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中印在2021年2月达成脱离接触的共识,但暂时性的妥协很难填补双方脆弱的互信,尤其是印度誓言完成2022年边境公路修建计划所引发的基建潮增加冲突的危险因素。图为在中印边境活动的印军。(微博@云湖浪子YZ25T)

中印在加勒万河谷的流血冲突止息不过数月,已经有不少迹象表明新一轮的对峙发生不是没有可能。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一年中行动最便利的夏季已到来,双方随时可能因为在这个季节“抢工时”而引发冲突。更何况,一年前的对峙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日前,在卡塔尔经济论坛参会的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率先向中国发难称,中国仍在有争议的边境沿线部署军事力量,且北京是否会兑现减少兵力的承诺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对两国关系构成挑战。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6月23日的记者会上回应了苏杰生的指责,且这段话透露了不少当前中印边境的状况。

“中方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军事部署是正常的防卫安排,旨在防范应对有关国家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和威胁。长期以来,印方持续在中印边境地区增加兵力部署,并不断越线蚕食中国领土,这是中印边境局势紧张的根源。中方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不赞成把边界问题和双边关系挂钩。”

赵立坚的这段话大概有3层意思。一是,不否认中国在争议边境部署军事力量。事实上,中国在传统区域的年度夏季军演并不是什么秘密,对于这一活动,印方一直在高度监控与戒备中。只不过,经历了去年的中印冲突后,中国解放军对拉达克东部的军事力量进行了武器配置更新,例如印度媒体关注到的“PHL-03多管火箭炮、PCL-161和PCL-181自行榴弹炮。”这大概是刺激到他们的地方。

5月18日,中国官媒央视军事频道首次披露中印脱离接触结束冲突以来西段边境近况:












二是,虽然承认中印边境继续有中国军事力量的存在,但目的是“防范应对印方的行动”。实际上,赵立坚的这句话已经证实了2021年2月的“脱离接触”共识并没有得到顺利地执行。

其实早在今年4月,中印第11轮军长级会谈后,双方不再发布联合新闻稿已露端倪。彼时,中国西部战区发消息称“希望印方珍惜当前中印边境出现的缓和降温积极态势”,就有专家认为侧面显示双方共同解决剩余问题仍有难度。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月前同样注意到,尽管拉达克地区的印度和中国军事指挥官通过热线保持持续联系,但拉达克地区仍然存在僵局。当然这种僵局不是中国单方面造成的,赵立坚的回应已经暗示,印度同样并没有按照协议撤出军事力量,停止前线的基础建设,并试图加快进度以赶超中国在边境的存在优势。这不仅是中印边境现在僵局的原因,还是中印长期以来矛盾的根源。

中国首公开加勒万河谷战斗与伤亡现场视频以及纪念丧生的中国解放军:















三是,赵立坚称中方不赞成把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挂钩其实是对苏杰生的针对性反击。不只在此次的卡塔尔经济论坛,在5月底的一场网络会议上,苏杰生更是当着全球媒体的面宣称“印中关系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中国能否遵守双方有关边境问题的各项协议”。对于经历过1962中印边境之战以及如今更加不得不承认的军力差距,印度方面一直在谨慎使用外部力量巧妙增加其对华筹码,并不随从中国所提出的边境争议问题单纯化的建议。

其实,现在的中印边境前线看似并没有1年前的风起云涌,也并非风平浪静。在2月的脱离接触共识后,双方的确大规模从冲突地点后撤,但这也仅是有限度的脱离接触。例如印度就指责中方,虽然中国解放军已经从班公湖和加勒万河谷一线与印军脱离接触,但解放军实际上要比2020年4月前更加靠近实控线。同样,中国媒体也披露印度仍然陈兵数十万于边境地区,尤其是中印爆发冲突的东段,兵力部署占比70%左右。

此外,尽管印军在边境的外出活动减少,但为“争控”争议领土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却没有停下。中国媒体《新民晚报》报道称,针对中方抗议的印度前线基建,印度改为由其国防部下属的边境公路组织(BRO)及其雇佣的民间承包商进行。

“夏天是基建的黄金时段,必须抓住,这样才能为继续部署更多的部队创造条件。”这是印度媒体此前报道援引一位军方消息人士的信息,这未尝也不是中方所想。

其实双方并没有从上一轮的对峙中彻底熄火,而是在罕见的流血冲突所带来的危险形势与严峻的气候条件下达成暂时性的妥协,以避免局势彻底失控。随着拉达克夏季的到来,双方在脆弱的“互信”空间下仍旧回到新一轮基建与前出的酝酿中。随着对峙情况的变化而随时发生新一轮的冲突。

就在日前,印度媒主流媒体密集刊文“纪念”在1年前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中死伤的印度士兵,而中方亦披露更多当时的冲突细节,纪念在那次冲突中丧生的4名中国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