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我初入大学校门时,一向皮糙肉厚的我,脸部开始过敏。然而按百度的建议敷了许多脱敏面膜后,我的脸部依旧红肿如初。

后来医生听了我的「自治过程」,痛批我这是「无效治疗」,并迅速为我安排了过敏源检测。结果显示,罪魁祸首竟是乳胶。因此矛头立马对准了开学时购入的乳胶枕。



果然,在换上新枕头后,我的过敏症状就逐渐消失了。这个经历不仅告诫我「别再把百度当医生」,更让我明白了「有效治疗」和「无效治疗」的差异。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充满着「有效」与「无效」的解法,比如打扫房间。

有时忙活大半天,又扫又拖,家里还是灰尘满天飞;床单被套每周换洗,可还是经常螨虫过敏…… 这些令人抓狂的居家烦恼,原因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无效清洁」。

那么「有效清洁」是什么样的?如何能实现「有效清洁」?戴森月初发布的吸尘器 V12,通过激光探测和传感器精析功能,已经指出了一个方向。

而最新款旗舰吸尘器 V15,不仅将吸力升级至戴森史上最强的 230AW,另有更强大的整机 HEPA 过滤等特性。同时,还拥有 V12 同款的激光探测、传感器精析等功能,可以说是吸尘界灭霸级的存在了。



可视化,让清洁更有效

传统的清洁方式,是哪里脏了扫哪里。不管是用扫帚还是吸尘器,判断的依据都是我们的眼睛。

然而眼睛有时似乎会骗人。明明地板上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赤脚走过时还是会沾一脚板的灰。

这其实不怪眼睛,而是因为地上的灰尘、颗粒物过小,加上往往室内都是顶光,让它们可以安然地躺在地板上而不被人眼察觉。

当光源的角度发生变化,这些灰尘、颗粒物就乖乖显形了。这和我们拍照时,将手机角度压低一点,让被拍对象更高大是差不多的道理。

戴森 V15 依照这种思路,在吸尘器的吸头上使用了激光科技。



在主吸头软绒吸头的右侧,便可以看到这一激光装置。内含一个激光二极管,开启时,二极管会通过透镜向外散射,形成一片绿色光带,照亮吸头前方的灰尘。



我在地面撒了一些颗粒物模拟灰尘,在室内自然光线下,肉眼几乎不可见。而在戴森 V15 特定角度的激光下,这些颗粒物便无处遁形了,让人一眼可辨哪里需要清洁。



▲激光开启前后对比


和市面上自带 LED 灯光的吸头相比,激光有着显著的优势,即方向性好,能量大。和我家另一款 LED 照明的吸尘器相比,戴森 V15 的激光显然把地面灰尘照的更加明晰,覆盖的范围也更大。

为什么会选用绿色的激光呢?据戴森工程师介绍,对于人眼而言,绿光比红光或蓝光亮 8.5 倍,可以提供 500lux 的环境光。简单来说,就是拥有更好的可见性。

安全性方面也无需担心。清洁时观看被激光照亮的地面,是安全无害的。



实际上,对于稍大的颗粒、灰尘来说,激光已经可以大幅拓展了人眼「能见度」。但这还不够,像螨虫、皮屑、花粉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尘垢,即便有激光,肉眼也很难观察得到。

这时,戴森 V15 的压电式声敏传感器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感应到不同大小的灰尘,并实时记录、呈现到尾部的 LCD 液晶显示屏上。



通过每秒 15000 次的测算,这颗压电式传感器可以记录 PM10-500 范围内不同颗粒物的数量,并按照颗粒物的大小进行归类。

呈现的方式非常清晰明了。这块液晶屏幕上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对应着大于 10 微米、60 微米、180 微米、500 微米的灰尘,数量分别是多少。



这不仅可以提供清洁的科学证明,即哪里脏了、有哪类灰尘,还可以帮助用户了解清洁效果——当清洁到位时,柱状图便不再明显变化。

从肉眼可见,到数据可见,戴森 V15 让清洁过程变得可视化。比起传统打扫时「跟着感觉走」,V15 让深层清洁亲眼所见,清洁效果更加安心。



值得一提的是,V15 不仅能够利用这颗压电式传感器,甄别灰尘的大小和数量,还能根据灰尘量,实时调节吸力,十分智能。

要想实现有效清洁,除了可视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点,即吸尘器的过滤效果。

吸尘器在吸入灰尘的同时,气流会由尾部的出气格栅排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吸尘器,都会在排气孔前面放置一层滤网,用于分离混杂着细菌与灰尘的空气。



如果这个滤网不靠谱,或者吸尘器的密封性不佳,就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未分离干净的气体从尾部或机身缝隙排出,直接吹到我们的衣服或脸上。

而二次污染不仅对我们的呼吸健康有害,也难言有效清洁。毕竟吸进来的脏气体,又有一部分「逃」了出去,相当于没打扫干净。

戴森 V15 的重磅升级之一,就是带有整机 HEPA 过滤,尾部的滤网可拆卸并水洗。

家里有空气净化器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 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这个词。达到这一标准的滤网,是烟雾、灰尘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可以捕获并密封 99.97%小至 0.1 微米的灰尘。



