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钢铁产量,我国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超级大国”,目前我国的钢铁产量已经突破10亿吨,比世界其它国家的产量之和还要多。不过,当今各国钢铁竞争已不仅仅是产量,高端、特种钢材作为钢铁材料中的明珠,已经成为各国钢铁生产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就拿航母钢来说,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超级钢”,此前全球仅有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这种生产技术,但这种特殊钢材,有钱也买不来,即便是与我国关系“亲密”的俄罗斯也拒绝卖给我们。当然,最终我国历时4年完成了航母钢的自研。接下来就来聊聊我国超级钢发展的那些事。



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正式突破1亿吨,登上全球第一的宝座,但在当时,“大而不强”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汽车、桥梁、高层建筑、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用钢仍受制于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超级钢”的发展开始起步了。

1998年,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由王国栋院士带领的团队开始了“超级钢”相关课题的研究。期间,王国栋团队穿梭于实验室和宝钢之间,不断地开展各种实验,努力攻坚,最终仅用了1年多时间(1999年9月),就在宝钢2050热连轧机上轧制出国产第一卷“超级钢”。

随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中得到应用,批量生产的超级钢达数百万吨,而且在国际竞争中还创下了4个第一:比如第一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原型钢样品;第一次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轧制出超级钢等。由此,作为团队领头人的王国栋院士被民众亲切地称为“中国超级钢之父”,2005年,王老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过,此时中国超级钢的发展仍处于跟跑地位。2004年,日本和欧洲又开发出热轧钢板超快速冷却技术,但这种尖端技术同样是严格保密,不转让、也不出售。所以我们唯有继续“自己开发,走自己的路”。

而王国栋团队也不负众望,他们兵分两路,发挥所长,持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最终使我国在热处理技术和装备、钢铁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逐渐进入“领跑”行列。如今,国产“超级钢”有力地强健了大国“筋骨”——华龙一号、981钻井平台、驰骋北冰洋的高技术船舶等“国之重器”,都用上了国产“超级钢”。



当然,王国栋团队研发的超级钢更多的是应用到民用领域,而在国防领域,像核潜艇、航母等“大国利器”,其所用到的又是另一种特殊“超级钢”了,我们同样是走自己的研发之路。

以航母为例,由于常年漂泊海上,所以航母钢必须具有较好的抗海水腐蚀能力;而且为了防止被敌人的磁干扰,它还必须没有磁性;更重要的是,航母甲板需要承受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产生的上千度高温及强大的冲击力,这就要求甲板钢要耐高温和抗冲击能力。



比如美俄等航母强国所用钢材强度一般在450兆帕~1100兆帕之间,这种钢材每平方厘米能承受4.5吨到11吨的冲击力。所以航母钢不是每个国家能够搞得定的,此前我国也不掌握这种生产技术。

当2005年我国开始对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进行改造修复时,需要用到大量的球扁钢,但想要从美俄等国引进这种超级钢又没有可能,而最终,鞍钢集团站了出来,接下了球扁钢的研发任务。

2008年,研制工作正式开启。当时鞍钢采用边研发边生产的方式,通过不断地进行实验调整,最终在2009年5月就为辽宁舰修复交付了200吨的航母用钢,历时仅一年半。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服役。

如果说球扁钢的研发只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在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建造用钢上,鞍钢集团可谓是再创辉煌。2011年,鞍钢集团开始承接航母钢最核心部分——甲板钢的研制任务。为了保障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相关技术人员几乎24小时都坚守在厂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鞍钢集团就已经完成了国产航母建造所需的甲板钢、球扁钢等关键型号的研发,历时仅4年。到2013年8月,鞍钢已为“山东舰”的建造提供了70%的航母专用钢材。2019年12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服役,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建造航母的国家,想必各位也会为这一刻而感到自豪吧。

时至今日,中国生产的超级钢,最高强度已经高达2200兆帕,并且也只有中国能够生产,美日的都还在实验室研制之中,而它们生产的超级钢最高强度不过是1100兆帕。可以说,国产超级钢已经领跑世界。

最后,我想用王国栋的一句话来总结:“钢铁工业200多年历史了,到今天来说不是夕阳工业,历久弥新,还正在朝阳。只要创新,钢铁工业永远是朝阳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