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换新言,原文标题:《决定苹果产品未来形态的,很可能是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 1946 年 2 月 14 日诞生。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不可否认,“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 170 平方米,重达 30 吨。它用了 18000 个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每秒钟可进行 5000 次的运算。


图片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而它的身躯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电子管本身的体积就不小。不仅耗电量高,还容易发热,无法长时间工作。


这是最新一代的 iMac,在 2021 年 4 月 21 日亮相。


厚度仅有 11.5mm,重量不到 5kg。它使用了 M1 芯片,每秒可以完成 11 万亿次的运算。



时隔 75 年,同样是“电脑”,形态的差距却天翻地覆。毋庸置疑,这是工业制造水平跃进的见证。不可忽视的,还有处理器飞速进化的功劳。


M1 芯片,重塑 Mac 形态


1971 年 11 月 15 日,Intel 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型处理器“4004”。虽然它运行速度仅有 108KHz,还比不上 25 年前的“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却远高于后者,集成了 2300 个晶体管,重量还不到 30 克。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一天,被当作具有 IT 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载入了史册。此后的 PC,开始逐渐桌面化、小型化、移动化。


1998 年,第一代 iMac G3 横空出世。虽然它并非第一款“一体机”,但它却率先将 CRT 显示器、电脑主机、音响集成在一体的同时,又将体积控制在当时看来“娇小”的程度。


Jonathan Ive 的经典之作. 图片来自:cultofmac


而后的每一代 iMac,厚度、体积几乎都在不断减小,直到史上最轻薄的 iMac 登场。这离不开苹果设计团队的努力,更离不开处理器的高度进化。



在 4 月 21 日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约翰·特努斯在为新款 iMac 作开场白时介绍道:


依托于 SoC 架构,M1 让我们得以奋力推进 Mac 的发展,将过去远远抛在身后。今天我们兴奋不已,来介绍一款从头开始基于 M1 全新打造的 Mac。


这便是 2021 款 iMac。



苹果将这代 iMac 显著的变化,归功于 M1 芯片的到来:


每一代 iMac 的进步,旨在实现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让整个电脑臻于无形。此前几代的 iMac 之所以在外观上变化不大,是因为技术上还不成熟,不足以让其实现突飞猛进。


直到现在,M1 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进一步接近上述愿景。


M1 是如何改变 iMac 形态的?苹果通过对比上一代 iMac 的内部构造,揭开了这一谜底。


从资料片中可以看到,上一代 iMac 的背壳里,藏有一块硕大的主板,和一套魁梧的散热系统。其共同的目标,是满足处理器的高功耗需求。



而且,CPU、GPU 等各个部件,都零散的分布在系统各处,让主板难以瘦身。



现在 M1 采用了 SoC 架构后,此前那些零散的部件都被整合进这一小巧的主板中,大大缩减了主板所占用的空间。



同时,因为 M1 突破性的能效,此前那颗硕大的散热系统,被两枚轻巧的小风扇所取代,集成在了主板的两端,放置在屏幕下方的“下巴”里。



所以,iMac 的背面不再需要用弧线,去包裹庞大的主板与散热系统。上述零部件的整合,让新款 iMac 的总体积,比上代减少了 50% 之多。



这样紧凑的设计,让新款 iMac 仅有 11.5mm 厚,可以轻松地融入到更多不同的空间里。


如此看来,苹果将 iMac 的设计之变,归结为 M1 芯片的进步,是有理可寻的。高度集成的架构、高超的能效比,都让 M1 有了改变终端形态的能力。


新 iMac 到来后,M1 芯片已经覆盖了 Mac 阵营的绝大部分。大概率是为了解决物料库存,M1 版的 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 都未在外观上有明显变化。


不过从内部构造来看,新款 MacBook Air 和上代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取消了风扇设计后,在左上方腾出了一块不小的空间,为后续 MacBook Air 的变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右为 M1 版 MacBook Air. 图片来自:ifixit


