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整理:钟卉,头图:达利《记忆的永恒》


前些天我带学员出去参访,参访结束后我说:


我发现大家到了文化公司之后,潜力都被激发出来了,段子手的潜力。比如:


“小猫小狗,不会说人话。”


“我今天体重到了一个不得不救,但很有救的状态。”


“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大概是24小时左右。”


大家听完,哈哈大笑。


我本来以为上帝给人时间是一样的,都是24小时。你启发了我,其实是“左右”。


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大概是24小时左右”,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今天我们来聊聊。


换个角度看问题


想象一下,兔子和乌龟站在上帝面前,现在来分配时间。上帝偏爱兔子,于是给了兔子更多的时间,多8小时。由于时间总量是恒定的,于是只能从乌龟这儿拿走8小时,乌龟一天就只剩16小时了。


兔子一天32小时,乌龟16小时。乌龟想,凭什么?太不公平了。上帝想,大家拿到手的时间不一样,如果被看出来不公平,很麻烦。不想被看出来。于是他想了一招,制造了一些公平的假象,伪装成一样。


怎么做的呢?乌龟,你觉得不公平,没事,再给你8小时睡觉时间。兔子,再让你跑的更快、吃草更快,帮你一天活出32小时。因为不喜欢乌龟,明明只给了16个小时,但又额外给8小时睡觉的时间,让他获得拥有24小时的假象。


但其实没有。另外的8小时你根本无法自己支配。


而对于兔子,其实还想给更多,又不能直接给的太明显,于是他给了兔子一些充分利用时间的工具,让她每天多活8小时。


我们过去总认为,上帝每天给人的时间是公平的,24小时。但是我们换个角度重新来看,其实不是。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除去8小时睡眠,上帝还给了24小时。但有些人,就给了8小时。


你觉得不公平,没事,再给你8小时打游戏、睡觉、吃饭。多给你的8小时,貌似属于你,但你完全用不起来,只是上帝用来粉饰太平的“伎俩”。


这个“伎俩”是什么?所有你失去的不自律的时间,不能自我控制的时间,其实都是上帝从你手上拿走的。


怎么拿走?填进来一个你不能自己掌控的时间。


为什么非要从你手上拿走?因为对上帝来说,他是世界的主宰,他要遵循一条规定,他给人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为了给喜欢的人多两小时,就要从你这儿拿走两小时。这是上帝分配时间的办法。


人人都有“损失厌恶”


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乌龟的窘境,而较少获得兔子的待遇。在这种假装的公平之下,我们有一种应对策略,叫“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你对女朋友说:“我会想你的,但我晚上要打游戏。”她会不开心,因为:“打游戏会分心,就没空想我了。”


可是,如果你换个说法:“晚上我要打游戏,但我会一边玩一边想你的。”这样,她会开心,因为:“你打游戏的时候也会想我。”


这两种说法意思一样,但效果不一样。第一种说法,对于女朋友来说,是“损失”。“本来你应该想我的,但打游戏分心,我损失了”。而第二种说法,是“收益”。“本来你要玩游戏,现在分出一部分心来想我,这是收益。”


如果逛菜场,你愿意买“含瘦肉70%的肉”,还是“含肥肉30%的肉”?一个抽奖活动的失败率是80%,你想不想参与?换成“中奖率20%”呢?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可以显示出它是盈利的状态,但是你放在另一个框架下,显示出损失的状态。这就是“框架效应”。


原本我们每天的时间是相同的,只是一些人使用效率高,而有些人容易消耗时间。这些人会想,反正时间是属于我的,消耗就消耗了。但如果换个视角来看,你多用来娱乐、睡觉而消耗的时间,其实是上帝因为要多给别人,从你这儿拿走了。那不行,我得把它抢回来。


你还是你,但理解事情的角度不同,框架变了,做法就会不一样。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种强调“收益”,强调你会得到什么;另一种突出“损失”,突出你会失去什么。而人类天然有“损失厌恶”的心理,害怕“损失”。损失100块钱会不爽,赚了100块钱会快乐。但对损失的不爽要远远高于快乐,是不对称的,这就是损失厌恶。


如果上帝只给你8小时,而给别人16小时,你可能就想“抢过来”,或者“偷”一点时间。我们总觉得时间是公平的,但有些时间已经早就不属于你,你要把它抢回来。


如何抢回时间


如果你正处于乌龟的窘境,如何改变现状,把时间抢回来呢?


回顾我们的一天,是由三个8小时组成的: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第三个8小时,你在做什么?


