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网红”、“海口新地标”、“360度无死角”,

“《泰晤士报》2021全球最期待落成建筑”……

在社交网络上,

云洞图书馆还没开馆就吸了一大波粉。

2021年4月中旬

这座“漂浮”在海南岛海边的小型图书馆,

正式落成,向公众免费开放。





云洞图书馆 “海口·海边的驿站”第一个落成项目

图书馆建筑内部,没有墙、没有柱子,

空间完全流动。

不规则外形,

由混凝土一体浇铸而成,

大大小小的孔洞,

吸引着观众进入一探究竟。

整栋建筑,既浪漫又有超现实感,

像一个连接城市与海洋的转换器。

网红打卡之外,

公共空间里的文化建筑,如何服务当地人?

一条在云洞图书馆开馆当天抵达海口,

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验。

撰文 叶荔 责编 陈子文







奔赴海南岛之前,我们先看到了云洞图书馆的效果图:

深蓝的夜空和大海,月光映射出白色建筑的轮廓,如“虫洞”一般,满屏超越时空的未来感……

4月11日开馆前一日,我们飞抵海口,迎接我们的除了潮湿闷热的空气,还有一众纳凉、散步、遛娃的当地人。原来图书馆,就建在当地人心目中的最佳落日观赏点——海口湾畔世纪公园内。

很多逛公园的人也注意到这栋造型独特的小房子,逮着保安连珠炮似地发问,“这里是干什么用的?几时开?”





我们拨开人群真正走进建筑,感受大大小小孔洞洒下来的光斑,周围的喧嚣安静下来,气场变了。

身处充满孔洞与光束的建筑中,后方是人生活着的城市,前方是无垠的未知的大海——这栋建筑,就像是一个中转站,连接着现实与未来。

这栋建筑的主创设计师马岩松,一上来跟我们聊起他初见场地后的设计冲动:“在这里把空间扭曲一下,把人从城市那边一把吸引过来,进入到这个陌生空间,再从这里出发去眺望海洋,与大海产生连接……这个空间能不能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这是我想达到的。”

于是就有了这个“外形毫不规则、浪漫又超现实”的白色建筑,“漂浮”在海天一色中。



从世纪公园走向图书馆,整个建筑完全是一体成型的设计。

进入后,豁然开朗。内部是流线型的有机空间,没有柱子、没有墙,传统概念中的建筑元素在这里全模糊掉了。





空间不大,1380㎡,但空间体验十分丰富。

主体是阶梯状的阅读空间,连接上下两层。在这可以挑选一本书翻看,未来也将是讲座空间。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一整片大海。

正对着的一楼弧形玻璃推拉门,打开后让读者离大海更近,在炎热的海南也能起到自然通风的作用。





上到二层,空间依然流动通透。驻足最多的,是阶梯状阅读空间正对的一整面圆弧形窗,就像一个观察镜,看海有了仪式感。

马岩松跟我们分享了一次自己看海的触动,十年前的一次旅行途中,当时他去看路易·康在海边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看到有人在面对海的那个广场上发呆,然后开始哭泣,“就像空间中人的心灵有了个暂时的停顿。”

他相信建筑可以把时间暂停、拉长,甚至抽空。



而云洞图书馆的这扇窗前,一天的不同时刻坐下来,风景都有细微的差别。我们第一次进馆正值黄昏,现场十几个人,安安静静,一起看了一场最美海上落日。





绕一圈,几乎所有人都会被一个透着幽光的房间吸引。弯腰进入,是一个儿童阅览室,它非常低矮,在里边你会感到被包裹着,就像进到一个奇幻的小山洞,原始感和未来感共存。

很多成年人也自然舒服地在里面躺了下来,望向蓝天,来一场绝佳的放空。





整个建筑,布满大大小小的孔洞,一层一层深入。

不同角度和深度的设计,让每个孔洞仿佛形成不同的性格,有的非常开放,自然光自由透入,有的非常暗,比如极高极窄的楼梯间。

通过孔洞去看天、望海,蓝天和大海好像都有了改变。





二层一圈外走廊,可以在这个半室外的空间吹吹海风。

屋顶空间完全开放,人站在屋顶的自然绿植间,眺望远处正拔地而起的新城,回看现实的生活。

马岩松用音乐比喻了这些不同空间的性格,“整栋建筑可以是一个交响乐,有中心,比如中央阅读区;也有起承转合,有高昂,有平静,也有离开主题的一些片段。”



为什么是混凝土?

