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悉中国监管机关的消息人士和两位与蚂蚁集团关系密切的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蚂蚁集团正在找寻让其创办人马云出售集团股份并放弃控制权的方案。近日,中国监管机构在与蚂蚁集团的会议当中暗示,称此举可能有助于集团通过北京的业务审查。
路透社首次报道了最新一轮会议的细节,也讨论马云未来在蚂蚁集团的控制权。《华尔街日报》先前报道称,马云曾在11月与监管机构的一次会议中提出,要将蚂蚁的部分股权移交给中国政府。
据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员在1月至3月之间与马云和蚂蚁集团分别进行了会谈,会上讨论了这位富豪退出公司的可能性。
蚂蚁集团则否认曾经考虑出售马云的股权。蚂蚁的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从未与任何人讨论过出脱马云先生在蚂蚁集团的股份。”路透社无法确定蚂蚁和马云是否会选择进行股权出售。
其中一位与蚂蚁有关系的消息人士表示,该公司希望马云所持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股份能够出售给蚂蚁或其关联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现有投资者,而不去涉及其他外部实体。
不过,第二位同样与蚂蚁有关系的消息人士表示,在与监管机构进行讨论时,马云被告知他将不被允许向任何与他关系密切的实体或个人出售股权,而是必须完全退出。该消息人士称,另一个选择是,将他的股份转让给一家与国家有关联的中国投资者。
两位了解该公司思路的消息人士皆表示,任何举动都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从过去几个月讨论发展的时间表来看,这三位消息人士提供的说法都是一致的。
此外,在公司方面,一位消息人士称,马云在中国春节前不止一次与监管机构会面。而第二位消息人士称,蚂蚁集团大约在几个月前开始为马云可能的退场机制制定方案。
熟悉监管机构的消息人士称,蚂蚁集团在3月中旬之前的一次会议上曾告诉官员说,蚂蚁正在研究相关方案。该消息人士对蚂蚁与官员之间的对话有直接了解,而其中一位与蚂蚁有关的消息人士已经被告知马云与监管机构的互动以及蚂蚁的计划。另一位消息人士也直接了解蚂蚁针对这些方案的讨论情况。由于情况敏感,他们向路透社要求匿名。
蚂蚁的发言人没有提供马云的任何评论,阿里巴巴将路透社的问题转给了蚂蚁,而马云办公室也未回覆路透社通过蚂蚁提出的置评请求。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丶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也都没有回覆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在蚂蚁的整改和中国政府对科技行业加大监管之际迎来了这场高赌注的讨论,这一整改是马云在去年10月发表讲话公开批评监管机构后启动的。
两位与蚂蚁亲近的消息人士都说,马云的退出可能有助为蚂蚁重启上市计划清除障碍。该上市计划在马云的演讲后就停滞不前。
蚂蚁原本将在这个本来会是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中筹集约370亿美元资金,但在马云于去年11月2日与监管机构会面后隔天,这个计划就被打乱了。
安本标准投资管理公司(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全球股票主管克鲁(Devan Kaloo)表示:“事实上,马云的卸任可能有助于公司股价的重新评级,因为他消除了不确定性,并解除了中国政府与公司之间的问题其实是针对个人的这样的观念。”克鲁说,他不认为马云脱手蚂蚁股份有多大问题,有一个强大且成熟的专业管理团队已经负责营运各集团公司一段时间。
"自视甚高"
路透社指,去年底以来,北京发动了一系列调查和新规范,不仅束缚了马云帝国,也席卷了中国科技界,包括其他同样备受瞩目的亿万富翁企业家。
56岁的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丶又曾在中国备受崇敬,其后果尤其严重。这位富豪有接近三个月的时间彻底退出公众视线,他在1月份短暂露面后继续保持低调。
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在4月10日对阿里巴巴处以创下纪录的27.5亿美元罚款,此前的反垄断调查指出,阿里巴巴多年来一直滥用其在市场的支配地位。
几天后,蚂蚁集团被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并将其纳入银行业规则的范围。蚂蚁迄今一直设法避免这些规则,使其能迅速增长。
东方资本研究(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总经理克利尔(Andrew Collier)说:“中国还是喜欢把自己的科技公司宣传成全球领先者,只要这些公司不要太自视甚高。”
控制股权
即便马云此前已从公司职位退下来,他仍保留了对蚂蚁的实际控制权,也对阿里巴巴有重大影响。马云只持有蚂蚁10%的股份,但根据蚂蚁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招股书,马云通过相关实体控制该公司。
招股书显示,作为马云投资工具的杭州云博(Hangzhou Yunbo)控制着另外两家实体,这两家实体合计拥有50.5%的蚂蚁股份。招股书还显示,马云持有杭州云博34%的股权,云博可以决定所有与蚂蚁有关的事项,并行使三家实体的合并投票权。
其中一位与蚂蚁有联系的消息人士表示,为退出蚂蚁,马云“很有可能”会出售其在云博的股权,最终让这家金融科技巨头能更接近完成改制以及恢复上市的计画。
路透社没有联系到云博置评。蚂蚁亦没有代表云博提供评论。
(路透社丶《华尔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