颜色不只是北京的专利。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图源:纽约华人资讯网


即将就任的纽约新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呼吁:“这不能是纽约。”

可,这就是纽约。

负责运营地铁的纽约交通运输公司临时总裁萨拉·范伯格发推表示:“排水系统运转得非常好。工作人员一如既往,努力、快速地工作,做得很好。”



图源:纽约华人资讯网

Well done?我默默回看了一下纽约的图片和视频。

东边“水深”,西边“火热”,美国人民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蝴蝶效应往往是强大和超出预料的。亚马逊雨林里一只蝴蝶煽动翅膀能掀起菲律宾的龙卷风?

这次纽约、北京的暴雨,美国西海岸的高温,日本的泥石流,德国的洪涝,背后的元凶只有一个。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这次受灾的地区集中在北纬40度左右,德国部分地区在北纬40-50度之间。



这个纬度带盛行西风,也叫中纬西风带。

中国、美国、德国看似相隔万里,如果以北极视角看,大家都在一个环上。



图源:知乎网友“漠北”

西风顾名思义,本该从西往东吹。但今年的西风在太平洋东岸突然变成南北向,把原本位于夏威夷的副热带高压逼到了美加两国西海岸。于是干热空气在美国西北部下沉,形成了一个极热天罩,导致了极端高温天气。



图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西风带本来是一个“环”,一个地方出现紊乱,影响会传导到“环”上的其它部分。具体在中国的表现就是西部和北方降水增多,事实也印证了这点。

除了西风紊乱,副高同样不安分。

原本该老实待在中东沙漠的副高,居然北漂到莫斯科。这不仅让俄最大的两座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的温度相互超越、共创新高,还刷新了俄罗斯乃至整个北极圈的高温记录。

北半球主要地区的天气受副高与西风带的共同影响,在温度差和风力的作用下,形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气象模型中的一环套一环,今年的实际情况却是七零八碎像花瓣。



可见环球同此凉热,无人是一座孤岛。



美国的极端天气,中国无法独善其身。因为极端天气引发大豆、玉米减产,美国是这两大作物的最大生产国,中国是最大进口国,有涨价的压力。

德国的极端天气,看上去与中国关系不大。不过别忘了,今年是德国的大选年。

还记得2002年,格哈特·施罗德趁着竞选对手在度假,抢先穿着橡胶靴在易北河的边泥泞路上跋涉吗。这张广为传播的照片,被认为是助他当年胜选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次洪灾,几乎德国所有准备参选的政治势力都去现场视察。德国一主流媒体发表社论称“天气是政治性的”!

要知道,默克尔堪称中德、甚至中欧关系的“定海神针”,她的继任者将延续或改变中德关系、中欧关系的走势。这在中美冲突的当下,极其重要。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地球正面临气候临界点。在人类的影响下,地球气候系统正从“缓慢”量变转为“激烈”质变。

临界点有两个特点尤其值得警惕。

一是不可逆性:一旦触发临界点,系统不会再是原有的状态。

二是难预测性:这是最危险的,尽管人们知道会来临,却无法准确计算出临界点到来的准确时间。

目前自然杂志已经识别出北美山火、亚马逊干旱、北极融冰等9个气候临界点。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管中美分歧有多大,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成为两个大国最没分歧的领域。

如果大国间都无法达成共识,人类就难以从根本上应对这场危机。可惜现在的美国政坛,依旧被两党内耗所困扰。

极端气候问题从来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在气候一次比一次更严厉的审判中,美国能否最终明白,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