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闪电般的遭遇战,意外暴露了广州在疫情防控中的从容气度。

6月5日下午14时,南沙突然宣布: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

消息一出,全国人民都惊呆了。

曾经到荔湾区鹅公村餐厅就餐的张某夫妇,一家6口全部感染,事态紧急。涉及密接者数百人,相关人群成百上千,舆论高度关注。

然而,33个小时之后,全国人民又一次震惊了:

6月6日深夜23时,南沙又宣布交通顺利恢复常态。城市公交、地铁、高铁、出租车、网约车、长途客运、高快速路、码头,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健康管理的要求,落实防护措施,恢复运营。

原来,在短短时间内,南沙深夜突击,打赢了一场全员检测的“闪电战”:

6位感染者过去十四天的活动轨迹被完全把握,甄别出373名密接、次密接者,全部管控并集中隔离;

重点场所均已采样和消杀,嘉安花园及重点区域4327人单人单管采样;

接近2万名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连夜支持,赶在12小时内完成全部检测;

南沙全区共计82万人次完成核酸检测,采样率高达98.11%,做到应检尽检……



医护人员们不眠不休,市民们深夜排队几小时,挑灯夜战,检测核酸。



图源:广州南沙发布

防火墙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建好,传播链条被摸清。一切好像还没开始,就已经突然结束了。

南沙港又恢复了车流滚滚的货运通道,地铁轰鸣、公交穿梭,南沙的考生们也收拾书包进入高考考场……

南沙闪电战,只是“广州速度”的一个缩影。

与病毒赛跑的广州,正在下一盘疫情防控的大棋,争分夺秒地前进。



对于广州5.49万名高三考生来说,今天注定是一个终生难忘的高考日。

他们全部完成两轮核酸检测,尽数参与考试,没有一个迟到。全市2041间考场,按10:1配套设置隔离考场,以备不时之需。

本次广州属于密接、次密、初筛阳性的考生总共141人,包括1名在广州参考的佛山学生,分别在隔离考点、医疗考点进行考试。

为了确保中高风险区内的考生不交叉,广州派出800多辆出租车、10辆大客车,分级分类接送考生。



图源:南方+

每一位出租车司机都穿戴好防护服,并在车头挂有通行证,以及司机负责接送考生的名牌。

一位司机只负责一名高考考生,做到“一对一”的专车接送。



图源:广州日报

一位考生临考前才发现自己变成“黄码”,医院马不停蹄,立马开辟绿色通道,紧急为该考生做核酸检测,不到三小时,检测结果就送到这位同学手中。



还有两名确诊考生走进了特殊的考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连试卷都能得到专属的消毒服务。



考生们安心考试的背后,是广州已经完成的全民核酸大排查。在短短3天内,全市累计核酸采样1869.67万人次。

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广州静悄悄地完成了一次全球城市最大规模的核酸检测。

你可能不知道,引起广州这波疫情的变异病毒Delta,让业内人士都闻之色变——

其凭借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特点,已经迅速蔓延至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

更大范围、更快速度开展大规模核酸筛查,“揪出”每一个可能的感染者,摸清底数,尽快切断传播链条,是与病毒作战的最关键一招。

一轮一轮的筛查,才能找出狡猾的病毒,尽快阻断传播的链条。

6月5日,国内核酸检测日通量最高的单体实验室“火眼”在广州建成,仅仅用了10个小时就完成搭建。

这个新建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为15万单管日通量,若采用10混1混采技术,每日最高可检测150万人份核酸样本。



与病毒赛跑,非常不容易,背后正是争分夺秒的“广州速度”。



比起速度,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广州在疫情防控中体现出来的“精度”。

6月7日,广州番禺宣布大石街部分区域加强防控,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次。

首先,发布公告的时间在凌晨5:19,分秒必争。一大早起来,番禺市民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消息。



防控工作被分为了封闭管理、封控管理两种类型,划定了一小一大两个“包围圈”,精确到了每一栋楼。

封闭管理的范围是:

在大石街大兴村西兴街6号房屋、沿江中路和兴农庄、北联村新南大街四巷3号房屋。

这个范围内,所有人员居家隔离、足不出户,停止一切商贸服务商铺等营业。

在隔离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会对区域内全体居民开展核酸检测,如无新增感染者,才有可能解除封闭。

更大的范围是封控管理,包括了:

在大石街大兴村1队和3队住宅区域(即狮子涌以东,大石水道以南,文化广场及岗西路以西,海堤路以北),以及大石街文化广场及岗东路以东,大石水道以南,桔芳园、荔芳园以西,朝阳西路以北区域。

同样是人员只进不出,但在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可以在社区内有序采购生活用品等。

