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以视频形式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你认为,这一轮磋商对于当下的中德与中欧关系来讲,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想,要了解第六轮中德两国政府间磋商的意义,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一次磋商的几个大背景——第一个大背景是,对于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讲,这可能是她在任内最后一次主持与参加中德两国政府间的磋商,因为到今年九月份,默克尔就将退出德国的政治舞台了。大家都知道,对于中德关系来讲,默克尔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当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要是没有默克尔的力排众议,中德关系就不太可能拥有长达十几年的稳定友好的发展期。而中德关系又是中欧关系得以稳定的定海神针。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默克尔的离任对于中德与中欧关系来讲,都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第二个大背景就是,德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与政治生态正处于即将发生巨变的前夕。相当多的民意调查都显示,在德国执政长达十几年、由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很有可能会输掉九月份的德国大选,而反对党绿党则有可能会赢得这次大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德国总理的绿党总理候选人贝尔博克,极其不认同默克尔的对华与对美政策,在还没有上台执政之前就反复表示,为了德国的安全和价值观,她上台之后,将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跟中国打交道,并呼吁德国与欧盟美国一道共同遏制中国。所以我们看到,在这次磋商中,默克尔声称“这是我个人最后一次主持中德政府间磋商,但不希望这是中德两国的最后一次”。这里面流露出的,不仅仅是些许的感伤,更有对中德关系未来的深深忧虑。
第三大背景就是,欧盟内部的政治生态已经先于德国发生了变化,并且跟中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所谓的人权领域产生了激烈的对抗。
而这三大背景变化,又源于第四大背景上的变化,即中美关系尤其是美国内部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美国主动挑起的这场中美新冷战不仅在逐步走向深化,而且主张以结盟方式对抗中国的拜登已经成为了美国的总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德国还是整个欧盟,都面临着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选边站的问题。而这四大背景与趋势上的变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振,使得当前的中德关系、中欧关系都已经走到了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甚至使得原本顺风顺水的中欧经贸关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已经在中欧之间达成了共识的《中欧投资协定》正面临着前景不明的风险。
明白了这些因素,我们就会明白,即将离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想要透过第六轮中德两国政府间磋商,挽救正在下滑的中德关系与中欧关系,尤其是抢救岌岌可危的《中欧投资协定》。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在磋商会上表示,希望中德双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很显然,中方仍然坚守了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即中德关系与中欧关系的改善,《中欧投资协定》的通过,不能以德国与欧盟在香港、台湾、新疆等问题上干涉中国的内政作为代价。只要德国与欧盟跟美国一样,不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那中德与中欧关系的改善就将会是一句空话。
直新闻:我们看到,除了在香港、台湾、新疆问题上干涉中国的内政之外,欧盟委员会正寻求对外国国有企业征收罚款或阻止其交易活动,无端指责中国与俄罗斯官媒正在通过虚假的宣传诋毁欧洲的疫苗,以及针对中菲牛轭礁南海主权之争发表了一份措词强硬的声明。对此,你又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认为,很显然,欧盟委员会正寻求对外国国有企业征收罚款或阻止其交易活动,虽然没有点中国的句,但其实就是针对中国而来的。我甚至认为,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旨在打击中国的国企、阻止中国的国企进入欧盟市场,同时也是在为已经处于难产状态下的《中欧投资协定》设下了新的障碍,是在刻意把中欧的分歧往经济领域内扩散与蔓延。
至于欧盟为什么会在中菲牛轭礁主权之争上专门小题大做发表一份声明,以及为什么无端指责中国与俄罗斯官媒正通过所谓的虚假宣传诋毁欧洲的疫苗,我认为,这背后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最近欧盟内部流传的一份对华政策报告中。这份报告公然声称,所谓的民主与人权问题,是中欧之间存在着的根本分歧,这些分歧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存在,且绝不能被轻描淡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欧盟变了,变得跟美国一样,开始用意识形态的冷战思维来打量中国,开始主动挑起中欧之间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之争,才使得它们在很多问题上都开始看中国不顺眼,以至于在中菲牛轭礁之争以及所谓的诋毁欧洲疫苗声誉问题上对中方横挑鼻子竖挑眼,横看竖看都不习惯。
作者: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延伸阅读
默克尔即将卸任 中德关系会如何走?
德国今年迎来“超级选举年”,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导人默克尔即将结束16年总理任期。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未来将如何走,也愈发引人深思。
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德两国高层相较2020年互动更为频繁。仅4月,两国领导人就已交流过两次,两国外长也举行了一次视频磋商。在今天(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宣布,4月28日两国总理将以视频形式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
距离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2018年7月9日),已过去近三年时间。那么现今中德关系究竟如何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达2121亿欧元,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并首次跃居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如今两国一天的贸易额,就已相当于1972年建交之初的一年半的总额。截至目前,中德间已建立90多个合作与对话机制。
我们再来看一条时间轴:
2004年,中德同意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
2010年,中德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14年,中德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短短十年时间,中德关系实现了“三连跳”。
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欧债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但对于中德关系而言,也都是发展机遇——中国对德国的经济助力愈发明显,中国现今已然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德两国多次相互提供医疗防疫物资援助,双方医疗卫生专家也多次交流经验,并在药物疫苗研发领域开展一系列务实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是由德国学者最早提出的,默克尔也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领导人之一。
汪文斌在今天(4月27日)的记者会上,谈到“一带一路”建设进程时,提到一组数据——中欧班列开行3398列,发送货物32.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5%和84%。
而德国的杜伊斯堡港目前是中欧班列沿线线路最广、班次最多、运量和货值最大的节点。
理性看待中德关系 才能共赢最大化
我们注意到,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德国往往是欧盟国家里“独树一帜”的那一个,“制裁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希望盟友联合一起“制裁”华为,但德国并不愿意附和这一行径。默克尔还呼吁欧盟应在5G和对华政策上采取共同立场,最好是制定统一的标准来对华为下判断,而不是毫无来由地“封杀”华为。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和欧盟国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较为微妙。一方面,双方经贸往来十分密切;另一方面,又因为意识形态差异等原因,在部分国际事务上存在不同意见。我们也应更理性地看待中德关系。
“在欧盟,我们同时把中国描述为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中德外长视频磋商之前,德国外长马斯如此说道。
在去年9月13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指出,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不同,中欧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这是正常的,不会也不应该影响中欧对话合作。
“当前,中欧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关键是要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相互尊重,排除干扰。”习近平主席在此前(2021年4月7日)中德两国元首通话中就中欧关系作出了重要表态。
4月21日的中德外长视频磋商上,王毅对此也进行了延伸:“中方不赞同重新以意识形态划线,搞新的集团对抗,更反对搞‘小圈子’,鼓吹‘新冷战’,甚至基于虚假信息任意实施单边制裁。中德双方应共同做多边主义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作出正确判断,真正实现战略自主”、“中方不赞同重新以意识形态划线,搞新的集团对抗,更反对搞‘小圈子’,鼓吹‘新冷战’,甚至基于虚假信息任意实施单边制裁。”无一不是在“点醒”欧盟、德国。
前驻德大使史明德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德间在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过去、现在和将来会始终存在,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矛盾和摩擦也会此起彼伏。但两国近50年来关系发展表明,中德加强全面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德国是欧洲的“三驾马车”之一,更是欧盟的重要成员,中德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一轮中德政府磋商,被评价为“相互开放力度罕见”,在多领域达成了多个首次,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