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89%。自2010年以来,有16436万乡村人走进城市,变成城镇人口。

按照全球城镇化普遍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处于30%至70%的区间时,一般发展增速会处于较快水平,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区间。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而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的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巨大。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超9亿!还有多久才能追上发达国家?

当前,中国经济正充分发挥国内庞大消费市场的潜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模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而城镇化率将是最大的内需增长引擎。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已超过9亿,挖掘城镇人口的消费潜力,有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421%,随着这一指标的高速增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农民变成市民。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1倍,仅衣食住行等基础消费一项,城乡居民每年消费人均差距约7650元。



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多大呢?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高达63.89%,比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低了16.11%,与美国82.7%的城镇化水平还有18.81%的距离。

不过,中国当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根据光华思想力课题组测算,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5%至80%,新增近4亿城镇居民,达到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怎么办?答案或隐藏在城镇化中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与老龄化的加剧,不少人开始担忧我国劳动力资源不够用,“人口红利”会逐步消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依旧丰富,高达8.8亿人,但较10年前减少了4000多万。

人口压力确实不小,不过提高城镇化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据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分析,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离发达经济体还有16.11%的距离,因此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人口红利确实在减弱,但并未消失。



而在更依赖自动化设备和人力资本的现代产业体系之中,劳动力数量下降完全可以靠劳动力质量提升来弥补。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正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变,有效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了0.83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高达21836万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