别的地方遭遇疫情侵袭,往往都是一刀切,封城或者封区。

但是在广州,网格化的疫情防控,已经精细到了一栋楼、一个人,管理的颗粒度极高。

“网格化治理模式”就是在保持原有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配备网格管理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其中,由一位医护、一位公安、一位社区工作者组成的“三人小组”,成为了广州防控疫情的“特种部队”。

他们走街串巷,熟悉每一位居民,背靠广州人口服务的“大数据”,以及24小时运作的“防疫数据分析专班”,肩负着健康监测、上门核酸采样、落实隔离监管、协助物资配送、反映群众需求等十项职责。



图源:南方都市报

“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地理环境、人员比较熟悉。医护人员负责专业的核酸采样,公安民警有执法权,遇上不配合的人员,可以即时采取强制措施。”

全市2783个社区3124个“三人小组”,充分发挥动态排查作用,对涉疫人员进行全方位跟踪帮扶。

由于管理精细、市民配合,“广州精度”的网格化管理才成为应对疫情的杀手锏。

最早被发现确诊的感染者郭阿婆所在的锦龙社区汇鑫阁,在经历了14天封闭管理后,小区全体居民和工作人员接受了9次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正式迎来了“风险降级”,社区群里一片欢呼。



小区居民写的《降级有感》

新冠疫情突来袭,住户隔离焦虑显,

防疫战场跟党走,医护防控先锋见,

测温核检忙不乱,日常生活保障坚。

住户同心齐抗疫,志愿居民群勇先,

众志成城应点赞,驱散乌云见晴天。

极高颗粒度的管控,让广州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天平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的砝码。



如今,广州首例确诊者75岁的郭阿婆,也在线上报平安了,病情趋于稳定。

她在视频中说:“经过市八专家的悉心照料,我现在恢复得很好,多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虽然郭阿婆是广州本轮本土疫情中的首例确诊者,但网友并没有责怪之意,反而觉得阿婆起到了拉响防疫警报的作用。





还有网友感谢阿婆间接令更多人积极去接种新冠疫苗。他们纷纷鼓励郭阿婆早日养好身体,出院再喝早茶。

广州抗疫,演绎了一幕幕有温度的情景,处处体现这座城市的温情与凝聚力,背后也是出色的城市治理能力。

此前有市民反映,老人、学生、儿童等群体,不能熟练使用手机,乘坐公交车很不方便。

很快,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就宣布,持老年人优待卡、学生卡在广州搭乘公交车、水上巴士,刷卡时就会自动核验健康码状态,不需要出示穗康码、粤康码。

把“粤康码”或“穗康码”打印成纸质件携带备用,或者持有居委会盖章证明健康码为绿码的证明文件,也一样可以出行。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抗击疫情中,才能做到群策群力。

同样给力的,还有科技助力广州抗疫。为隔离区运送物资,广州已经动用了无人车、无人机。

物流车司机一旦进入隔离区,健康码会变色, 出来要做核酸检测。而无人驾驶车运送则会方便很多。



一辆无人迷你巴士,一次可以运送800公斤物资,运送一趟路程2公里,无人车最高可以跑40公里时速,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趟运送。

完全无人驾驶,避免前线工作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今天,广州的抗疫仍然进行,争分夺秒。

对于外人来说,可能每天都听到广州新的社区封闭、风险升降的消息,有点应接不暇。

比如,5月31日,为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好核酸检测,广州暂缓个人预约,暂停新冠疫苗的社会接种。

6月6日下午,广州市再次开通了新冠疫苗第二剂接种专属预约通道。符合条件的市民,又开始大量接种疫苗了。



这座城市的群体免疫功能,也在从容推进和形成之中。

对广州市民来说,他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动态的疫情防控措施,以非常快的速度接收政府发布的公共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每天的疫情防控发布会,成为市民关注的头等大事。

一座高水平治理的城市,不仅需要高效负责的政府,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市民。

截至目前,5月21日至6月6日24时,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98例境内感染者(84例确诊、14例无症状)。

广州仍然在全力以赴地消灭任何一个可能的隐患。

印度首都新德里,自4月19日开始实施全城封锁,4月25日宣布封城措施延长一周,5月1日再次延期至今。

6月5日,印度宣布当日确诊人数为12.05万人,新增死亡病例3380例。这已经近两个月以来,印度新增确诊病例数的最低水平。

马来西亚每100万人口的新增感染病例超过200例,高于印度;

泰国2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440例,死亡人数比两个月前增加了10倍……

放眼全球,与变异病毒的赛跑仍然在紧张地继续。

广州已经作出部署,要严格人员出行管理。广大市民群众非必要不离穗、不出省,确需外出的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800多万广州人,还在绷紧神经,期待早日迎来“0封”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