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代一种女官的称谓。
不夸张地讲,
孟晖的灵魂,至少有一半生活在古代。
上:(传)唐 张萱 《捣练图》局部
下左:清 凤鸟衔鹦鹉笼金簪
下右:唐 银凤鸟形簪
她的书名个个撩人,
《潘金莲的发型》《贵妃的红汗》《花露天香》……
自2000年研究古代物质史起,
她着力于对古代中产、贵族女性生活的研究,
遍涉香事、首饰、工艺品、化妆品、
食品、生活风俗……
武则天用的神仙玉女粉,是什么?
古代名画里,女子们手持的玉连环,
有什么寓意?
《娇红记》里,女主角用“灯烬”画眉,那是什么?
“鬓云欲度香腮雪”中“香腮雪”是怎么回事?
古代女子头上的簪子、步摇、冠花,
什么场合戴?流行哪些纹样?
今年4月,孟晖的新作《美人图》出版。
她耗时4年,从古代的史书、小说、话本中,
精选出我们阅读时,常常忽略的一个个物件,
对照史料、出土文物、传世绘画,
将古代美人的起居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
“研究这些细节,并不仅仅是风花雪月,
错过这些,就是错过一整个时代。”
撰文 孟晖 撰文 倪楚娇
孟晖骨子里有点调皮。
因为难以解释,为什么对古代物质细节如此感兴趣,她就给自己编了个前生。“我是慈恩寺翻经道场里的一只看经猫,身边全是书卷,却什么也不懂,所以它就发了愿心,希望这辈子它能懂。”
编完故事,还“辩解”了一句:“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但其实,孟晖是有点家学渊源的,她的父母是解放后的第一批文艺青年。小时候生日,父母送她的礼物是一册黑白印刷的《簪花仕女图》。他们爱诗词,还喜欢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当时安娜·卡列尼娜的一条黑色舞裙,影响了好几代中国文艺人,也连带着影响了孟晖。
也因为调皮,中央美院的本科没念完就待不住了,孟晖非想去国外。1990年,她跑到了法国巴黎大学。
孟晖出版的系列丛书
从法国回来,孟晖进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近距离接触到明清、历代的文物后,她“对那个时代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2000年,32岁的孟晖开始了名物研究。
研究得多细呢?光化妆品护肤品,她就写过:玉女粉、玫瑰碱、胡粉、粉店、英粉、唐宫迎蝶粉、利汗红粉、夜容膏、鹿角膏、玉簪粉、珍珠粉、蔷薇硝、兰泽……
每一个小细节,都要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洪氏香谱》……这些大部头里,或者考古出土里,找到切实的依据,就像福尔摩斯探案,孟晖乐在其中。“我就是一个书呆子,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翻这些文献,琢磨它在讲什么,几天都不出去。”
上:佚名 《千秋绝艳图》局部
下左:辽 八曲连弧形金盒
下右:明 金镶宝石冠
2021年4月,孟晖老师写了4年的新书《美人图》出版,一条借此机会与她度过了一整天。
虽然过着学究般的生活,但孟晖老师可真是一点也不呆板。经常前一秒还在讲古代的女性戴怎样的簪子,下一秒就开始感慨:“古代的女性压力可真大。”她还喜欢刷微博,现代的热点一个没有错过,还一本正经地说:“我觉着凡尔赛文学不对,应该讲是大观园文学,贾母、凤姐、薛宝钗她们说话才可怕呢。”
以下是她的自述:
从眉笔到玉连环,
古人的精致你想不到
我觉得做物质史研究,就和福尔摩斯探案似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在某本文献中看到一个细节,不知是真是假,心里默默记下,在其他书中、考古出土的实物中、传世的绘画里发现佐证它的证据,进一步研究。
如果一个细节只出现一次的话,多半是这个作家的脑洞,要是出现五六次,可能是一个习俗的反映。慢慢地搜集资料,看它是否成为一个现象。
比如《娇红记》里有一段情节,男主角来到娇红的闺房,撞见她在画眉,具体方式是“把灯烬描着眉儿”。他就问:“敢问这是灯煤耶,烛花也?”娇红回答:“灯花耳。妾用意积之,近方得之。”
我刚读到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画眉毛和灯有什么关系?后来在《事林广记》一书里发现了答案,这是南宋陈元靓编的一本“生活知识实用书”。
清 禹之鼎《闲敲棋子图》
越研究越惊人,实际上从唐以后,眉黛跟墨的制造成分是一样的,可能只有中国人能够想到,把柴火烧出来的烟收集起来,做成墨。眉黛就更精细了,是把点的灯芯的灰烬收集起来,凑够了之后磨成细灰,再用香油调成画眉墨。
在清朝的这幅《闲敲棋子图》里,你可以发现她们是如何收集灯烬的,灯烬会一点点地落到下面的灯盘上,随时细心扫到小容器内即可。
左:清 费丹旭《弄镯图》局部
右:清 乾隆开合玉连环
中国人的精致、耐心就在这种细节里头。另外如果你细心看古代的美人画像,会看到不少女性手持玉连环,这是非常奇巧的工艺品——连在一起的两只玉环。
只有中国人有这个本事,而且是从商代就有这个本事。传统治玉工艺中有一种“掏雕”技巧,能够在一块整料上琢出一双或多个活环,这些环彼此串在一起,就用它来表示“爱情永不终结”,所以变成了寄托感情的,爱情的符号。
上:清 迦南香嵌金长圆寿字纹十八子手串
左下:清 红缎地盘金绣团寿纹荷包
右下:辽 绣花荷包
从袖里春到暮妆,
传统女性都是含蓄内敛的吗?
