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张成晨,原文标题:《1:10 的埃菲尔铁塔,一口一盘的迷你厨房,打工人为什么爱上进阶版“过家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核舟记》应该让中学时代的我们记忆深刻,“长不盈寸”的桃核在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下,生动再现了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场景。
这艘“核舟”就是“微缩”艺术的一种。微缩,意为按比例缩小。误入小人国的格列佛、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这些经典故事展现了一个个和日常生活比例不同的微缩世界或人物。
远不止文学故事,微缩艺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消遣,比如玩偶屋、迷你厨房、乐高玩具......在和迷你事物的相处中,我们拥有了重新审视世界的视角。
而对于手艺人来说,他们需要细致观察现实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物,并用手中工具开辟通往微缩世界的道路。
因为拥有工具和技艺,手艺人得以制作微缩作品;微缩丰富了世界的尺度,它们自身亦是我们丈量事物的工具。人与工具的关系,因为微缩艺术更加紧密。
一次手工,一场怀想
从童年开始,迷你事物对人类就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食玩”作为微缩玩具的代表,似乎就是应这个需求而生。
食玩分为不可食和可食。不可食食玩以玩为主,比如日本万代公司的食玩模型会附赠一颗薄荷糖或口香糖;可食用食玩以吃为主,又称为“知育菓子”,常常被作为孩子们的益智玩具,孩子们可以用各种材料DIY各种食品的迷你版。
如今,食玩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过家家,更成为了大人的玩具。在迷你厨房里,创作者们直接从材料开始做起,制作效果更逼真的可食用菜肴。
比如,在迷你厨房制作一道煎鸡蛋,制作者需要使用注射器,从正常的鸡蛋吸取蛋黄蛋白,一步步为迷你煎蛋“造型”。单看这些菜品和正常食物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创作者的手进入画面,观众方知这是一个比例的魔术。YouTube 和 B 站有很多微缩厨房的视频,观众们还在评论区中点菜,火锅、佛跳墙、冰淇淋蛋糕......什么难做就点什么。
迷你厨房的火爆其实很好解释,工具的袖珍、材料的难得、过程的还原,使得做饭成为一个真正的观赏过程。观众们并不是想学具体做法,而是好奇视频中宛若巨人的手,如何操纵小小的锅碗瓢盆,和真正的做饭过程贴近,但又规避现实厨房令人讨厌的地方。
迷你厨房满足了好奇心,也治愈了打工人们。我们看着面积不到一张书桌的迷你厨房尽在掌握,现实压力不知不觉得到了缓解。而且,这些微缩作品往往会唤起怜悯之心,进而让人获得力量和英雄气概。小小的迷你厨房,其实关乎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我们往往非常愿意为情感买单。
和迷你厨房相似的,还有毛毡动物、乐高玩具、纸拼图、玩偶屋等等。最近比较火的微型颗粒积木,是动手能力一般的人都可以体验的快乐。这是在便利和明确分工的时代,我们对工具和手作时代的一场怀想。
更微观,更细节
宇航员为人类探索宇宙未知,宇航员也可以作为一件积木,躺在手心寄托飞天梦想。以小命名的微缩,往往关联着更大的东西,并鼓励人们更仔细地观察和理解手中事物。
19 世纪 90 年代,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埃菲尔铁塔,站在三百多米处往下看,整个城市成为了微缩模型,就像飞机飞入平流层的前一段,我们打量地面只能看到星罗棋布的城镇和蚂蚁般的人群。
而埃菲尔铁塔的模型,自埃菲尔铁塔问世之时就有人尝试制造。1925 年,一名纽约的口腔医学生用 1.1 万根牙签成功搭建了一座埃菲尔铁塔模型,模型比他本人高一点,整个搭建过程用到了镊子和胶水,耗时大约 300 个小时。
后来,有一个叫做维泰尔的人,花费了几年时间,用大约 50 万根火柴打造了一个 1∶10 的埃菲尔铁塔模型。1961 年,法国报纸刊登了这座火柴塔,照片上它的尺寸大得足以攀爬。
要将埃菲尔铁塔模型建造出来,建造者不能漏过关键细节,作品的尺寸越迷你,创作者的探寻就越深入。借助微缩艺术,我们对伫立于广阔大地的巨大建筑更为了解。因为它是从最小处开始精雕细琢,所以它往往能给正常大小的人们留下最深刻和最难忘的印象。
爱范儿旗下“玩物志”曾经采访过制作微缩食玩的艺术家潘宝欣,她的黏土作品即便只有拇指大小,我们依旧从中看到高度的细节还原。在她看来,神似实物的关键是观察和思考。光顾水果店,她会观察橙子橙皮的纹理、苹果表面的斑点;看到一面普通的墙,她也会下意识地思考,要如何才能实现这面墙的效果。