Mac mini 的拆解图也显示,用上了 M1 芯片的主板,尺寸几乎只有 iPhone 12 mini 的两倍大小,占用的空间比前代要小了不少。


图片来自:egpu


如果苹果想消灭这些剩余空间,重新设计模具,那我们完全有可能看到一个比现有产品尺寸小 30%~40% 的新 Mac mini。



未来 Mac 产品的形态会怎么变?方向其实很明确:越来越紧凑、轻薄,甚至臻于无形。


而新款的 iPad Pro,正是走在前列的“理想型产品”。


iPad Pro,离理想形态又进了一步


库克的碟中谍戏码,成了春季发布会的“名场面”。他化身飞檐走壁的特工,将 M1 芯片从 Mac 上偷过来,放进 iPad Pro 里。



而这一动作,让新款 iPad Pro 的性能直接“原地起飞”,CPU 性能比起上一代 iPad Pro 飙升达 50%。



在发布会展示的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运行 Affinity Designer app 时,使用各类矢量和光栅工具,还是使用 Sharp3D 渲染细节详尽的设计稿,或是在 LumaFusion 中为 4K 视频添加复杂特效,新款 iPad Pro 都能轻松应对。



这些,靠的都是 M1 强劲的图形处理能力:8 核 GPU,让其图形处理性能提升约 40%。理论上,它可能比锁了一个 GPU 核心的低配版 iMac,表现会更好。


在 app 中,将复杂的 AR 模型投射到现实世界,或是以超高帧畅玩主机级热门游戏,甚至配合雷雳接口,连接外置显示器使用达芬奇 Resolve 进行调色剪辑…… 可以说新款 iPad Pro 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M1 的能效比,让 iPad Pro 性能提升巨大的同时,保证了轻薄与续航兼顾的前提。



将 iPad Pro 安置在妙控键盘上,其形态与 iMac 似乎有种奇妙的联系。在终端形态上,它可能比 Mac 系列更为超前,更接近苹果的理想型电脑。



5G、激光雷达的加持,让 iPad Pro 的可玩性还有很多可供探索。宣传片中,利用 iPad Pro 一键从绿幕中抠出演员,预览合成效果;将建筑物的设计原型一键拖动到现实空间;随时随地掏出 iPad Pro 通话、工作,都代表着苹果希望用户去挖掘、利用 iPad Pro 的可能性。



iPad Pro 既然在终端形态上,已经比现有的 Mac 更为先进,未来苹果是否会将两者合并呢?


约翰·特努斯日前对外媒 The independent 表示,目前没有计划合并 iPad 和 Mac 这两条产品线。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雷格·乔斯维克称,苹果只想在两个不同类别的产品中做到最好。


所以短期来看,苹果并不会将“电脑”的形态化繁为简,而是想全面开花。Mac 产品线依旧会经典化生存。


电脑的下一个形态是什么?


11 年前,《微电脑世界》报刊上,有一篇关于未来笔记本电脑发展前瞻的文章。文章的观点认为,“明天的笔记本电脑也许能卷起来、配备多块屏幕,或者可以像变形金刚那样造型百变”。



这个憧憬,在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不过,当今天我们谈论“电脑”时,我们已不单单是在谈论台式机、笔记本亦或是平板电脑。PC 的概念早已从单纯的“个人计算机”,发展为互相沟通、获取信息的广义终端设备和平台。


而这些终端设备与平台,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现状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与渴望。


从工作到娱乐,从奢侈品变大众消费品,终端功能、形态的不断演变,无处不体现着创造者的智慧。


我们很难想到“计算”能与“通信”融合,直到方正在 S2000 笔记本电脑上放置了天线,加入了 SIM 卡槽。在 Palm 没落,人们认为 PAD 形态被大浪淘去时,iPad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认知。


而当人们开始怀疑“摩尔定律”、“贝尔定律”等定律时,M1 芯片的到来可谓是 IT 业界变革的曙光。



在这一语境下,苹果那个“让电脑臻于无形”的至高愿景,未来会以什么形态呈现,没人能猜得到。可能是脑机接口,也可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技术。


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们已经见识到新的计算平台和芯片,对终端形态的影响。电脑、手机、手表甚至耳机,均是如此。


同样的,未来 AR 眼镜、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形态是否会超出我们当前的认知范围?这个问题,就留给各位去畅想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换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