我们以为中国女性就是躲在深闺,生活情趣匮乏,且不敢争取自己利益的。文献中所呈现的并非如此。或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或是出于情趣,一部分勇敢者表现出了超凡的能力。而古代的文学家,都是很赞赏这一点的,也编了很多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故事,唐玄宗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很宠爱一个美人叫鸾儿。古代女性都会游春,在某次游春之前,鸾儿带着丫鬟们,用白色的布料,做成假的白梨花,并且给它熏香,藏在袖子里。游春时,她边走边撒花瓣。大家也不知道她是谁,就觉得很惊人,好像一个梨树成精了,一个女仙从春天里过去了一样。
这个故事也许是编的,但它跟当时的生活场景、风俗是有关系的。当时女性脸上要贴花钿,鬓上也要贴花、贴金箔、贴彩绢罗,跳舞时就会飘落。所以唐宋女性游春时,真的像一朵花枝一样的,这就成了文学家的灵感,编了个故事放在名人的身上。
我们常说“女为悦己者容”,但是“为自己而美”也是中国女性的传统。你看大观园里那些女孩子,只有贾宝玉一个男的,大家也都要漂漂亮亮的,它是跟你的自我要求有关的。
比如像凤姐,有一次跟贾琏吵架,她为了表示自己很委屈,她那天就没化妆。这倒过来就说明,她平常一定要化妆的。作为管家奶奶,作为媳妇,那么累,在这种情况下她必须得天天化妆,如果她不化得像个菩萨似的,她也镇不住下面的人。
上:唐 青玉口脂盒
下左:南宋 菱花形银胭脂碟
下右:南宋 如意纹银粉盒
贵族女性,她一天至少上两次妆,早晨起来上一次妆,到晚上还要上晚妆,妆是不能残的。晚上的这个妆很特别,是加了很好的香料和中草药的脂粉,擦在脸上、身上是最能养皮肤的。
所以古代高门大户的丈夫们,可能很少能看到妻子的真容。
名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的就是这个。一夜醒来,眉毛花了,两鬓上粘上了雪白的脂粉,特别慵懒性感的一个女性形象。但这些脂粉粘在枕头上,让枕头都变香了,这对古代男子是一种刺激,其实充满了闺阁情趣。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其二
从巾带求诗到四时冠花,
谁说古代女性生活无趣?
