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真正的含义是什么?雷军给出的答案是「MI + X,小米探索黑科技」。

「探索」可以说是官方给 MIX 系列贴上的标签,为了「探索」,让 MIX 变得很「酷」,也去用现在的手段去诠释明日产品的一些理念。



▲ 惊艳众人的小米初代 MIX.


2016 年的初代小米 MIX 就是当时最酷的产品,也呈现了当时的「全面屏」理念。而后续的 MIX 2、MIX 2S 则是不断的在修补、完善,但依然可以称得上当时的「酷产品」。

但后续的 MIX 没有中和好「量产」和「探索」,MIX 3 选用了较为「普通」的滑盖机械全面屏方案,屏幕全面了,但体验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少了点「探索」的意味。



▲ 小米 MIX 2 陶瓷版.

而环绕屏方案的 MIX Alpha 则更像是一台「概念机」,最终也未能量产上市,至此 MIX 系列暂时「搁浅」,似乎小米在重新思考接下来该如何用产品来定义 MIX。



▲ MIX FOLD.

两年之后,MIX 系列被重新激活,形态上也用了较为稳妥的「折叠屏」方案,取之名为 MIX FOLD,意为向文件夹一样可以开合。同时,MIX FOLD 也维持了小米一贯的「亲民」定价,这 9999 元的起售价虽然是小米最贵的手机,但它还是行业内起售价最便宜的「折叠屏」产品。

产品上,除了传统的内翻折方案,MIX FOLD 也在「软」、「硬」上做了几点「探索」,似在回归「探索」之初心。

探索零:略微保守的折叠屏形态

之所以用「零」为开始,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折叠」方案其实已不算新鲜,对于小米、对于 MIX 来说,在外观形态上可能并没有初代 MIX 那般「激进」。

二是,MIX FOLD 作为 MIX 系列重新回归的产品,推翻了 MIX 系列此前的产品形态,是为从零开始。



▲ MIX FOLD 的折痕处理的「中规中矩」.


回归到产品 MIX FOLD 来。它采用了折叠屏形态,是行业比较成熟的「内翻折」方案,形态上并不新鲜了。在行业上,不少品牌都有了类似的产品,甚至一些头部品牌在「内翻折」方案上,已经推出了两代的产品。

而对于消费者,经过两年的「教育」,折叠屏的形态不再「酷炫」,但由于价格偏高,依然还是个面向小众的产品。



▲ 90Hz 刷新率的外屏,比例大约是 27:9,比例很像遥控器.


MIX FOLD 有着两块屏幕,外屏的拥有 6.52 英寸,2520×840 分辨率(2K),支持 90Hz 刷新率,最大亮度为 700nit。内屏则是 8.01 英寸,2480×1860 分辨率(2K),只有 60Hz 刷新率,最大亮度为 600nit。

在显示效果上,内屏和外屏都支持杜比视界和 HDR 10+,DCI-P3 广色域,实际来说,内屏外屏在图片、视频以及日常使用状态下,几乎没有差异,体验较为统一。



▲ 3:2 的内屏比较适合娱乐,且配备了哈曼卡顿调教的四扬声器,外放品质很高.


但,内外屏的刷新率不一致,如同它们的尺寸比例一般,会有着很不相同的体验。尤其是当你从外屏切换到内屏,在滑动的一瞬间,会有较为明显的落差,这点主要主要体现在 UI 的滑动、缩放等系统层面,在聊天、视频等 App 内的体验则要稍好一些,一是因为聊天滑动较少,停留较多,二是视频 App 60 帧的片源就已算是「高配」了。

从参数上来说,MIX FOLD 的外屏与一般普通智能手机屏幕尺寸相当,而内屏活脱脱就是一台平板。理想状态下,外屏可以用来刷信息流类 App、聊天社交等等,而内屏在「娱乐」、「生产力」上有一定的优势。



这几天使用 MIX FOLD 下来,我发现内外屏的选择并非是通过 App 种类,而更多的是依靠场景,简言之,移动的时候用外屏,静止的时候用内屏。

MIX FOLD 展开后,正常握持下,重心其实是在中指、无名指处,单手使用并不太稳,而且 8.01 英寸的面积也不容易单手操控,最后往往变成了双手「捧着」使用。因而不太适合走路、坐车等移动时,更适合吃饭、上班、喝咖啡这类静止的场景。



折叠后,MIX FOLD 瘦长,外屏的比例来到 27:9,优势是在信息流、社交 App 上会显示更多的信息(数量上),但由于屏幕较窄,文字会小一些。劣势就是横屏了,尤其是横向拍照时,显示的比例会小上不少。

MIX FOLD 在形态上,或者说可以扩展到「折叠屏」实则是一种功能上的「二合一」,fold 这个单词可以很好的诠释出「二合一」,文件夹内藏着更多的信息和内容,反应到折叠屏手机上,就是普通的智能手机内藏着更大的屏幕。毕竟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来说,屏幕就是信息的呈现载体。



但由于受现在技术所限,折叠屏手机们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就是一台设备有了两种(手机+平板)的体验,而劣势就是,无论在折叠还是展开,体验上都与单一设备有一定的体验差距。单从折叠形态来说,MIX FOLD 也有着类似的强弱点。

探索一:MIUI + PC 模式,看到了小米平板的影子

本文关于系统的体验基于 MIUI 12.0.10 稳定版,这也是截稿前,MIX FOLD 支持到最新的 MIUI 稳定版。

小米的手机,高配低价并非是其灵魂,MIUI 才是。同时,MIUI 也可以说是小米产品的「护城河」。



▲ MIUI 的平行窗口.

