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通社Foodthink(ID:foodthinkchina),作者:王睿,编辑:天乐,原文标题:《重建消失的附近,面向未来的农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我们还敢想象一个更好的社会吗?
记得几年前,我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同事晓云生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敢想象一个更好的社会了”。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但是坦白说,当时我从西北农林大学毕业五年多,先后在京郊两个生态农场工作,后来又来到城里,在市集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我们这群领着远低于北京市平均工资收入的同事们,仿佛着实配不上思考这么宏大问题。但这个问题偶尔还会想起,也常常会被一些自言自语打断:你又能做得了什么呢?这个时代的趋势就是如此。
但是这几年我的想法又有了改变,越来越觉得,如果不把你的不同意见说出来,这个世界会越来越走向你不能理解的方向,变成你不希望看到的样子。
二、菜市场:先锋还是落伍?
这个改变,来自于我对市集和周遭的观察和反思。
可以毫不心虚地说,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十年前诞生时,就带着先锋的光环,十年后也绝不落伍。
市集看起来和一个传统的菜市场差不多,不就是个买菜卖菜的地方嘛!只是她每周只在限定的时间出现在不那么固定的几个地点。和菜市场相比,农夫市集最大的区别则是来卖菜的农友:他们不是菜贩子,而是真正在一线做生态农业的农户。他们大都是来自北京周边,规模也不大,小到一两亩地,两三个棚,上百亩规模在这里就算是大户了。
这是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赶集”传统的延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这样的集市、农墟里买菜回家做饭,曾是天经地义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渐渐感觉到,大城市的变化越来越让这个坚持了十年的“生态食材菜市场”更加突兀。我们究竟是先锋还是落伍?
漫长的通勤时间,996的工作节奏,沉重的教育负担,让赶集买菜这件事在时间上显得越来越奢侈。电商资本的烧钱运营,让大家线上购买常规菜仿佛越来越方便。更不用说随手可及的外卖,做饭都大可不必了。
赶集买菜、自己做饭在这样的节奏面前,似乎越发不合时宜。北京是一个逐渐失去生活的城市,我们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裹挟其中。
三、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权,也丧失了人的社会属性
不光说我们自己了。身边的菜市场也越来越少。到处是宽马路、大商场,非连锁的小店铺也不多了。我都怀疑再过几年,大小实体超市都有倒闭的可能。
世界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速度变化着,一转眼,很多事情已成过去式。也许那时候才是电商资本们垄断市场,压榨上游生产者,收割下游消费者的时刻。当买菜、甚至购物只剩下电商这种形式,我们的生活已无需和太多真人见面,我觉得自己无法再对这个世界保持乐观,这可能不是我所期待的未来。
我们在逐渐丧失生活的主动权。正如市集的好朋友细活里的李慧姐所言:只要你愿意,都不用出门了,也无需见人,无需交流,人已经在逐步丧失其社会属性。
四、赶集买菜也是一种进步
如果你不大声反对点什么,你曾经不认可的事与物,会愈发迅速的成为现实。秉持温和的,容易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优良品质,可能真的不合时宜了。保持一点批判能力吧。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讨人厌的愤世嫉俗的家伙。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小事,为社会做一些积极的推动。对我而言,赶集买菜就是一种抵抗,一种不想让这个世界越发让自己不适应的一种抵抗。
当然,更大的抵抗来自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入你已经不认可的各种体系,哪怕它们已经让你透支了生活、家庭与健康?你可以选择做一点你认可的事,让世界保留一点更美好的可能。
五、面向未来的农业
当城市人还在犹豫纠结,到底是随大流,还是追寻更加符合自己心意的生活工作方式时,有一部分人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从事面向未来的农业,生产高品质的食物,实践更自主的生产和生活。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农业?在我看来,它应该始终回应世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切。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
