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吴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圣家堂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原因有二:首先它是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建筑家高迪的作品,最能体现高迪建筑风格的建筑;其次,从1882年开始建设以来,圣家堂迄今还没有建成,原本希望在2026年高迪去世一百周年时完工,却因为新冠疫情而可能再度延期,但这并不妨碍圣家堂在2010年被选为世界遗产。


圣家堂在高迪接手之前的设计远没有那么宏伟。高迪在二十世纪初的设计就是想让它未来成为巴塞罗那的地标,但是高迪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且即使高迪活得更长且没有资金缺口,在他的时代也根本完成不了这项伟大的建筑。后人检视高迪的设计,发现教堂的地基在新建筑技术出现从而大量减轻建材重量之前,无法承受住高迪设计出的高耸如云的高塔。


圣家堂的建造在高迪去世之后一度陷入停滞,佛朗哥政权出于对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倾向的担心,根本不给教堂建设拨款。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圣家堂完全依赖当地人的维护,才避免了沦为废墟的命运。直到佛朗哥去世之后,圣家堂的建设工程才得以重启,当地社会也开始增加对圣家堂的捐助。新技术的发明加速了教堂的建设。


1980年代,高迪的设计能逐渐实现,就是拜新技术让建筑材料变得更加轻盈所赐,当然革命性的CAD电脑制图技术,也让在高迪设计草图基础上为教堂的每一部分制作出详细的3D工程图纸变得又容易又快;这些都是高迪在世的时候无法预知也无法想象的。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全世界游客再次发现高迪作品的契机,圣家堂也成为巴塞罗那最重要的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成了圣家堂继续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需要跨越几代人才能实现的教堂工程在欧洲不少,圣家堂可以说是最后一个。


这样的教堂工程有什么寓意呢?在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教堂工程代表了一种坚持,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同时又彰显了一种变通,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的变通,对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放态度。而恰恰是这种长期的坚持和短期的灵活度,让圣家堂这样的宏伟建筑能够成为可能。


在长期和短期之间找到平衡:什么是教堂工程?


首先它们是复杂宏大的工程,建设的时间至少要比一个人的一生还要长。这意味着它们需要适应变化的环境,有能力采用新技术,也可能因为时代品味的改变而做出调整。欧洲许多老教堂因为建筑时间跨度很长,会在同一建筑的不同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教堂项目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屹立不倒,代表了人类的执著和想象力,也呈现了一种能接受时间检验的恒久价值。


教堂工程凸显了长期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张力。有人说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根本无法保持长期主义。其实,长期主义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良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果无法坚持长期的目标,就很可能早早放弃,像圣家堂这样的宏伟工程就可能永远停留在图纸上;但也必须在长期和短期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如果没有短期的灵活度,拥抱长期很可能变成顽固不化,很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游刃有余,毕竟即使上个时代绝顶聪明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跨越几个世代做出详尽准确的规划。


教堂工程因此需要做到有张有弛。 


一方面,它需要有宏大的愿景,能够超越时代的愿景,能够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守望坚持,这是它执着的一面,有追求,有目标。很多企业把目标锁定在建设一家百年老店,很多企业的创始人梦寐以求的是基业长青,其实跟教堂工程的执着一脉相承,首先就需要企业构建具备号召力和感染力的长远目标。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一直倡导“Day One”(第一天)的文化,强调每天都是企业创业的第一天,其用意也在于号召企业每一个员工为企业的目标而奋进。


另一方面,它需要有足够灵活度,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可以应对并解决预想不到的新问题。这种灵活度也是对新技术和新想法的包容度,充分利用每个时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需要教堂工程所坚持的目标不是教条主义的,不是沿着刻板计划的。


有张有弛,目标明确坚定不移,但手段却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同时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不断拥抱创新,这是教堂工程的核心。


超时代的愿景是代际间的接力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这句话同样是对拥抱长期主义的领导者的一种鞭策。


一方面,教堂项目的成功,要求领导者能够放长眼界,看清大势。拥抱长期主义的领导者需要有足够高远的战略眼光,同时拥有有强有力的叙事力量,能将美好的未来描述地更逼真、更务实、更有意义,成为有鼓动性的愿景;另一方面,既然拥抱了长期主义,领导者需要从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理解代际之间传承的重要性,让每一代人都需要为教堂工程添砖加瓦。


像圣家堂这样的教堂工程,一定是复杂艰难而野心勃勃,不仅时间长,而且跨度广,参与者人数众多。教堂工程本质上是由一群人一起协作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是团队协作的结晶,是共享合作的成果。