混凝土早已不是新材料,混凝土建筑的经典案例在东西方的建筑史上层出不穷,但在马岩松看来,很长时间以来这个材料总是被做得非常坚硬、厚重。



这次在海边,他想尝试不一样的“玩法”。“混凝土本来就是液态的,它跟水那种柔的东西有一种特别好的吻合。“

于是柔和、多变的混凝土,成为了整个建筑结构的出发点。整座建筑结构,由液态的混凝土整体浇注,一体成型。

这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



如此精密地完成所有这些复杂的曲线,需要一个新的施工方式——先用计算机控制雕刻生成每一块独特的木质模板,用这些异形的木头先把房子盖一遍,最后进入浇筑、拆模。

最后整个空间的呈现简洁、抽象。“像灯具、喷淋、空调等设备都藏在结构内部,观众走进内部看到的,就是一个纯粹的空间。”

马岩松坦言,这样的施工方式,挑战的是钱和时间,“建造过程需要非常地有耐心,就像做一个艺术品一样。”



从2019年开始设计到推进,中间还赶上疫情,各方承受的压力都大。施工整整做了一年。

项目主持傅昌瑞也介绍说,“这么复杂的异形清水混凝土浇筑,施工难度是世界级的,在这个建筑里你看不到直线,多是柔软的钝角。”

“全世界你也很难见到这样的一个建筑。”



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到底是看书还是看海?——我们向建筑师抛去这个问题。

“其实一开始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马岩松跟我们打了个比方,“后来我发现你去音乐厅听一个音乐,跟你在家里的床上用耳机听,感受还是不一样。这与公共空间营造的场所感和氛围相关。”

他认为一个公共空间的质量,不仅体现在空间和功能,尤其是文化建筑,“它首先得有一种邀请感,让人产生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并且进入到其中后,是否能让每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感官。”

就像打开一本书,能让你进入另一个世界。



一个公共文化建筑,网红拍照打卡之外,如何真正服务当地居民?

我们在这一连三天从清晨待到深夜,有很多细小的发现。

云洞图书馆所在的世纪公园,其实早就在当地积累起了人气。周围多住宅区,因为背靠海滨,离海岸线不过十来米,早晨和傍晚都有很多人沿着贯通海滨线的跑道运动健身,或是聊天散步。

早在图书馆建造时期,居民们就一路见着这栋小房子一点点生长起来,好奇心一天天积累。如今建成了,它正好成了民众停留休憩的“驿站”。





建筑南侧的图书馆之外,北侧其实单独辟有卫生间和淋浴间,正好供来来往往于海滨的人们使用。

南北两个区域中间以一条穿透的公共区相连,一面连接连接滨海步道,一面连接城市公园。现在这块区域十分受欢迎,在炎热的海口,在这吹拂“穿堂风”歇会,好不惬意。





在傍晚,海湾口这个绝佳地理位置是当地人赏落日的最佳景观位,图书馆建筑一楼二楼的透明大玻璃,为观赏落日提供了新的视角。

还有很多市民,直接先上屋顶,绕着东西南北望一圈,看看世纪大桥、看看建设中的新城,用这种全新的角度又回望了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

在海边,到了晚上九点十点,很多人依然愿意待在室外,有的在音乐广场上围拢起来唱歌,有的就坐在公共区纳凉闲聊。跟居民们闲聊发现,他们更喜欢这栋建筑晚上的样子,室内的灯光透出来,特别耐看。



在这样一片海岸线,云洞图书馆也不孤独。

它是政府规划的16个“海边的驿站”项目中第一个落成的。在它不远处,未来几年将陆续立起一座座文化建筑或公共艺术。

期待这些公共空间里的文化建筑,能给更多人带来不一样的新发现、新体验。

部分建筑摄影提供:CreatAR Images、存在建筑、奥观建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