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6月22日晚上,备受人们瞩目的纽约华裔“政治新星”安泽在民主党市长初选中承认失败,直接结束了他继美国总统之后再度参与的纽约市长竞选。

当晚投票结束大约两小时后,尽管排位选择票和缺席票尚未统计,但对数据异常敏感的杨安泽已经意识到,这一次,他还是无力回天了。



于是他在一家餐厅里感谢了他的妻子和他的支持者们,还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说:“竞选活动太棒了,根据今晚得到的数据,我不会成为纽约市市长。我认输了,虽然还不知道谁是下一个是市长,但不管那个人是谁一起工作,来提高居住在我们伟大城市中的830万人口生活,我也鼓励大家来做同样的事情。”

但与此同时,就在这次道谢演讲中,这位民主党人还是保留了旧有风格,再一次强调了“我的个人捐赠者比任何其他竞选团队都多”,此外,他谈到了不断上升的反亚洲仇恨,以及这种仇恨在他的竞选中发挥了怎样不好的影响。

杨安泽的捐赠者到底有多少目前尚不清楚,不过可以确认的是,这位一直试图弃商从政的47岁华人移民,仅在一个月之前表现还异常夺目,民调位居第一遥遥领先。但仿佛就在转眼之间,排名直接跌落,这一个多月以来杨安泽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旗开得胜”到“步履蹒跚”,遭遇漫画讽刺

回看整场纽约市市长初选经过,不难发现,杨安泽支持者的热情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就在今年4月初的时候,纽约市几个民主党候选人的新民调还在显示,华商候选人杨安泽处于名列前茅,其他两位主力竞争对手亚当斯和斯静格则位列第二和第三。

原本看起来杨安泽的竞选形势是一片大好,然而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在今年5月份的民调中,杨安泽的支持率就开始走低了。

据彭博社当时统计,截止到5月26日,杨安泽对纽约市市长竞选的控制已经开始下滑。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领先者杨安泽开始落后。



在这期间,主要是因为发生了一场漫画风波。此前杨安泽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最喜欢的地铁站是时代广场,因为时代广场是离他家最近的地铁站,结果《纽约每日新闻》就把杨安泽画成一个游客身份,从时代广场地铁站出来,商店店主评论说“游客回来了!”暗讽杨安泽不是纽约本地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了解都不够多。

或许正是因为外媒集中的带有歧视性的讽刺,令许多选民意识到杨安泽确实在纽约市的政治和政策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欠缺,自然风评逐渐逆转......

杨安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要深层剖析此次杨安泽的竞选差异化如此明显,就会发现,造成从第一滑落第四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

首先,杨安泽此次之所以能在初选伊始占据较高的人气,客观来说依赖了2020年他在竞选美国总统时的支持者,尤其是美国亚裔群体对他的关注逐渐变高,支持率也会自然拉升。毕竟,他在宣布竞选总统后就开始在网上走红了,在早期民调冲上第一也受益于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余辉。



而且在此次纽约市市长竞选中,其他的候选人在一开始都很低调,在其他候选人还在纠结网上活动时。杨安泽直接走上了街头,释放出旺盛的竞选精力和激情,超强的感染力自然也会拉近亚裔群体的亲切感,加之新的投票制度也让很多选民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整座城市疫情的好转和初选辩论的深入,杨安泽的短板就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期他的支持率出现了下滑。

一方面,随着疫情和新冠疫苗问题在选民心中越来越不重要,纽约市的犯罪、税收和城市预算等问题就开始日益突出。另一位竞选者亚当斯曾是一名警察,他承诺要重新成立一个有争议的便衣部队,以解决枪击事件激增的问题,并且得到了主流媒体的支持。

而另一方面,选民对犯罪和生活质量问题的重新关注也帮助了另一名竞选者——加西亚,她着重强调自己作为纽约危机管理者,拥有着管理公共卫生、住房和其他大城市部门的经验。自然,她也获得了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每日新闻》的支持,以及许多拥有固定选民基础的民选官员的支持。

显然,杨安泽的两个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对于解决犯罪、税收和公共卫生等问题有着更加丰富又直接的经验。但杨安泽“弃商从政”之路至今还未实现,政治经验的缺失成为了他最大的硬伤。



这也让杨安泽在后续的竞选策略中被现实“架空”,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在没有解决城市系统500亿美元的债务的情况下,主张市政府从州政府手中接管地铁和公交车的运营,这将对财政造成影响。此外他提议在总督岛开设赌场,是被总督岛的联邦宪章命令禁止的......

诸如此类,也让杨安泽遭受到了很多质疑,比如一直站在“特权阶层”角度思考问题,无法真实获得广大蓝领选民的认同。

太过注重噱头,反而失去严肃竞选形象

实际上,这也是杨安泽本人从竞选总统之初就开始出现的问题。自从参加纽约市长竞选以来,杨安泽的对手一直攻击他“小特朗普”般的存在,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俩人确实是相似的,号召力感染力极强,但又无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给出真正外界满意的答卷。



或许是太过于想要去除亚裔身份的刻板印象,杨安泽从竞选总统的时候就开始以一种刻意“挑衅者”的姿态存在,他也确实打破了一些刻板印象,但更多时候他的发言,还是会显得有些荒谬。

“优越感”和“跨界感”的存在,使得杨安泽的两次竞选都更像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然而更多的选民更需要的是实质性利益,而非描述性利益。

就连部分亚裔群体也意识到这方面的断层,在一份由900多名亚裔和太平洋岛民选民签名的公开信中,批评人士列举了他们不认同的几点:他对增加地铁警力的支持,缺乏对住房和无家可归等问题的详细说明,以及杨安泽的文章错误地描述了反对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的努力等。

好在的是,杨安泽的出现始终代表着一种进步。毕竟对于相当多的亚裔美国选民来说,能有一位代表他们、能够讲述自己与种族主义和偏见有关的亲身经历的候选人是令人兴奋的。杨安泽的市长竞选提升了亚裔美国候选人的形象,这是非常稀缺的。他可能为更多的人打开了大门,或许也为更多可能代表的政策立场和观点打开了大门。

正如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范·陈评价的那样:“他相当成功的经历可以激励其他AAPI人士参加未来的选举,尤其是下一代,更年轻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