MIX FOLD 由于配备了内外双屏,外屏算是个常规尺寸,直接把普通手机上的移植过来就行。而 8 英寸的 3:2 比例的内屏,就不是简单的移植就可以充分利用的。

为此,MIX FOLD 上的 MIUI,或者说 MIUI 针对 8 英寸以上的大屏做了一系列优化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基于 MIUI 系统界面本身,小窗+分屏+平行窗口。另一个则是一个全新的 PC 模式,把 Android 界面模拟成一个类似于 PC 桌面的界面,可以多窗口并行运行。



▲ 除了屏幕小,PC 模式下的 MIX FOLD 有了那么点「生产力」的味道了.

无论是 MIUI 分屏、平行窗口,还是 PC 模式下的运行状态,虽然是 MIX FOLD 率先搭载,但其实这些优化都是为 8 英寸甚至更大的屏幕所做的准备,不出意外,这两项大屏功能应该就是 MIUI for Pad 的冰山一角了。

MIX FOLD 上的「小窗」功能其实与普通小米手机差不多,区别更多的还是屏幕的大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开启一个小窗之后,分屏功能就无法使用,换句话说,在 MIX FOLD 的 MIUI 界面下最多支持两个 App 一同显示,要么小窗+其他 App,要么两个 App 分屏显示。



▲ MIUI 分屏功能,体验过程中最常用的功能,没有之一.

在我使用 MIX FOLD 这段日子,最常用的实则还是分屏功能,微信 + 微博(Share),聊天加吃瓜,或者 Chrome + 石墨,查资料顺便整理到文章里。如此使用的情况下,就好似一手「捧了」两个手机,能够更高效的完成所需。

而相对来说,MIX FOLD 上的 PC 模式使用的频率就没有「分屏」那么高,对于一块 8 英寸的屏幕来说,移动起来,双开 App 算是一个极限了。



更多 App 平行处理的场景,对于 MIX FOLD 来说,比较适合用来紧急处理一些 Email、文档之类。倘若让 MIX FOLD 通过蓝牙连接键鼠,主要来处理更复杂的工作,对于这块 8 英寸尺寸的屏幕来说,可能就有些要求过高了。

而这些复杂、多任务、多工序的「生产力」状态,似乎交给屏幕更大的小米平板更为合适。

MIX FOLD 内置的 MIUI 带来的两方面优化,其实更像是一个「二合一」的概念,把手机和 PC 模式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场景和需求,让用户自己选择,是个不错的思路,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能够承担一些临时的工作需求,如此,更加期待大屏的小米平板,以及功能更为齐备的 MIUI for Pad 了。



▲ 这块大屏最终还是沦为了娱乐专属.


不过,以现阶段 MIX FOLD 上的系统来说,还是有一些小 bug 存在,App 分屏切换的时候偶尔会无响应,分屏时左右 App 还无法互换位置,以及有些 App(如高德地图)暂时不支持分屏等等。

目前来说,阻碍 MIUI 这些大屏想法的其实还是 Android 的生态们,想要系统级分屏和平行窗口好用,还是需要 App 去支持(支持平行窗口的有 23 款 App,基本能覆盖常用的一些),需要小米去号召和统筹。这件事并非是一蹴而就,而需要细水长流。

同时,眼光缩小到 MIX FOLD 上来说,在系统层面,既需要「一蹴而就」也需要细水长流的去优化,毕竟首部破万的小米手机,仍然没吃上 MIUI 12.5,总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

探索二:独立 ISP 澎湃 C1,和液态长焦镜头

MIX FOLD 的影像系统拥有三枚镜头,主摄是 1 亿像素 HM2 传感器,超广角 1300 万像素,而长焦则是 800 万像素,且由于配备了液态镜头,从而兼顾了微距功能。



▲ 从左到右分别是超广镜头、一亿像素 HM2 主摄以及长焦(液态镜头).


除此之外,MIX FOLD 还为影像系统配备了一枚自研独立 ISP 处理器,澎湃 C1,以便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更好的 3A 处理,也就是在对焦(AF)、白平衡算法(AWB)和曝光策略(AE)这三大方面求得更好的效果。

记得在小米发布会结束后,我问智健,MIX FOLD 的相机用下来有何不同,「并没什么不同」。彼时我内心在想,这或许是对新技术最好的回应。

真正到手,以及使用了几天 MIX FOLD 之后,在最终的成像上,我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它与其他小米手机没什么不同。



▲ MIX FOLD 拍摄样张的状态.

