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相互指责;G7外长会议集体指责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与中国相继派出军舰前往南海...这些新闻的层层叠加,构筑出中西方的角力画面。

而今中国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描述中,俨然“全民公敌”。

不过回到几年前,2008年、2010年甚至是2013年,在美国电视剧中不时出现讽刺中国“血汗贫穷”之段子:拿著名牌的女主角,对朋友说“这个包是中国童工孩子们做的。”

2020年美国电视剧“太空部队”(Space Force)中,中美在太空竞赛中挖对方墙脚、剪对方的卫星,这些讽刺剧情中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想象(当然这想象有负面、有冲突)。

欧美社会对中国血汗工厂之认知仍存在。但在主流媒体及电视剧的呈现中,中国从血汗工厂,更多地成为“民主世界的全民公敌”,时间差距可能不过十年。

欧美社会近年可能也在问,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可以迅速起来?从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可以一窥端倪。



拜登(Joe Biden)上台后,中美的紧张情势仍然是全球媒体的焦点。(Reuters)


数十年来“不断重复”的中国优缺点

西方媒体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过去许多论文都写过类似的内容。中国《传播与社会学刊》曾刊登一篇论文“国际新闻中的中国形象”,内文就引用了一些欧美学者过去的研究。

比如2000年时就有学者表示,美国媒体在一些联合国大会时,将中国定义为与美国秉承价值观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敌人。比如在以前比较热门的西藏问题报道上,也同样是攻击中国人权。

再比如,在SARS(中国大陆称“非典”)爆发时,西方媒体同样是聚焦于中国政府防治SARS扩散的不力、中国媒体对政府的维护、以及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等等(与这次新冠疫情前期大同小异。)

查阅其他论文,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2000年后西方主流媒体在对中国经济力的报道上,越来越多,甚至对中国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进步之报道,在数量上渐渐与那些偏负面的不相上下(甚至超过)。

2018年时中国《财经》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其中一段很有意思,一位英国人告诉该文章作者,“大概在2004年前后,发现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突然变成了常态,几乎每天都有一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

“这触动了还在学校念书的他的职业规划敏感:他的未来与中国有关。”

如果再搜索更多过去的新闻就可以发现,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之前,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重点其实就是那几项:中国政府之弊、贫富差距、经济成长、人权、言论自由、互联网(或軍事、科技)发展等。

其中,对中国的体制、意识形态、人权批评是数十年来不断重复的。从西藏到如今的香港新疆,分析方式也没有太大变化。

同样地,“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中国实力挑战美国”等报道也一再重复。

中国经历了什么,与“美国在做什么”

“中国挑战了西方民主体制”、“民主失灵了吗”,中美(或是中西方)两套体制之冲突,这类报道在2015年之后疯狂冒出,与特朗普风潮差不多时期。

如果把这些现象综合在一起,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电视剧,一下子中国还是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一下子又可以“挑战西方世界”了。美国媒体一直以自己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意识型态、和分析方式,去解读中国。

尽管,中国体制下的高效、经济发展让他们认同,但背后仍有“这是不对的/不利于西方的”之情绪解读。

正因为将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视为“莫名其妙的快速崛起,不利于自己”,所以特朗普以“中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得利”为由发起贸易战,能收获不小民意。

在前述的《财经》杂志那篇文章中也有提到欧盟官员对于特朗普贸易战的态度,与对中国崛起的情绪。“他们(欧盟官员)直接明言,如果特朗普指向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制技术转让的方向,他们就会跟从。”

这情绪很简单:中国崛起,原来是“抄了我们技术”。

综合以上,若说过去“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中国实力挑战美国”是老掉牙的重复,近年却越来越真实有感。

正因如此可以看到,香港、台湾,甚至是阿里巴巴马云被查,都能占据到美国主流媒体的头版。

在外界探讨“中国经历了什么”之时,或许更该反思的是,许多国家是否忙着内部政治斗争、不断消耗自己,而非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