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官方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说好中国故事对外宣传之际,北京学者提醒,中国正面临“外宣内宣化”的趋势,不但宣传诉说的对象不明,甚至出现被网络民粹情绪影响的情形。中国昨日举办“中国新叙事研讨会”。

北京学者警告中国被民粹情绪控制,外宣内宣化,随着民族自信心提升和宣传方式改变,中国正形成一个奇怪的“外宣内宣化”现象。

据中央社引述联合早报消息说,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储殷14日在全球化智库(CCG)所举办的“中国新叙事研讨会”中指出,随着民族自信心提升和宣传方式改变,中国正形成一个奇怪的“外宣内宣化”现象。宣传的对象不明,造成投入大量金钱做对外宣传,但最后只在国内产生效果。储殷指出,对内和对外宣传应该有两套不同的标准,但“外宣内宣化”后,两套标准变成了一套标准,出现“用内宣标准要求外宣,或在外宣传播过程中,内宣的技术标准成为主打力量的情况。”

据储殷进一步指出,这个现象造成了宣传对象混乱,例如中国外交官的发言,或是专家、学者讲的中国故事,很难区分到底是说给国外受众听,还是说给国内受众听。此外,储殷提到,“外宣内宣化”同时也与网络、自媒体的发展结合,形成了外宣民粹化的趋势,而一些专家、外交人员,为迎合这些情绪而降低专业标准,最终使得这些对外宣传策略被国内网络情绪影响与控制。

据消息称,中共总书记习近平5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对外宣传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形象,被解读为中国“战狼”外宣风格可能转向。储殷指出,中国并非不能采取斗争的姿态,但真正要去说服的不是战斗的对象,而是第三方,就如一场激烈的辩论比赛,从来都不是要驳倒对手,而是要通过辩论向听众、评审展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他说,任何唇枪舌剑的战斗环境中,能够争取到的第三方非常少,而“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吃相和姿态是非常重要的”。

据消息说,参与研讨会的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也对目前中国的大外宣策略提出质疑。他指出,大外宣是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这种情形下难以实现真正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大外宣导致了一种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把外宣内宣化,实际上压制了真正的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