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并不理想的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对通胀的看法与美联储(Fed)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和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的看法保持了一致——“物价上涨预计将是暂时的,但通胀长期失控会对经济构成真正的挑战,政府将保持警惕。”那么,假设通胀并未如预期般是“暂时的”,美国政府该如何应对呢?

拜登为通胀开药方

美国的通胀压力到底有多大,从近期公布的数据上就能看清——美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2008年8月以来最大的涨幅;7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73.2,6月这一数字为78.1;在密歇根大学的调查中,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的信心指数从87.1下滑至84.2,对六个月后的经济信心指数从72.3下滑至66.2。

这些不佳的数据,提醒美国政府需要高度警惕通胀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

7月19日,拜登表示,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最近确实存在一些物价上涨的现象,但他否认这可能是通胀将长期持续的迹象。此前,鲍威尔和耶伦也表达了相似的立场。

拜登还表示,美国政府正在尽其所能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而供应链瓶颈是导致汽车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拜登表示,他计划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将投入资金来照顾老人和儿童,这些措施将提高生产率,能在物价保持稳定的同时提高工资,从而减轻通胀压力,使物价在未来几年降低。

上述方法,是否有效,还有待未来的相关经济数据来验证。

关税是推升物价的一大因素

不过,从近期耶伦对中美关税政策的表态上来看,如果美国能够改变对华贸易加征关税的立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价,缓解美国通胀减压。

在日前的公开采访中,耶伦对2020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与中国的贸易协议提出质疑,认为该协议未能解决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最紧迫的争端。她还说:“我们的所作所为伤害了美国消费者。”



华尔街也十分关注美国的通胀走向。(路透社)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数据能够佐证耶伦观点——2018年之前,美国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仅为3.1%。但特朗普对从工业品到玩具的各种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后,这个数字已上升到19.3%。中国征收的报复性关税则将其对美国制造商品的关税从8%提高到20.7%。根据该所数据,世界上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商品中,现在有一半以上要加征关税,而在贸易战开始前还不到1%。

由此可见,放弃对华“关税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国物价,提振消费者信心。

中国的商品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品种多样,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满足美国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此外,作为拥有全产业链的制造业大国,中国也能够为美国的制造业提供更好的原材料和更好的代工。

比如,在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反弹之际、多家芯片代工厂停工之时,中国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则能够正常开工。美国苹果公司(Apple)在印度的代工厂也曾因疫情停工;其在中国的代工厂富士康则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为维持苹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提供了很大的支撑。

结合耶伦的表态,以及美国通胀数据来看,未来中美“关税战”有可能松动。一个不能忽视的线索是2021年上半年,中美高层一度密集进行了对话——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通话;6月2日,刘鹤与耶伦举行视频通话;6月1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通话。

与中国保持良好多的贸易关系对美国有很大的益处,特别是在美国面临第三波疫情,而中国几乎已摆脱疫情困扰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