如此一来,戴森 V15 可以轻松地避免二次污染。保障健康的同时,又能实现有效清洁。

除了有效,还有高效


打扫房间本就是一件体力活,越快完成当然越好。这就需要让我们提高清洁的效率。

戴森 V15 是如何能让清洁变得高效呢?除了用激光让灰尘显形,用显示屏展示当前吸入的尘垢种类、数量,让人能轻松分辨当前的洁净程度,还有一个关键的能力:戴森史上最强的 230AW 吸力。

戴森 V15 的吸力达到了惊人的 230AW,再创自家无线吸尘器的吸力巅峰。这也是 V15 一个非常鲜明的升级点。



吸力大了,理论上吸尘器的集尘效率会随之提高,可以减少同一块区域的重复吸尘动作。那么戴森 V15 的集尘效率如何呢?

为了模拟尘垢,我用猫砂、小米,以及 20 片碎纸屑作为测试垃圾,共计 100 克,均匀地铺洒在地面上。这是比较极端的场景,毕竟家庭单位面积内常见的尘垢远不如这么多。



接着将满电状态下的戴森 V15,以强档模式,进行单次吸尘测试,最后计算出地面垃圾被吸入前后的差值,推算出集尘率。



测试过程中,肉眼可见戴森 V15 清洁能力之强悍。所到之处,基本没有留下残余垃圾。

作为对比,我也用家里标称 165AW 吸力的吸尘器,重复了上述相同的步骤。可以发现吸头经过的区域,还是有不少残留垃圾的。由于猫砂颗粒较大,被碾碎的猫砂也不在少数,反而加重了清洁量。



从测量结果来看,戴森 V15 吸入的测试垃圾共计 99.3 克,集尘率即为 99.3%。而另一台吸尘器,吸进来的测试垃圾只有 94.4 克,集尘率比戴森 V15 低了 4.9%。



▲左为戴森 V15 的集尘量,右为其他品牌 165AW 吸力的吸尘器

对于家里地毯比较多,有除尘螨、整屋深度清洁需求的朋友来说,吸力肯定越大越好。因为这会让清洁深藏地毯、床垫里的螨虫和皮屑,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我在沙发上撒了一些尘螨模拟物,又盖了两层毛巾上去模拟床单。将戴森 V15 安装上合适的刷头后,隔着毛巾往复吸尘 2 次,来观察除尘情况。



可以看到吸尘两次后,毛巾下面的尘螨模拟物已基本消失不见。



而作为对照,家里的另一台吸尘器在重复上述步骤后,毛巾下方依旧残留了不少尘螨模拟物。除螨效果高下立见。



配件升级,标准升级

以往我们在评价一款吸尘器的优劣时,往往会用「黄金三角标准」作为参考,一是吸得干净,二是吸力无衰减,三是无二次污染。

以上这三个维度,对于戴森 V15 而言,都没什么挑战难度。

整机傲视群雄的 230AW 吸力,在「吸得干净」方面难寻对手;经典的气旋分离技术,防止垃圾堵塞气道和滤网,以保持稳定吸力;整机 HEPA 过滤,也很好地避免了二次污染。



有挑战难度,且容易被厂商忽视的,是降低吸尘器的维护难度。

就像做完饭不想刷碗一样,多数用户在做完清洁之后,很不情愿清理吸头。尤其对于长发,或者家有宠物的用户来说,牢牢缠绕在吸头上的发丝,总是令人头大。

针对这个痛点,戴森 V15 配备了多款采用特殊工程结构的吸头,简直是「懒人神器」。



比如我最常用的电动床褥吸头,其采用了螺旋状刷头。原理和螺旋输送机相同,都是通过推移物料,以达到输送目的。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长发或长绳被吸入时,将会顺着锥形,被丝滑地推入集尘盒内。避免了毛发卡在刷头上的尴尬。



另一款高扭矩吸头同样有防缠绕的特性。其防缠绕刷条配备了 56 个聚碳酸脂纤维齿,可减少毛发缠结在刷毛周围。我用它清洁了一下飘窗上的毛毯,许多猫毛被吸入到集尘盒里,而吸头上却一根未粘。



这颗高扭矩吸头不仅防缠绕,而且还能根据地面类型来自动调节吸力。比如在地毯上,它就会增加吸力,使其更贴合毯面,提升清洁效果。

这些升级的配件,让吸尘器的维护更为简单。

可以说,在以往「黄金三角标准」,即吸得干净、吸力无衰减、无二次污染的基础之上,戴森 V15 又做到了易于维护,妥妥升级为「黄金四角标准」了。



一款易维护的吸尘器,才是一个真正令人省心的得力助手。而一款「有效清洁」的吸尘器,更是一个次世代清洁工具的必备修养。

和更为轻便的 V12 相比,两者均配备了激光探照功能、压电式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屏,都是有效清洁的利器。

但高达 230AW 的强劲吸力和整机 HEPA 过滤,让戴森 V15 在有效清洁上更进一步,真正实现了高效与有效的完美结合。

告别传统的清洁方式,一台戴森 V15 打扫整屋,就能安安心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