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刚刚做完爆款纪录片《燃点》的导演关琇

找到了从癌症中康复不久的邵珲,

希望能一起做个酷一点的展览,

主题是关于:生命科学。



区别于常规的展览,

7个空间,有着5000多平米投影面积,

4个虚拟人物被1:1地投射在墙体上,

沉浸式地带你逛展。

看完展览,人们惊讶地发现,

原来在治愈绝症、延长寿命的领域里,

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面。



癌症免疫疗法先驱陈列平,促进PD-1抑制剂的研发,国内市场规模可达300亿


癌症免疫疗法被发现后,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了

一大批治疗癌症的新药物,

并进入我国的医保目录,

让普通人也能用得起;

哈佛毕业的80后小哥韩璧丞,

回国后专心研究智能义肢,

目前已经给120名残障人士成功试用,

未来可以让全国2400万肢体残疾者

像正常人一样吃饭、弹琴、写字……



关琇说:“90后、00后这代,

正好赶上了生命科技的爆发,

癌症会逐渐地变成一个慢性疾病,

你们的人生规划,可能得做到120岁。”

撰文 邵沁韵 责编 邓凯蕾





三年前的冬天,关琇刚做完了纪录片《燃点》,口碑炸裂。很多人问她:什么时候出《燃点2》?关琇并不想紧接着再拍一群创业者,于是开始关注同样有着“创新”基因的生命科学。

她遇到了有同样想法的邵珲。



2008年的时候,邵珲通过早期筛查发现了胃间质瘤。没过多久,姐姐发现了非小细胞肺癌,爸爸查出了脑部的动脉瘤。

邵珲说:“8月份开始,我们一家三个人躺在家里一块躺着休养,我妈来照顾我们。当时我和我姐姐就有一个想法:病好了之后,要投入到生命科学这件事。”



一个展,看透中国人未来的生老病死

今年6月9号,关琇和邵珲一同筹备了3年的科普艺术沉浸展展《生命奇旅》,在北京798开展。

展览中有关基因剪辑的演示动画

展览有5000多平米投影面积,7个空间分别有着不同的故事和内容。不设展览路线,让大家自己选择观看的重点。

每个空间都会出现4个角色:小女孩、老人和他的妻子、科学家。他们被投影在四面墙上,近乎一比一的比例,就像是在面对面和观众说话。



你可以跟着小女孩的脚步,从一个展厅穿越到另一个展厅,旁观老人一生的不同阶段。



CAR-T疗法中,人体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被加入新基因后,正在吞噬癌细胞

在第三个展厅中,微观世界的体细胞被放大上万倍,几乎将观众围绕,每个去现场看展的人都被震惊了。同时配有癌症的成因,以及新的癌症治疗原理解说,大家会长久地驻足在这里观看。

邵珲说:“各种药物现在全部在迅猛地往前跑,但我发现大家还不太了解,去医院究竟可以用到什么样的药?通过这样一个沉浸式的艺术展,希望大家可以在治疗中作出更利于自己的选择。”



让残疾人正常生活,让正常人变超人


出现在第七个展厅幕布上的倪敏成,是脑机接口应用中,通过意念控制的智能仿生手使用者。

倪敏成出生在浙江金华,小学三年级时,他在村里遇到了炸野猪的炸药。“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就出了意外。”因为村子在山里,送到医院花了三个多小时,意识再次清醒的时候,他的双臂已经被包扎着,人躺在床上了。



2017年,倪敏成第一次接触能够通过意念操控的智能仿生手。这类智能义肢,正是生命科学中脑机接口的一项应用。

倪敏成说:“它有5个手指头,6个自由度,可以单独去控制每一个手指头,我完全可以拎起一个重达30公斤左右的物体,平常我也会拿它练字。”



由于智能义肢连接了肌肉电跟神经电,这让倪敏成觉得,它可以倒推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一年去控制,就像是“直接从手上延伸出来”。

倪敏成期待着下一代有触感的义肢尽快出现:“这样的话,我就可以通过仿生手去感觉东西的温度、质感。”