但 MIX FOLD 的液态镜头技术的运用,让三枚摄像头获得了四种功用。以及在澎湃 C1 这枚独立 ISP 的加持下,MIX FOLD 整套影像系统反应十分迅速,有着即拍即预览的体验。这些拍摄体验的提升是与别的手机所不同的地方。

关于「液态镜头」和独立 ISP 澎湃 C1 的讨论,可以翻看我们之前的深入分析的文章,在此就不再去展开,直接看疗效。



▲ 主摄.



▲ 弱光夕阳(主摄).

具体来说,澎湃 C1 的 3A 处理,即是对焦、白平衡、曝光策略三项上,MIX FOLD 突出的体验是快,切换不同的场景后,几乎看不到调整的过程,随拍就可以还原出当时的色彩和明暗。即使切换到 1 亿像素输出的状态下,依然有着相同的快体验。



▲ 左边均为主摄,右边则是 3 倍长焦,在白平衡上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不过在不同镜头下,对于同一场景的还原,白平衡和色彩表达上,还是有些许的不同,尤其是对三原色的红色和蓝色。主摄往往会呈现出较为浓郁厚重的风格,而长焦相对来说,风格有略显清新了。



▲ 这组中,主摄和长焦有着相近的调教风格,而且都把金色的夕阳给还原了出来.


MIX FOLD 长焦镜头默认是 3 倍,最高可以数码裁切到 30 倍,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只发社交网站的话,10 倍其实是可用的,但问题还是色彩风格上,以及对光线要求稍高。等太阳西落,MIX FOLD 会主动的运用主摄的高像素来裁切,以来弥补长焦暗光的不足。



▲ 分别是 3x、5x、10x、30x,从小图来看,光线充足的情况下,10x 还是可以发圈的.

长焦镜头之所以默认为 3 倍,我想主要还是为了「超级微距」的运用,通过马达驱动改变镜头内流体的形态,从而改变焦点的位置。从 3 倍长焦切换到「微距」后,视角并无变化,只是对焦距离变得更近,有些类似传统相机上「微距镜头」切换对焦范围的感觉了。



▲ 长焦微距.


这个切换的过程与普通手机切换镜头无异,甚至还要更快一些,且由于是同一枚镜头,在成像风格上是相同的。另外,可能是 3 倍长焦本来视角较窄,加上最近对焦距离也足够近,很多场景下仅用长焦镜头也能够完成,微距镜头调用的反而没有想象中那么频繁。



相对来说,MIX FOLD 长焦上的液态镜头技术可能只是「小试牛刀」,后续把液态镜头、潜望结构以及计算摄影结合起来,让一枚镜头覆盖更多的场景,配合提升响应速度的独立 ISP,这或许才是「探索」路上的终局吧。

回归「MI + X」的 MIX FOLD

在很多粉丝心中,小米的 MIX 系列才是真正的高端旗舰。

这几年 MIX 系列的高开低走,「探索」的意味也越来越少,整体变得乏味,也很难撑得起「高端」的标签,也难以成为小米的门面。



重新出发的 MIX 系列,可以说是推倒重来,从零开始,并没有揪着「全面屏」不放,而是瞄向了折叠屏这种新潮的形态。虽然从现在来看,折叠屏的形态没有那么超前,但在 MIX FOLD 上,小米探索的是 MIUI 的大屏解决方案,以及在影像系统上带来的新思路。



▲ 折叠后的厚度大概是两部手机那么厚.


纵使 MIX FOLD 的折叠屏在使用上有着不少的「取舍」,用 317g(陶瓷版是 332g)的重量换回了两块面向不同场景的屏幕,用不算超前的摄像头组合,换回了液态镜头和澎湃 C1 独立 ISP。但这些结果,其实可以配得上 MIX 系列原本的「探索」之意。

探索了在大屏状态下 MIUI 如何解决「高效」使用的问题,探索了独立 ISP 对成像体验的改变,探索了液态镜头技术的用法。从此来看,MIX FOLD 开始渐渐回归「MI + X」,而非只是个系列名号。



如初代 MIX,MIX FOLD 并不成熟,内外屏的体验不一,现行 MIUI(MIUI 12)在大屏上还会有一些 bug,以及影像系统仍然有一定的进步空间等等。但从整体来说,MIX FOLD 要比此前的 MIX 更能称得上 MIX 的名号。

除了技术上的探索,MIX FOLD 折叠屏手机对小米品牌的高端化也有裨益。「折叠屏」形态虽然已不太新鲜,但能最终量产并上市的产品并不多。在不熟悉消费电子的大众眼里,小米拥有折叠屏产品,无形的提升了品牌形象。更别说,MIX FOLD 的广告已大范围出现在国内各大机场,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对小米品牌的认知。



回归 MI + X 理念的 MIX FOLD,在形态上没有激进,而是把重点放在 MIUI 和影像系统上,相对来说,这两项更具普适性,前者可以扩展到即将登场的小米平板,而影像新技术则可以下放到传统形态的手机上,它已然成为小米「黑科技」的试验田。

如此,我已开始期待下一部 MIX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