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喀什地区,驻村工作队队员正为当地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新华社)

如何令外宣真正具有竞争力,可能已经成为最让北京头疼的难题之一。

对于新疆人权问题的指控持续延烧。西方世界似乎已经完全动员起来,从政府到社会组织,从学者到媒体,关于新疆的种种议程无疑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尽管北京通过多种渠道不断进行反驳,如各驻外使馆公开驳斥“涉疆谎言”、召开记者会说明新疆真实情况、在国际电视台播放新疆纪录片等,但从实际效果看收效甚微,未能有效扭转国际涉疆舆论的走向。

不仅如此,中国在新疆问题上的激烈反弹,特别是外交系统的频繁强硬表态,被西方舆论进一步描述为“战狼外交”的典型表现。这让中国在为新疆辩护的泥潭中难以抽身的同时,又掉进了另一个关于激进民粹的话语陷阱中。

北京或许也看到这种进退失据,但短时间内可能毫无办法。

在国际舆论场中的长期被动地位,令中国在多数议程中难求一胜。此类窘迫处境使中国外宣举步维艰,北京近年来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解决“被骂”的问题,但思路和手段仍需拓宽及探索。

某种结构性矛盾似乎存在——一面是中国忙于展示真相、展现事实;另一方面西方舆论对真相却可能毫不在意。

这种矛盾的真正伤害在于,西方舆论实际上并不寻求完全客观的真相,而是在组织和掌控“后真相”语境。当中国专注于所谓的“真相”,就天然在舆论战中处于被动,只能由议程设置者牵引,不断无奈面对难堪的指责。“后真相”语境之巨大威力,特朗普时代的四年昭然可见。



中国亟需加强其外宣能力,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若干个难解的结构性矛盾。(AFP)


“剪刀差”可成为此种境况的绝妙形容。

通常定义中,“剪刀差”用来形容一种不等价交换的经济现象,指A产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B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当这两种产品交换,“剪刀差”就出现,A产品的拥有者对B产品的拥有者造成掠夺和剥削。

转换语境,在国际舆论场中,西方舆论的传播能力、受众基础、言说方式等均有先发优势,而中国则是异质的、后来的、被迫的。同时在固有印象层面,西方舆论又是自由的、个人的、民主的,中国则是受限的、官方的、威权的。

这令西方舆论自动成为正义的质问者,即便其质问最终被证实为谎言,受众也容易因其出于“正义”的道德性动机,而天然予以谅解。

“后真相”时代中,舆论战的本质是对注意力的争夺及对情绪的引导,真相通常只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一部分,碎片地撷取,断裂地呈现。一旦公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公众的情绪被点燃,则议程设置者可迅速转移到新的话题重复这一过程,不断将舆论倾向推高。至于真相,则完全不必关注,因注意力和情绪已经流转,旧的真相会不断被新的“真相”所掩盖。

剥削同样在这个过程中诞生,舆论“剪刀差”的存在,令处于优势地位的议程设置者可以毫无忌惮的随意发难,而不必承担任何舆论或道德上的后果——他们总是在发问而不必回答。

在新疆人权争议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再教育营或是强迫劳动,西方舆论先行发问收割公众注意力后,总会及时发掘出新的话题,制造新的焦点。涉疆国际舆论整体表现出有规律的波动走高态势,中国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展现事实,但对消解该趋势助益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