教堂工程因此需要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横向的合作,在同一时空中保持跨界合作,另一是纵向的协作,在代际之间传承,让每一代人都参加接力跑。没有不同领域内的人的跨界协作,没有上下代际人之间的知识分享,就不可能推动教堂工程的成功。


成功的大企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迪士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动画片起家的公司,一路发展成为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之一,能够适时把乔布斯一手创建的皮克斯收归旗下,为动画注入新鲜血液;很早跨界进入主题公园,拓宽娱乐的边界,又通过不断的并购建立包括漫威和星战这样全球最著名的IP矩阵,构建成超级娱乐帝国。在这一过程中,迪士尼一直在坚持其使命和愿景,一代又一代人为这一使命和愿景添砖加瓦。


教堂工程也是一种代际之间的接力赛,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为下一代人让路,因为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年轻一代对新潮流、新趋势、新技术和新工具也会更敏锐。秉持长期主义的领导者更需要成为年轻人的导师,关注代际的传承,并在合适的时机将舞台让给年轻人。学会在合适的时间点交班,是教堂工程能够持续完成的一个重要点。


迪士尼的前CEO艾格就很懂得顺着商业周期做事,发挥每一代人的长处。当他看清楚娱乐业的最新赛道是流媒体,而奈飞作为一家新晋的竞争对手,已经攻城略地成为迪士尼最大威胁的时候,他帮助制定了迪士尼的数字化转型计划,并且推动了迪士尼流媒体平台“Disney+”的上线。在新冠肆虐的2020年,如果没有“Disney+”抢眼的表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Disney+收获了7300万付费用户,提前四年完成目标——饱受疫情冲击的主题公园和电影院线也许会给迪士尼带来致命的威胁。


但艾格很清楚,自己的经验和视野已经不足以率领迪士尼在流媒体的赛道中竞争获胜,他选择在2020年初交棒给下一代领导者,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去打赢所有的比赛,全新赛道需要全新的领导者。


在构建教堂工程的努力中,需要几代人的接力跑,构建基业长青企业如此,国家也一样。


“教堂工程”是解决复杂长期问题的比喻


教堂工程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工程,或者用来比喻构建百年老店的企业,也可以用来比喻解决未来复杂长期问题的努力,构建支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公共政策。


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三项社会工程,是每个国家都需要去构建的教堂工程。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产业升级,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医疗和养老也会因为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老龄化而显得更为严峻,这些都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而且会随着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每个国家的不同特点而有巨大差异。


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懂得区分什么是紧急的问题,什么是重要长期的问题,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同时又灵活的处理未来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新书《看不见的中国》Invisible China就提出,在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抓手是推动劳动力的转型,需要将中国的人力资源从低成本低技术的劳动力转变成为高收入高技术,有着高效学习能力的劳动力。人力成本的增加,会随着经济成长而水涨船高,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人才的结构性调整,却需要有计划有设计地去推动,是一项教堂工程。


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一项教堂工程,因为跨度广、时间长,依靠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同时重要性非同小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开始面临的变化,需要教育转型为未来更快更广泛的产业升级做好准备。


教育问题之所以在许多国家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复杂问题,恰恰在于其长期性,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因为过度关注短期紧急的问题,对复杂长期问题总是会有拖延症。


在许多国家,如果对官员的考核是短期的,对教育的投资和改革就很可能排序靠后。教育又是一个有很强“外部性”的议题,尤其是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做得越好,培养的人才越优秀,他们离开乡村到大城市就会越成功,乡村就越可能遭遇“人才外流”的威胁。


如果乡村地方承担教育的成本,而大城市,或者在城市化中崛起的新城,享受到优秀教育的成果,投资与收益之间必然不匹配,指望乡村地方加大教育投资,或者推动教育改革,显然是“非理性”的。


19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推动的“减贫”事业,其中一个主要部分就是由联邦政府为地方教育买单。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恰恰是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受过良好教育的小镇青年纷纷在沿海的大都市找到新工作。同样,受过良好教育的小镇青年也为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术劳动力。


由此看来,教育作为一项教堂工程,不仅需要长期规划,也需要由中央政府承担主要的投资,以避免因为担心“为别人做了嫁衣裳”而不作为。同时因为教育是特别本地化的服务,需要因地制宜授权本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尝试和创新。明确面向未来需求的发展目标,确保有充足的投入,依赖本地的和短期的创新,这些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教育改革这项教堂工程的多个向面,缺一不可。


在迈向未来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理解知识经济的运行法则,而教堂工程恰恰是这种运行法则的鲜活比喻:有效平衡短期和长期,坚持着眼长远的规划又能敏锐地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整合多元跨世代群体的力量,依靠集体的智慧和众人的参与来解决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获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丰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