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再一次报道了校外培训机构。

新闻里提到了两个申请早培的简历,一个落选,一个入选:

落选那个:

“可以完成百以内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奥数XX年级创新班在读。通过ket考试,认识2000+汉字,可以自主阅读四大名著……”

入选那个呢:

“中科院智商测试145。”

这一句话,就秒杀其他描述。

但也是央视的报道,让中科院心理所的智商测试,被一扫而空。



我想,在当下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无数家长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天生牛娃,是个超常儿童。

但我在这里想泼一盆冷水,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孩子是天才,同样有代价,甚至是很多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代价。

我原来看过《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The Curse of Genius,翻译过来是《天才的诅咒》,这篇文章的作者麦琪·弗格森采访大量的天才儿童和他们的家人,并且调研了号称云集世界顶级高智商人群的门萨俱乐部。



4岁入会的门萨小神童Mason Bennett

结果发现,那些真正的天才儿童,不但从小就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而且也让他们的家人非常痛苦。

结果也同样发现,这些天才儿童长大之后,绝大部分并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贡献和了不起的成就,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天才儿童曾经的折磨与痛苦都白费了。

1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天才。

在经济学人的定义中,天才有三个判断标准。

第一个标准,天才儿童精通某一门特定学科(比如语言、数学或国际象棋等)的年龄比大多数人要小得多。

门萨俱乐部里有一个最年轻的成员Ophelia Morgan-Dew,她三岁的时候,接受了Stanford-Binet test 智力测验,衡量对空间认知、文字及逻辑等各项能力。

结果测出,Ophelia 智商高达171,智力已相当于6岁半儿童,脑力排名可达前0.03%。

相较之下,全年龄受试者平均智商为100,绝大多数人智商落在85到115的区间。

Ophelia的妈妈说:“差不多8个月大的时候,Ophelia就开始说话了。她说的第一个单词是'你好',后来她很快认识了数字,颜色和字母表。2岁时Ophelia 便已记得并能背诵字母。”

她的爸爸表示:“和她说话就像和一个19岁的人交谈。可以和她顺畅地对话,她也有自己想法。”

经济学人的研究发现,很多天才在他们的婴儿时期,就对一些特定领域的事情有了解和思考。

第二个标准,这种精通主要是靠自己实现的,而不是靠父母的刺激。

许多智商极高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表现出不一般的迹象,在这一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比如美国非常著名的黑人女性数学家凯瑟琳,她的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家庭主妇,夫妇俩都是非洲裔,家里有四个孩子,凯瑟琳是最小的。凯瑟琳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她5岁入学,没多久就因智力出众跳级,8岁再次跳级进入六年级学习。14岁进入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数学系就读。

门萨的天才儿童问题顾问林恩·肯德尔(Lyn Kendall)说:“给5岁的孩子读尼采,或者强迫他们做3个小时的额外作业,并不能“制造”出天才。”

肯德尔认为,那些真正的天才儿童,是从还没学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他们与普通儿童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普通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表现为“被吸引”(distracted),比如被过往的车辆、新买的玩具捕捉了注意力。

而天才儿童的学习兴趣是“被驱使”的(driven),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但会主动投入,而且还会给自己设定很高的标准。肯德尔说这就好像“是有人把一个18岁的成人放进了新生儿体内”。



第三个标准,天才儿童对兴趣往往显得近乎痴迷,有时会展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特质。

经济学人采访的一个5岁的天才儿童杰西,他的父亲理查德说当杰西只有1岁的时候,能让他保持不动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把东西拆开然后重新组合起来。

“我们把一个带内置灯泡的黄色手电给他,他会取出电池,把它放回去,测试灯能否亮起来。如果他把电池放错了方向,他就会坚持不懈地重放,直到他放对为止。”

符合以上三个标准的孩子,就是天才儿童。

2

但是,有着超乎常人的天才,也意味着超乎常人的痛苦。

作者弗格森所采访的天才儿童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觉得,孩子的天赋为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带来了焦虑,甚至是痛苦的根源。

痛苦之一是天才儿童们,在某些方面的超常发展,往往是以其他方面的缺陷为代价。

比如一个天才的大脑里,掌控语言、模式和数字的区域极其发达,那么他大脑里的其他区域就会相对比较弱,例如控制情绪调节的额叶部分则发育得没那么快。

这也使得天才儿童更难融入同龄人群体,更难获得理解和认同,这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折磨。

伦敦有个11岁的天才儿童,名叫 Tom,他的智商在全英国排名入围前 0.1%。但是因为早慧,他没有办法和同龄人交流,没有朋友,在学校被同学孤立。

他从5岁的时就被诊断为严重的抑郁症,患有严重失眠,时常想到自杀。

他说:“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觉得我迷路了。”

2016年,西安的天才少年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他在遗嘱中说: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得下脚的地方。”

英国的心理治疗师,索尼娅·福尔克说:

“许多天才儿童的生活,就像一个职业长跑运动员,每天都跟动作很慢的人用同样的频率来走路,这种无聊,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这是为什么很多天才儿童经常会遭遇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痛苦之二是来自同龄人的排挤,甚至老师的冷眼相待。

很多天才都有奇怪的忌讳,根据波兰心理学家达柏斯基的研究,由于天才的五感中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比一般人更敏锐、更发达,这让他们对于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小刺激都会反应过度。

而这种反应过度很容易招致身边人的嘲讽和排挤。

经济学人采访的不少天才儿童,都经历过被同学欺负的学生生涯。他们的父母也因此被深深困扰。



3

事实上,对于天才儿童,上天赋予他们更高的智力水平,相伴而来的就是更高的压力和负担。

这种压力和负担,对父母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很多父母,并没有做好教育一个天才儿童的准备。

不少家长看到自媒体口中的天才儿童羡慕的不行,转眼看自家的“傻儿子”就哪哪都不顺眼,我真心的劝大家停止这样的比较,因为,当你看到天才儿童和其家人经历的另一面,或许,会发自内心的觉得,其实过好普通人的生活,本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