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原载于《the Conversation》,原标题为“Before Shark Week and ‘Jaws,’ World War II spawned America’s shark obsession”,原文作者Janet M. Davis,翻译:王宁远,编辑:黄月、潘文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年夏天,探索频道都会在“鲨鱼周”期间播出大量描绘鲨鱼捕猎、进食和跳跃的壮观记录片,喂饱翘首以待的观众。这一电视策划于1988年首次启动,并在当时立即成为热门话题。它在经济上的成功大大超出了创作者的预期。创作者们的灵感来自1975年大片《大白鲨》的盈利能力,这是第一部获得1亿美元票房的电影。
33年后,这个有线电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节目策划的持久受欢迎程度,证明了美国的确是一个对鲨鱼感到恐惧和着迷的国家。记者和学者们往往认为《大白鲨》是美国人对鲨鱼的痴迷之源。然而,作为一个分析人类和鲨鱼跨世纪纠葛的历史学家,我(指本文作者Janet M. Davis,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研究杰出教授)认为“鲨鱼狂热”的起源比那早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培养美国人对鲨鱼的痴迷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涉及数百万人的战时动员使更多美国人接触到鲨鱼,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传播了对这一海洋捕食者的好奇和恐惧的种子。
移动中的美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跨越州和县界的旅行是不常见的。但在战争期间,全国都在移动。
根据194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在1.322亿人口中,有1600万美国人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其中许多人在太平洋地区作战。同时,1500万平民跨越县界,投身国防工业中的工作,其中许多是在沿海城市,如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得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洛杉矶和檀香山。
全国各地的地方报纸经常报道被轰炸的船只和飞机落入大洋中的情况,使平民和军人都为之惊恐。记者们总是在描述那些在 “鲨鱼出没的水域”获救或身处险境的濒死军人。
无论鲨鱼是否真的存在,这些新闻报道放大了一种日益增长的文化焦虑,即无处不在的怪物一直潜伏着,并准备杀人。
海军军官和海洋科学家亨利·大卫·鲍尔德里奇(H.David Baldridge)报告说,对鲨鱼的恐惧是太平洋战场上军人士气低落的一个主要原因。乔治·肯尼将军极力支持在太平洋地区采用P-38战斗机,因为它的双引擎和长航程减少了单引擎飞机发生故障或空油箱状况的机会。“你从驾驶舱往下看,你可以看到成群的鲨鱼在游来游去。对于飞过它们的人,它们的存在可不是什么好事。”
被吃掉的恐惧
美国军人对在漫长的海洋战役中被吃掉的恐惧感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美国陆军和海军情报部门开展了一场宣传活动,以消除对鲨鱼的恐惧。
1942年出版的《南洋幸存者指南》(Castaway’s Baedeker to the South Seas)是一本“旅行”生存指南,为滞留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军人服务。该书强调了战胜“想象中的怪物”的高度重要性,如“如果你在海上被击败,鲨鱼肯定会咬断你的腿”。
海军在1944年出版的题为《鲨鱼常识》(Shark Sense)的小册子中建议在海上被困的受伤军人“一脱离降落伞就立即止血”,以防止吸引饥饿的鲨鱼。这本小册子指出,击打进攻中的鲨鱼的鼻子或许能阻止它的攻击,抓住胸鳍也有同样的效果:“抓牢了,在不淹死自己的情况下,尽可能坚持下去。”
海军部还与战时成立的战略事务办公室(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合作,开发了一种驱鲨剂。
战略事务办公室的执行助理、后来成为知名厨师的朱莉娅·柴尔德(Julia Child)参与了这个项目,她测试了包括丁香油、马尿、尼古丁、腐烂的鲨鱼肉和芦笋在内的各种配方,希望能防止鲨鱼袭击。该项目在1945年达到高潮,当时海军推出了 “鲨追剂”,这是一种粉红色的醋酸铜丸,投在水中时会溶解成墨色染料一般的物质,旨在迷惑鲨鱼的视线。
然而,美国军方鼓舞士气的运动无法消除战时海上伤亡的现实。军事媒体正确地指出,鲨鱼很少攻击健康的游泳者。事实上,疟疾和其他传染病对美国军人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鲨鱼。
但这些出版物也承认,受伤的人在水中是很脆弱的。由于二战期间飞机和船只受到频繁的轰炸,成千上万受伤和濒死的军人常常只能在海中无助地挣扎。
1945年7月30日,战时最严重的海上灾难之一发生了。当时,远洋的鲨鱼蜂拥至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船的现场。这艘重型巡洋舰刚刚在一次绝密任务中成功地将广岛原子弹的部件运送到提尼安岛,就被一艘日本潜艇用鱼雷击中。在1196名船员中,有300人当场死亡,其余的人落入水中。在水中挣扎时,他们惊恐地看到,鲨鱼在他们死去和受伤的船友身上大快朵颐。
只有316人在大洋中幸存了5天。
关于鲨鱼的集体记忆
对于鲨鱼,二战老兵有着终生难忘的记忆——要么是直接经历过,要么是听过别人讲述的鲨鱼故事。这使他们尤其能够接受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1974年出版的鲨鱼主题惊悚小说《大白鲨》。
海军水手唐·普罗兹(Don Plotz)当即给本奇利写信说:“在读完之前,我无法放下它,因为我对鲨鱼有相当大的个人兴趣。”普罗兹以生动的细节回忆了他在巴哈马执行搜救任务的经历——
1944年9月13日,飓风在那里击沉了美国海军沃林顿号。321名船员中,只有73人幸存下来。普洛茨写道:“我们救起了两名幸存者,他们在水中浸泡了24小时,在此期间,他们曾与鲨鱼搏斗。后来,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捡拾那些能找到的尸块,识别他们的身份,并埋葬他们。有时我们找到的只有肋骨、一条胳膊、腿,或一个臀部。鲨鱼就在船的周围。”
本奇利的小说很少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在基于小说改编的电影中,二战场景是最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在倒数第二场戏中,猎鲨人之一昆特平静地透露,他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灾难的幸存者。他说:“有时候,鲨鱼会直视你的眼睛。你知道鲨鱼的特点,它有一双没有生命的眼睛,黑色的眼睛,像娃娃的眼睛。它向你游来,它似乎没有生命,直到撕咬你。”
昆特独白的力量来自于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时动员的集体记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使更多人在战争的恶劣环境中与鲨鱼接触。退伍军人亲身见证了不可避免的战斗暴力,还经历了因目睹鲨鱼围绕啃食死去或濒死战友而造成的创伤。
这些可怕经历在创造一个持久的文化形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鲨鱼是一种无意识的、幽灵般的恐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起袭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人为影响,使美国人进入了《大白鲨》和“鲨鱼周”的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Janet M. Davis,翻译:王宁远,编辑:黄月、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