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客(ID:szhenke),作者:Suma,排版:粽子,原文标题:《商场动物园,深圳孩子的悲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越来越多的动物正进入深圳人的生活。


如果自己不想养,街边的萌宠咖啡店、写字楼里的“萌宠社”都能让你和动物们来个亲密接触。要是嫌鸭子、仓鼠、小猫小狗不够特别,羊驼、孔雀、蜥蜴早就来到深圳的商场,你甚至可以把它们邀请到自己的婚礼上——商场动物园提供动物租赁销售服务。


但近距离感受一番,心情难免复杂,甚至悲哀,为这些小动物,更为孩子们。


是可爱还是病态?


首先,这些被商业化的动物处境并不如看上去的那样时尚、美好,反而可能是病态的、令人担忧的。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圳长路过一家以兔子为主题的咖啡馆。跟主题一致,这家店真有一只兔子,而且颜值略高,是只毛茸茸的安哥拉兔,全身雪白。咖啡店开在主街通往小区的巷子里,左邻右舍都是做年轻人生意的网红店,周末的人流量可想而知。


一茬茬的游客冲着兔子而来,打卡拍照,这只被当做活招牌的兔子却一声不吭,埋头舔毛,反反复复,似乎对铁笼外的一切自动屏蔽,哪怕有人开着闪光灯对它一顿乱拍,在它耳边惊呼可爱,它都置若罔闻,继续舔毛。


一位对动物行为相对了解的朋友分析,这只兔子反复舔毛极有可能是在用刻板行为缓解焦虑。


南京农业大学养殖硕士@皮皮宇 曾在知乎上用视频回答类似问题。他视频中的仓鼠,反复用前爪趴在墙脚,身体和脑袋有节奏地晃动,类似动画片中的宠物直立跳舞。


这类场景在普通人眼中是一种拟人的“可爱”,在专业人士眼中则是一种因焦虑心情而出现的刻板行为,比如动物园的大象摇头晃脑、来回踱步,尤其是当动物园不能在环境、食物、感官、气味等方面提供充足丰容措施,或者日常生活缺少刺激、生活空间狭小、精力得不到释放时。


这也是圳长和朋友聊到深圳商场动物园的原因。


进入商场就是商品吗?


2019年,深圳宝安某大型商场引入华南首家室内动物园,并以此作为该商业综合体的重要宣传卖点,号称集结了上千只动物,涉及小熊猫、孔雀、啄木鸟、羊驼、五彩金刚鹦鹉等“百余种海陆空萌宠动物”。


2021年2月,这家仍在营业的室内动物园继续推广,自称“是一片萌力指数爆表的神奇农场”,对于场内部分动物,花钱入场的消费者不仅能看它们进行走迷宫、跳高、穿越障碍等“才艺表演”,给它们喂食,还能摸、抱、撸……虽然工作人员会让消费者戴上手套或围裙,但商场狭窄的生存空间和极大的人流量,还是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动物造成压力甚至伤害。


比如消费者所提到的被误伤的螃蟹,其实主要是商场动物园的管理不当所致。




此外,要是你愿意,可以将商场动物园内的部分动物以租赁或购买的方式带回家,或者在这个室内动物园内给自己或孩子办一场生日派对,当然前提是你也愿意花钱。


就是如此简单粗暴——任何为城市人提供“萌宠”接触机会的服务本质上都是一门生意。当生意者看到小熊猫、五彩金刚鹦鹉,它们不再是孩子眼中的可爱动物,而是不同的生财利器:或是整个商业综合体的引流噱头,或是室内动物园本身吸引入场消费的招牌。


你若近距离观察还会发现,进入商场的小动物和橱窗里商品在性质上逐渐趋同。它们不仅有种类之别,更有用途、身价之差。进入商场的动物园后,动物的种类划分在这里进阶出商品属性上的差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五彩金刚鹦鹉自然是奢侈品级别,羊驼是热门级,螃蟹鱼则是普通大众级,对应的消费也会有所不同。


整个商场动物园则是野生动物园的进一步商业化版本——更靠近市中心,更快捷的消费,更短的停留时间。


可悲的商场动物园生意


从买方反应来看,商场的动物园设计的初衷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如亲子教育、让小朋友更方便地与动物接触等。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曾进行讲座强调,动物园的基本功能是对野生动物的综合保护和对公众的保护教育。


动物园一词对应的英文单词演变,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动物园的英文单词"ZOO"源于古希腊语的"ZOION",意为"有生命东西",后来发展成"ZOOLOGY", 意思则是研究有生命的东西的学问。在英语国家,很多动物园全称大多是“xxx ZOOLOGY PARK” ,即某某研究动物的公园,与笼养动物园对应的Menagerie在功能目的上截然不同。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既然深圳人在商场见到的动物园英文名赫然写着“ZOO”,为什么实际运行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答案就在于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商业项目的宣传与实际目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同一个商场动物园项目,对于消费者,宣传语可以是:“拥有众多一、二级类保护动物,致力于打造城市放松、感受、互娱的主题场所。利用技术设备再现真实的自然环境,热带雨林、原始森林、地下世界……打造人与自然的结合。”这一切在商场想要招揽的商户与投资者那,则是一个大幅提升项目聚客性与消费粘度,增加客群到店频次,带动商场及其周边培训机构、儿童游乐、餐饮零售等业态的强力催化剂。


至于圳长的几位朋友,他们更倾向从个人情感与理性上评价这回事。其中C女士完全不能容忍商场动物园的存在。谈到这个话题,她言语之间全是抗议:“我不喜欢,动物们在那里只是展示品,不是动物。而且养猫之后知道,很多动物对人多、嘈杂的环境会有应激,会出现身体反应或者刻板行为。”


熟悉商业地产行业的她认为,很多商场并不具备饲养动物的条件,“商场场地是为常规商业项目服务的,对人来说,商场里看到动物可能只是获得一种‘贴近自然’的观感。但对动物来说,商场就是个囚禁之地。”


也有人认为,“商场+动物园”的模式很有创意,觉得它能在深圳存在并且消费者不断,说明市场的需求存在;至于商场动物园所面临的许多争议,如气味、噪音、场内设置、收费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商场动物园的运营思维与整体能力,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


可悲的深圳孩子


正在南京读研并撰写动物园相关设计论文的网友“有听”就分析:动物园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与自然接触的唯一窗口。


“有听”认为,动物园需要竭力发挥自己的教育意义,培养公众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馆,“如果这个根本性质做不好,那确实没有意义;这种教育通常是面对儿童的,儿童对于自然有很强烈的需求,我们不能直接切断这种需求。”


但现实是,在深圳的动物园早就不能满足深圳孩子的需求。本地有名的深圳野生动物园,已经接近30岁,于1993开业后几乎没有太多更新,占地面积仅64公顷,跟国内北京大兴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一线城市的野生动物园完全没有可比性,更别说跟占地2000余亩的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园区相提并论。


围绕商场动物园的讨论中,最刺激我的是另一种观点或者事实:“圈养环境下,同样可以饲养好大部分动物,但高智商的大型哺乳类确实不适宜圈养。”人类不就是一种高智商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么?城市何尝不是我们的ZOO(动物园)?又有多少人所处的空间或生活状态其实是Menagerie(笼养动物园)


在这种视角下,我们再来看深圳的商场动物园,看看只能在寸土寸金的钢筋水泥之中紧张相遇的动物们和深圳孩子们,很难不叹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客(ID:szhenke),作者:S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