韩璧丞从哈佛读博回国后,活跃于脑机接口领域的研发,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因为总是要往头上抹导电膏、采集脑电数据,他笑称自己和同事一年要洗800次头。

“我们的脑子非常强大,有860亿个到上千亿个神经元,是宇宙飞船的发动机;而身体只有206块骨头和639块肌肉,就是辆小破车,配不上我们的大脑。”韩璧丞坚信,脑机接口会让人类实现更高一级的进化。



《X战警》脑电波控制技术

韩璧丞还有更厉害的下一步计划:造超人。

“当脑机接口的设备升级到一定程时,正常人就可以健步如飞,未来你可能都不用动嘴皮子,想一想,信息就发出去了,这个时代不会太远了。”



《滚蛋吧,肿瘤君》中爸爸在超市里一边选女儿喜欢吃的东西,一边哭的场景


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价格下降一半、生存期延长一倍

展厅中人们驻足观看时间最久的一个角落,是关于癌症治疗的新方法。其中讨论度最高的,是一个听上去有些隔阂的词:PD-1。

根据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报告,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有457万例。以中国14亿的人口计算,每300多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新发癌症。



《滚蛋吧,肿瘤君》剧照


在PD-1免疫疗法之前,人类对抗癌症的方法不外乎这几种:手术切除肿瘤、用射线消灭癌细胞(放疗)、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化疗)、比普通药物更精准的靶向治疗。

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没有选择性的杀伤,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伤害了人自身的免疫细胞。

著名的华人科学家陈列平教授,就认为应该换一种策略去对付癌症。



免疫细胞上有一个蛋白叫PD-1,陈列平教授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会仿照PD-1的样子,产生一个高度相似的分子PD-L1,而这两个分子会相互结合,从而产生一个信号,正是这种信号,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活性,阻断了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于是,想办法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成了免疫疗法的关键。

受到陈列平教授研究成果的启发,一大批中国科学家针对不同的癌症研制出了不同药物,包括治疗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的药物。

目前,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抗体药进入国内各大医院,23种单抗药物已经进入医保,其中超过一半的药都是去年刚刚被纳入医保系统的,价格直接下降了一半,普通人也能用得起。



资料来源:全国肿瘤登记中心,pubmed,医药魔方

一份2021年的临床统计显示,采用PD-1帕博利珠单抗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比化疗疗法,生存期延长了一倍多。

邵珲说:“以我们采访这么多科学家以及生物制药的研发人员来说,大家都比较乐观地认为,在10年到20年左右的一个时间,癌症会逐渐地变成一个慢性疾病,生存率会从5年提高到10年提高到15年,乃至于伴随终身。你在规划你的人生的时候,要想到100岁。”



对抗绝症,原来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是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力量,大家可能不了解,袁隆平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屠呦呦、施一公也都是,结构生物学在中国早已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邵珲说。

2015年,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全世界送去一份传统中医药的礼物:青蒿素。

1969-1972年间,屠呦呦和团队成功地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和红斑狼疮这两种绝症的良药。

但抗药性问题一直是药物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药物很难完全杀死病虫,因为病虫在面对毒力时会不断进化,比如大家熟悉的青霉素,目前已经对很多人失效了,青蒿素也不例外。



年轻的屠呦呦在学习中药

她在获得诺奖之后,并没有停止研究,而是成立了青蒿素中心。2019年6月,当时89岁的科学家奶奶又一次公布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解决了“抗药性”的难题,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最近10年,癌症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的科技有着从来没有过的爆炸式发展。生命科学全面的发展,会延长人类整体生命的长度。



资料来源: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 资料来源: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


今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世的第一长寿老人,日本女性田中力子,刚刚度过了她118岁生日。

6月,美国罗斯维尔公园癌症研究中心和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研究团队的最新联合研究称,人类寿命可达到120岁以上,上限为150岁。这一研究建立在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544398名不同年龄志愿者的医学数据之上。

关琇说:“90后、00后这代,正好赶上了生命科技的爆发。你得七、八十岁还要工作,古时候说一生一世是三十多年,人人都活到120岁,那是三生三世。好好熬着,要乐观,因为很多东西马上就要被攻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