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作者:SOOF,原文标题:《博士毕业去高校求职,动辄数十万的安家费,究竟有多少能进你的口袋?》,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 2 月,安徽省某省属高校在其官网通知栏置顶了一则诚聘博士的公告,除了有高薪待遇,更有最高 140 万的安家费。
七位数的安家费精当地诠释了“诚聘”二字的内涵,而如此满满的诚意,并非这所院校独有。
近几年,高校在引进人才中的类似宣传早已屡见不鲜,给出的待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头衔给足之外,有些学校在招聘优秀博士时,不仅提供几十上百万可观的安家费,还提供几十万科研启动金或者个人发展保障金。更有甚者,除了安家费外,干脆直接一步到位提供一套商品房。
这么好的待遇,真是羡煞旁人啊,怪不得这几年考研读博越来越热呢!
可要是有人觉得,只要一入职就能立马领到巨款得到房子走上人生巅峰,那就有些too yong too simple。
安家费,拿到比看到少
面对几十上百万的安家费,相信大部分博士们在人生的前半段都没有见过这么大一笔巨款,动心的时候千万要冷静,要知道,在动手薅学校羊毛之前,还是有必要先搞清楚安家费里有没有猫腻。毕竟,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顾名思义,安家费是学校给刚刚入职的博士们安顿生活的一笔费用。只有生活上稳定了,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踏踏实实地为学校工作嘛。
收了钱就得缴税,关于这笔钱的税款,咱们国家在法律上是有规定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七项: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国家统一规定”,一个是“干部”。大部分学校发放的安家费跟这两个关键词都没关系,也就是说,安家费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有的高校在招聘中老老实实地写上“税前”二字。
缴完税,到手的安家费就要打折了。折扣具体多少,钟南山院士有个统计:
很多基层科研人员向我反映,科研奖励税收需要调整。比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费”,在三个大学进行调研发现,这样奖励性的费用基本被征收了 20% 至 40% 的税。
这么算下来,100 万的安家费,能拿到手的保底也有六七十万,在不少城市,也足够付首付。但很可惜,大部分学校的安家费,都不是一次性发放的。客观地说,安家费分次多发可以避税。有的高校比较人性化,可以让博士们有几种不同选择。
有些高校为了管理简单,直接在合同中约定在服务年限内每年平均发放,或者按月平均发放。
如果运气好,也能碰到一次性发放安家费的高校,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高校,安家费就是报到后一次性发放。只不过,在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今天,这样的高校真的不多。
安家费,引入考核再打折
扣税忍了,按年或按月发也忍了,只要能到手,打点小折扣也没问题。但有些高校还给安家费弄个什么考核,不达标就拿不到,这就有点恶心了。
现在,“非升即走”已是高校招聘的普遍现象,有不少高校把“非升即走”的考核跟安家费挂钩,合格才能拿到安家费。
考核标准倒是也不高。比如上图高校的考核办法,需要在考核期内完成 80 分——发一篇 Science 或 Nature 就够了。发不了也不要紧,可以拿项目,两个国自然重大项目足矣。
这还算厚道的,毕竟还是约定好了。有的高校则将考核标准另外约定,往往跟其他考核政策挂钩,朝令夕改,年年加码。于是,想拿到剩下的安家费,就成了“mission impossible”。安家费如是,住房补贴亦如是。
还有些高校更简单粗暴,考核不达标,以前发的安家费还得退回来。
有人说了,待遇不兑现,我拍拍屁股走人行不行?理论上不是不行,只是当面对某些高校的时候,这事儿就难办了。用胡汉三和大老师的话说就是: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2013 年,海外归来的刘博士被江苏某学院按照人才引进。按照当时招聘简章中的政策,对于刘博士这样的海外人才,应配套有安家费和福利房等待遇。
但工作七年,房子始终没有盼来,其他各项福利也没有兑现。刘博士愤然提出离职,校方以其还差 2 年才合同期满为由,要求违约赔偿,包括:
服务期违约金 15 万元;安家费 40 万元;副高职称服务期违约金 8 万元;科研启动费、校级拔尖人才费、团队建设费约 75 万元,总计 138 万多元。
不知道刘博士给学院服务的这7年里,有没有攒够这 138 万。
还是老话说得对,买的没有卖的精。高校怎么也是智力资源汇聚的地方,怎么可能玩不过刚毕业的博士们呢?
当然,咱也不必一边倒地批判高校,换位思考一下,高校也有自己的难处。
现在高校间竞争这么激烈,高校对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也水涨船高,钱少了,没人来;钱多了,这么大笔钱给出去,总得听个响,有点考核也算在情理之中。
再说了,万一高校对引进回来的人才不满意怎么办?万一有人工作没多久就提出离职,又该怎么办?这些都是校方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不管是按阶段给,还是设立考核,或是离职时候要求退还安家费,高校的利益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否则,那可就真成冤大头了。
选择高校,不能只看安家费
想明白这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的高校,动辄就敢承诺几十上百万的安家费,这里面一定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用意,也一定有考核和淘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能给出高额安家费的高校,几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三四流院校,很少看到名牌大学用这样的噱头夺人眼球。可能,名校自身的光环对优秀人才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于是,问题似乎又回到博士毕业是该去一流高校还是该去三四流高校上。
有人觉得反正都是“非升即走”,去三四流高校至少还赚钱多。这可真未必。虽然三四流高校求生存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强烈,但任何高校都不傻的,钱并不白给,前面的例子已然不少。
而且,很多三四流学校的考核标准真的是一点也不低。比如某西南“双非”高校安家费发放考核办法里规定,全额拿到安家费的积分为 80 分,换算过来需要 4 个国自然面上项目,而考核期限为 8 年,等于是要求一入职就能立项,而且一直有国自然项目在研才行。笔者很八卦地检索了一下,发现该校大多数教授都做不到连续拿 4 个国自然项目。
人嘛,得认清自己,对自己对环境都要有足够清醒的认知。自己有几斤几两,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这些可能比安家费更重要。要知道,安家费看着香,但拿到手还是真心难。
博士们在选择院校时,务必要睁大眼睛,看清楚招聘宣传的全部细节,不要老盯着安家费。拿人钱财,不说替人消灾吧,总要替人办事。自己能力不匹配,非但这笔钱拿不到手里,最后还可能变成被收割的韭菜。
时代在进步,人才在流动。踏踏实实地搞研究修炼内功,本事都长在自己身上,不愁以后没有更高的安家费来挖。要是只顾眼前利益,耽误了最有创造力的那几年,到头来一定追悔莫及。
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发展才是硬道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作者:S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