站在不同的角度,世界可以极大或极小。当我们能够掌握并创作微缩的方寸之地时,就能够重拾秩序感和安全感,这一切都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细致体察。
而微缩作品一旦成型,它就成为它的原型的特别说明书,让人们一眼看遍全局、认识事物。
比如在《把世界装进火柴盒》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 1789 年英格兰奴隶船布鲁克斯的缩小模型,它展示了奴隶贸易的血腥,为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的通过起到重要作用,先前所有的言语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艘船模是对人类苦难最直观的呈现,对那些托起过它的人而言,现实是不可否认的:他们手上托着的,是人的命运”。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本流行读物《全球概览》,这是一本主观性强、领域广泛的实用工具书,全书七成以上内容都来自于投稿。
只有真正使用过某种工具的人,才能在《全球概览》将心得传授给全世界读者。这里有野外生存、建造房屋、制作个人电脑的方法,也有对海豚意识、养蜂技术、先锋建筑和音乐理念的科普,“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全球概览》的口号是“工具和思想触手可及”,它的确做到了,它推广的工具都是易得、实用且优质的。手头的工具和脑中的知识,塑造了更有创造力的人类,他们对周遭世界拥有了更多主动权。
微缩作品也是如此。通过不断地与工具磨合交流,手艺人有了进入更微小世界的可能,直到他们共同抵达当下技术的极限。
手持放大镜才能阅读的微缩书,需要对排版、装帧和印刷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微雕,也要求从业者在工具制作上做一番研究,掌握凿、铲、磨光等多道工序以及深浅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技法,至少有 10 年以上的基本功,微雕从业者才能够得心应手。
善用技术可以做出更好的微缩作品,微缩作品也可以作为观察世界的工具,反过来促进技术的进步。
模型就是一类微缩作品。许多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博物馆中的模型开始的。莱特兄弟因为发明飞机举世闻名,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父亲带回了一个形似“蝴蝶”的飞螺旋玩具,莱特兄弟第一次知道,除了鸟和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这激发了莱特兄弟对飞机的最初探索,而后有飞机带我们飞入高空。
在沙盒游戏“我的世界”里,玩家既可以自由建设,也可以自由破坏,像积木一样对元素进行组合与拼凑,制作出小木屋、城堡甚至城市。玩家也可以安装一些 MOD(模组,一种游戏增强程序)来增加游戏趣味性。
网友 the_balazs 耗费 3 年时间,利用“我的世界”搭建了大都市,建筑灵感主要来源于芝加哥和纽约,只是城市空无一人,看起来就像盗梦空间的第四层梦。“给他 1 亿年,可以建一个银河系”,这句评论亦如神来之笔。
国外有一类很火的建造视频“原始建造”,顾名思义,就是建造者在密林之中找到一片空地,用俯拾即是的天然材料徒手造出砖窑、弓箭、陶罐、泥墙小屋等原始建筑或装备,比如点火是靠“钻木取火”而非打火机,搭建屋顶需要爬上树采收即将脱落的树皮。
整个过程需要连续几十天,但经过后期剪辑,视频的长度往往只有十几分钟。制作者不会有旁白,整个建造过程唯有鸟叫声、流水声、打击声、磨制声等背景音。
原始建造可能不够微缩,不够轻巧,但它就像沙盒游戏一样自由开放,并不强迫创作者完成什么目标,创作者完全自主地控制着工作的进程,与多种环境元素进行互动,可以创造,也可以中途毁掉,享受的是建造和制造过程中缓慢、平静、冥想般的状态,和微缩的本质如出一辙。
在这个工具如此便利的时代,原始建造的创作者有难以想象的执着,以及控制全局的欲望。他们弃用了机器,这也意味着他们认识到,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创造精神,人类才是真正的技术。一双灵巧的手和一个灵活的头脑,就是一件再好不过的工具,理应被运用于更丰富的实践中去。
微缩处在技术和艺术的交汇点,而连接它的是人。微缩的艺术价值自不待言,与此同时,微缩提供了一个宝贵视角,让我们重新看待人与工具的关系。微缩作品的价值不只在于尺度本身,更在于它证明人类能够到达那个尺度,并在那个尺度扩充看世界的角度。
“一花一世界,一核一浮生”,善于运用工具的人们,往往可以看到更多并创造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张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