当农业成为我国水体面源污染第一大来源时,农业应该减少甚至不使用污染环境的化肥农药,动物粪便要做到在地循环使用;
当土壤退化,埋下粮食安全隐患时,农业应该以改善土壤质量为重任;
当塑料垃圾成为公害时,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应该想办法减少地膜和塑料包装及填充物的使用,或者寻找可循环的替代方案,而不是继续增加使用;
当气候变化成为气候危机时,农业应该成为固碳、减排的积极力量,也要提升适应极端天气的全方位能力。
从健康的角度看:
当农残引发公众不信任,农业应该考虑减少甚至不用农药;
当抗生素激素对人体甚至儿童产生明显危害时,养殖业要重新建立不依赖药物的养殖模式;
当微量元素缺失导致“隐形饥饿”时,农业要能够通过种植方式的改善提升作物营养密度;
当食材越来越没有滋味,消费者只能依靠化学添加和大量糖盐脂肪来提味时,农业要能够生产出足够有滋有味的食材,让大家重新爱上食物的本味。
从经济的角度看:
当农村凋敝,城市又无法吸纳足够多人口时,农业要能成为几亿农民体面生活的收入来源,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
从文化的角度看:
我们这个有着深厚和丰富农耕文化的国家,农业不仅需要传承这些文化,还应该能产生新的文化。
这个单子可以继续列下去。总而言之,当我们谈论面向未来的农业时,我们的思考维度应该是长期的,行动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以上这些,不只是美好的愿望或者文件里的空话,而是很多生态小农正在努力践行的日常。
六、发现自然秘密的人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本生态农业启蒙书。我推荐《杂食者的两难》。作者迈克尔·波伦在十几年前,就在书中用一个个实地拜访的故事和科学研究,明确反对了大资本的、垄断全球的食品公司,反对了规模化的种养殖业,反对了“工业化有机”。之后,他高度赞扬了萨拉丁农场。
那萨拉丁农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农场?我觉得可以总结为真正的尊重生物多样性农场,而这种尊重和执着,最后也为他带来了合理的回报。
很多人都曾经被这样的农人们感动过一小会儿,但是我们都没有做到像他们那样纯粹。
这些农人是:写《一根稻草的革命》的福冈正信;《奇迹的苹果》主角木村秋则;《自然农法》作者川口由一;澳洲活力农耕灵魂人物Alex;《最大的小小农场》纪录片中的约翰和茉莉夫妻……
那这样的农场,或者立志追赶这些前辈,甚至想融入中华农耕智慧的人在中国现在存在不存在呢?存在,而且有些存在了很久。比如北京天福园的张志敏老师,比如和田桃花石的顿智大哥,比如西安绿我农场的大黑。
而且我隐隐感觉,这样的新农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无论是自然农法、朴门农业、活力农耕、生物动力还是其他更多暂时无法归类的门派,每一个体系都已有立志学习这些农法的新老农人。
随着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优秀的实践者开始把理念变为现实,特别是很多既掌握农业和生态科学知识,又躬耕田间的年轻一代农人。他们立志于发现自然的秘密,找到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和作物动物生长的复杂关联。他们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优先,真正的尊重生物多样性,且用双手和汗水认真实践。
简而言之:他们不仅仅把农业作为一门生意,也不仅仅把农业看做一种生活,而是,努力去发现一些自然界真理,实践面向未来的农业和生活。
七、共同追求自主性,重建消失的附近
有了追求自主性的生产者,也得有支持他们的消费者,或者说,配得上这样食物的消费者。
所以,对于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城市人来说,可以从买菜做饭这件小事做起。无论是找到身边面向未来的农友,买菜支持他们,还是赶集、去菜市场买菜,或者少点几顿外卖,多去家庭和个人经营的独立小饭馆,少网购,多支持本地小店。总之,身体力行,重建“消失的附近”,抵抗坏的趋势。
从食物来看,不妨系统阅读一些关于食农体系的书籍和纪录片,一起重新认识我们的食物。拒绝垄断全球的大资本食品公司,拒绝除草剂化肥农药转基因越演越烈的规模化常规种植业,拒绝喂食抗生素激素、破坏环境的常规养殖业,拒绝变了味的“工业化有机”,力所能及地抵抗一切坏的食物,做食物体系“真正的明白人”,和萨拉丁一样的农场主们站在一起。
2021年了,无论是我工作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还是我们在全国各地的同行,以及所有的消费者,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和怀着这样远大目标的国内新农人们站在一起,才永远不会落伍于世界和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通社Foodthink(ID:foodthinkchina),作者: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