人与人的区别,主要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这是著名的“三八理论”。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三八理论”的时候,简直醍醐灌顶,浑身一震。天哪,这8小时,我不辞辛劳,刷了2000个短视频。天哪,这8小时,我花了800小时来打游戏。天哪,这8小时,我感觉什么都没干,就过去了。


你敢算自己的时间吗?如果你每天花2小时上下班通勤,2小时吃早中晚三餐,2小时休息、看电视、玩手机、刷微博、微信、购物,那你每天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剩2小时。


算完这笔账,我一身冷汗。人与人的区别,就在这8小时。如果从通勤、吃饭、休息、娱乐里,抢出一些时间自由支配,花在学习、交际、健身等事情上,人脉增长和进步将是惊人的。


当我深刻意识到之后,我开始“善用第三个8小时”来进行时间管理。


如何善用?我在《5分钟商学院》里讲过:


第一,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三八理论的最核心,是要从万千琐事、突发状况中,争取出一段每天不小于2~4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写作、思考,只能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完成。一段不被打扰的连续的2小时,价值远远超过8个15分钟。


到哪里去找这2~4小时?假如你6点下班,回家、吃饭,8点~9点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不被打扰的时间”了。你还可以试试,下班后6点~8点的这2个小时。这段时间,整个世界都堵在回家路上,或者在餐厅门口排队。


在办公室不被打扰,然后错峰吃饭、回家。或者,每天提前1~2小时到办公室。这非常清醒的1小时,甚至可以当2小时用。


第二,分清“交易、消费和投资”。


时间有三重特性:交易、消费和投资。你支付给你的老板每天8小时、每月172小时,他回报给你每月1万块钱,这是交易;你拿你好不容易找到的2~3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追日剧、追美剧、刷短视频,这是消费;你拿这段时间来学习,这就是投资。


那我就不能看电视了吗?当然不是。但是,请用别的时间。等电梯的时间。出租车上的时间。什么时间都行,但是要保证,这“不被打扰的时间”,只能用于投资。


如果时间不够怎么办?如果有可能,搬到公司楼下住。我的办公室离我家只有200米。我觉得自己比别人每天多活了2小时。如果有可能,别开车。尽量坐地铁,或者打车,这样你每天又能节省出一些时间。


第三,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突然某一天,你心血来潮,愧疚式地学习了2小时,甚至5小时,都是没用的。要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我从2003年,一直坚持写博客,写了3年后,到2006年,才碰巧写出了著名的《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然后又坚持写了10年的专栏,到2016年,才写出《5分钟商学院》。


这三个方法,帮我们把时间从上帝手中“抢回来”。能掌控的时间,才属于你。


找到心中热爱


时间是抢回来了,可是乌龟却说:“我把时间抢回来了,可是我也不知道做什么好,还是睡觉吧。”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决定改变自己,做好时间管理。你好不容易辛辛苦苦从打游戏中省出两小时,一不小心,花给了刷短视频、微信、发呆。你不“消费”在这里,总会“消费”到其他地方,反正就是无法用于“投资”。


为什么?因为你的问题,根本不在时间管理上。


很多人好奇,马斯克、马云、马化腾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但是,你真的需要把自己的日程以分钟、秒为单位来划分吗?我们现阶段手头的事情,真的需要使用什么高级的时间管理工具才能完成吗?其实不是。


你是不会时间管理吗?你只是没有目标。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热情在哪儿。一旦完成了“交易”(用时间换工资回报)所需,完成了养家糊口所必须的工作,就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只好刷手机、打王者荣耀、看综艺节目来娱乐,放松自己,填补下班后的空虚。


所以,时间管理的起点,是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如何确定你的真正热爱?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假设你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这时要为自己写一本自传,你希望写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名编剧,可以让自己穿越回去,改写自己的故事,你会修改哪些情节?希望生命中发生什么新鲜事?你在家里和工作上,做什么事情能带给你最大的满足感?回想一下,你做什么事情,能做到不厌其烦?


一位摄影师想拍好作品,要不断地调整镜头焦距,还需要天气、光线、情绪的绝佳辅助。确定热爱的过程,就像摄影师一样,不断聚焦,静待花开。



最后的话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


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时间管理”。


好的时间管理,应该能同时做到产出最大化和自我满足。那么,第3个8小时,你在做什么?你敢复盘自己的时间吗?


拿破仑说:


成功必备的品质是:明确的目标、扎实的知识和强烈的愿望。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目标,你注定永远为他人工作。而成功,更要有“强烈的愿望”。只要你热爱,你的一天将是48小时。别输在时间上。与你共勉。


聊到时间,想起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的作品,和你分享:


达利《记忆的永恒》,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br>
达利《记忆的永恒》,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一个洞察身边事物本质的公众号,作者:刘润,海尔、百度等战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