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ID:barronschina),作者:中国市值研究中心,编辑:苏昊康娟,题图来自:pixabay
5月31日,宁德时代(300750.SZ)股价收于434.10元,总市值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越过万亿元关口的上市公司。
同时,宁德时代也是目前沪深两市中第8家、全球市场中第13家万亿级市值的中国公司(包括中国台湾的台积电)。
A股方面,在它身前是2家白酒龙头与5家金融企业,依次为贵州茅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五粮液、农业银行。
以万亿元人民币为尺度,A股在2020年先后迎来过招商银行(600036.SH)与五粮液(000858.SZ)的市值进阶。招行在零售银行领域持续保持着不存悬念的领先,由此跨越了万亿门槛。而五粮液的股价涨幅已在过去四年跑赢贵州茅台,它在高端白酒市场千元产品价格带占据了排他性的地位,实现估值认知跃迁,年内市值增长超过120%。
在美股与港股方面,腾讯控股与阿里巴巴均达到了3万亿元大关,前者在去年反超了后者。2020年,拼多多(PDD.O)和美团(3690.HK)市值相继超越万亿。移动互联时代,这4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市场完成了市值成长。
而与2020年相比,发生在今年的新的万亿突破,存在一些关键差异。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到宁德时代与上述11家公司的区别。
在常年由金融、白酒、互联网统御的中国企业市值版图中,宁德时代是第一家来自工业、制造业的万亿级硬科技公司。
该公司股价在6月1日回落了2.02%,市值暂退至9900亿元附近。日前,其亦被摩根士丹利给予目标价降低投资评级,目标价251元。
有关宁德时代的议题已被重新设置。市场泡沫是否存在,程度如何?其股价将在新的参照点上下波动多久?其市值何时才能站稳万亿之上?针对这家从产业内和投资圈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公司,多空观点还将有长时间的多轮交锋。
而《巴伦周刊》中文版更为关心、更愿意设问的是:
以宁德时代为开端,A股市场将怎样迎来一个不同于往昔的“新万亿”时代?
未来数年内,在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市场,还有哪些中国企业有望成为“新万亿”公司?
我们看到,据WIND数据,A股前7家万亿公司及腾讯控股的上市时间均在2010年(含)以前。阿里巴巴美股上市于2014年。美团、拼多多、宁德时代均上市于2018年。
那么,除去迄今未上市的华为与字节跳动,中国“新万亿”公司的种子选手在哪里?
截至2021年5月末,除去金融、白酒及旧能源企业,在宁德时代身后,达到约4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市值的中国公司有18家。它们分别是京东集团、快手、中国中免、海康威视、小米集团、迈瑞医疗、海天味业、美的集团、网易、恒瑞医药、比亚迪、药明生物、药明康德、隆基股份、农夫山泉、百度、蔚来。
其中,5家来自广义的互联网行业,4家来自偏传统的消费行业,其余9家均来自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电子设备、半导体等更重科技研发的行业。而在老牌互联网公司中,百度被关注的焦点已转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手机和智能硬件生产商小米也加入了造车领域。
表格之外,在科创板,目前市值达到千亿级以上的公司已有中芯国际、金山办公、传音控股、华熙生物、康希诺等五家。
补充说明,长时间尺度上,我们的猜想范围必然并不局限于以上公司。毕竟美团、拼多多、宁德时代都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触及万亿门槛。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需求爆发驱动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及蔚来的市值增长,那么投资者可以展望的是:哪些赛道还将成就拥有优秀品质的中国企业。
更大视角下,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资产和新一代中国上市公司,能否如业界近年来所普遍展望的那样,愈发得到全球投资者的追随。
如何定义中国的“新万亿”公司?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我们的这一设问将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成立,并逐渐获得真实、丰富的内涵。答案也将随之浮现。
尽管围绕宁德时代股价与估值的争议才刚刚开始,我们依然可以从对这家公司的总结出发,初步猜想“新万亿”中国公司的特质与定义——
第一,它们在某一前沿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能力,公司业绩增长由创新与技术驱动。其中尤以硬科技公司将更受投资者青睐。
第二,它们参与充分市场化的行业竞争,并通过领先的产品与服务赢得优势的市场份额。这些公司将直接反映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地位的上升。
第三,它们的全球化程度很高,不仅以海外市场为重要的销售收入来源,也愈发涉及生产、研发,乃至资源布局和战略投资。
至少在这三个维度上,中国“新万亿”公司将呈现出与传统大市值企业不同的风貌。
目前,市值领先的美股公司仍然是最好的现实参照。据Wind数据,除中国大陆企业和来自中国台湾的台积电之外,美股市场中目前共有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市值公司59家(以2021年6月1日汇率计算)。
对于未来中国的万亿级市值公司而言,它们既是资本市场上的可比公司,也是真实商业竞争中的对手和对标企业。
作为一项长期展望,《巴伦周刊》中文版将持续关注“新万亿”概念下中国公司的市值成长,并就这一课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ID:barronschina),作者:中国市值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