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在英国举行。(AP)
前不久G7峰会、北约峰会、“拜登(Joe Biden)-欧盟领导人峰会”的召开,被外界普遍视为美国集结盟友遏制中国的大规模行动。G7峰会虽然没有中国参加,但中国却几乎“主导”了整个会议。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北约峰会也在公报中首次点名中国,代表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军事上郑重其事地将中国摆上“对手”的位置。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时殷弘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拜登政府上台以后充满激情,而且有决心,只是自信还不够。而最近具有决定性的事态,就是美国的抗疫形式大幅度好转,使得美国经济恢复势头强劲,再加上其最重要的盟友英国的抗疫形式也还可以,因而拜登政府行事的根本纲领已经浮现——“拜登主义”。
“什么叫‘拜登主义’?就是通过各方面的行动,通过美国国内的政治文化、美国的凝聚力、美国的抗疫成果、美国国内的经济复苏,特别是搞好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的民主制,来证明‘民主’在21世纪的各项挑战面前,仍然管用,而专制不可能长久管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拜登政府一上台就有一个明确的口号:从实力地位出发。时殷弘表示,所谓从实力地位出发,第一是要做好美国国内各方面的事情;第二是美国要冲到国际舞台前列,不能把对世界的领导权让给中国;第三是美国要用格外多的精力去经营盟国与伙伴关系网络——这一条也是“从实力地位出发”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此而来的动作当然包括攻击中国、孤立中国等,也包括美国的防务投资变得更加精明,即在防务上花的钱可以和过去一样,甚至更少一些,但从战略上应对中国的效率要比过去高的多。
前不久西方国家召开的三个峰会,即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7)、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峰会和“拜登-欧盟领导人峰会”,就是体现“从实力地位出发”的重头戏。在时殷弘看来,经过这三个峰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就所有涉华的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可以称之为美国与海洋性发达国家组成的联合阵线。”
他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属于紧跟美国的“第一排”;在美国身后“2米-3米”的“第二排”,有欧盟的领导人,有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距离美国“4米远”的地方是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7米-8米”是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但默克尔就快下台了,默克尔下台后德国的对华态度肯定是比较强硬的。”
时殷弘表示,当前和未来可预料时期内,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在它们关注的绝大多数涉华重大问题上,都由于它们的自主决定和美国的影响以及这两者的互动,采取与美国大致相同或较相似的立场,或者说所同大于所异。
这些重大问题是台湾、南海、美日军事同盟和东海、印太四国联盟及其与北约的联系、中美军备竞争、新疆、香港、贸易争端和产业政策、高技术脱钩和遏止、重组产业链、意识形态影响竞争、据称的网络攻击和信息造假、新冠疫源国际独立调查。
就此,欧盟与其主要国家的立场及相关行为是基本与中国对立或竞斗,只是程度大致缓于美国及其海洋性盟国。何况,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对拜登政府高度重视、着力尊重和大力拉拢盟国感到欢欣,较多地接受其影响在所难免。
当然,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在对华贸易和投资、应对气候变化、原则上立意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伊朗核问题等少数问题上与中国有较多相似立场和相关合作。这些对中国和欧洲来说当然都至关重要。“但是,它们不会,或至少不大会对欧中关系有经久的决定作用,也不会或至少不大会显著阻滞欧洲在对华态度上较为接近美国。”
最为令人不安的最新事态,是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英文也作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ies)主席齐格弗里德·鲁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6月22日在柏林演讲,称“如果红线被跨过”,德国就必须不惮与中国对抗,因为“普遍人权不是‘内政’。” 他还赞誉G7康沃尔峰会为对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发动“为世界建造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World,简称B3W)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称这一计划“是对的,而且早就该有”。
公开资料显示,德国工业联合会在德国影响巨大,会员为分布在39个工业协会内的10万多个工业和相关劳务公司,总共包含约800万雇员。
此外,多数发展中大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也不容乐观,“印度就不用多说了,巴西、南非在新冠肺炎病毒被发现之前就与中国关系一般,学术、文化层面的交流也较为有限,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后这几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都显而易见。”
而在东南亚国家中,不仅多个国家与中国存在南海问题争端,更由于全球产业链正在重组,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与美国技术有关的科技产品生产线被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比如美国(因为台海局势紧张)不放心大部分芯片都在台湾的台积电生产,就可能会把相当一部分相关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时殷弘认为,当相关东南亚国家面对这么大一笔“好生意”,再加上南海问题等,恐怕对中国的态度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