我们的印象里,古人的生活好像是一片贫瘠和荒凉的。但其实古代的生活是很丰富的。
比如宋代女性喜欢找文人求诗,把自己的霞帔、领巾甚至裙带当场拿下来,请在场的文人给她题诗。当然主要是在艺妓间最流行,但发展到后来,几乎成了雅集上的一个重要项目。
甚至会有这样的轶事。有一年中秋之夜,名臣王珪在禁城内当夜班,宋神宗想找人一起喝个小酒,就把王珪叫来了。聊到高兴的时候,皇帝就跟他后妃、宫女们说,今天来了一个才子,你们还不赶紧请他给你们题诗。宫女后妃也都特别高兴,有拿手帕,有拿团扇的,挨个地请他来题诗,这诗写得还特别好,她们个个欢喜得面上生光。
左:清 灯形金耳坠
右:明 金灯笼耳饰
神宗就说:“哪能白白劳烦学士呢,你们都得掏润笔费呀。”这些深得恩宠的女性,当即摘下自己的珠花,插满了王珪的头冠,又塞进他的双袖之内。
宫中尚且如此,民间风气就更为活泼热闹。根据记载,虚龄二十一岁的苏轼在出川应试的路上,曾经在华清宫的废墟畔有过“春梦”一场:梦见唐玄宗命令他为杨贵妃的裙带题词!什么样的风俗,会产生什么样的想象。苏轼的这场春梦,必须放在这一极特殊的风雅当中,才会容易理解。
另外,我们老抱怨传统节日没有味道,一切似乎都简化成了吃吃吃:元宵节吃元宵,端午吃粽子,太没意思了。其实传统节日是有很多有趣的风俗的。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纹样,你的衣着、首饰必须跟着节日不停换。古代女性的首饰要有很多套,不像我们一条项链可以戴一年,她们的压力很大。所以古代父母办嫁妆是一个大事,不能让出嫁的女儿被人笑话,都得给她配齐,宋朝叫“四时冠花”。
明 金玉葫芦形耳坠
比如说中国古代十月,要颁新一年的年历,历书不好表现,大家就用荔枝来谐音。首饰要戴一个荔枝,很吉利。
腊月开始,比如明代,就得戴小葫芦,因为很吉利。特意培育的袖珍小葫芦,非常贵。没有的话,就戴玉的、宝石的都可以。
左:明 蝴蝶形金饰
右:清 金嵌玉簪
到元宵节就不能戴了,你要戴灯球。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是中国人的狂欢夜。在宋代开始,女性戴的首饰特别多,要戴一头。因为有灯,就会有扑灯的蛾子,于是那天晚上要戴闹娥,甚至男人都戴。
立春要戴春幡,因为春风来了,帆就会随着春风动。古人是很诗意的,老用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来表现他对生活的寄托。
端午要准备夏天避暑的香料,端午这天就要戴符,大家把这个小符装在小袋里头,垂在钗头。
一年四季永远在换的。
西汉 鎏金银竹节熏炉
物质史研究,不是风花雪月
细节影响大历史观
我觉得物质史研究绝不是风花雪月,看似日常的细节是会影响你大的历史观的。
我们原来对宋的评价是很低的,觉得它是一个国力很弱、不断受外族入侵的朝代。但随着比如宋朝沉船的发现,我们发现它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文明,生产能力、科技能力是世界领先的。
而且当时进口贸易很强劲,大量地进口香料,所以宋人用香就用得特别奢侈,整个塑造了宋人生活的某种特质,包括宋词。
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意思就是早晨起来香炉里的香都冷了,其实表现她心情不好。我们生活中早就不用香了,所以今天觉着好像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就是日常。
这是让我特别感慨的事,如此大国、如此古老的文明,因为外来的打击,它的文明传统能够消失得多么快,连带着我们对过去某些朝代的评价也有失公允了。
汉 贴着金箔的衣服
我们今天很多人还相信西方人的说法,称明清是衰落和贫穷的,我就没法接受这个说法。
1492年(中国明代)美洲白银发现之后,欧洲人拿着白银终于能参与印度洋的贸易,中国的出口就更有动力了,所以明代是非常富的。
它富到什么程度呢?唐代、宋代也好,富贵人家做衣服,是用丝线来织底,用金线织金纹。到了明代,它是用金线织底子,丝线织花纹。《金瓶梅词话》里面夸张到什么程度?妻妾都穿的遍地金的长袄,丫头穿遍地金比甲。
我们看明朝冯梦龙讲白娘子的故事,她跟许仙结婚了之后她参加社交,穿上了织金的青衫,像一个人间的贵妇一样。
《红楼梦》剧照
我们老说好像清人很俗,但是实际上清代人反而收敛了一下,《红楼梦》里倒没有遍地金,用的是雀金裘,它是中国一种最高级的面料,不但有金线,还有孔雀羽做的线。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编的,因为在定陵里就已经出土了。
清 紫檀边座白檀心玻璃油画围屏
另外我一直对古代的玻璃很感兴趣,因为从它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据故事说,三国时,吴主孙亮命人制作了一架绿色琉璃屏风,经常于夜色明净时,设在月下,四面围合起来,让他最喜欢的四位宠姬坐在屏风当中。旁人可以清楚看到四位美人的形影,却闻不到她们的香气,最好地演绎了“可望而不可即”一词的意境。
琉璃就是玻璃。中国人很早就会制作玻璃,但因为喜欢玉,所以更喜欢不透明的彩色玻璃。自从汉武帝打通了两条丝绸之路,到了东汉,中国人开始觉得外来的透明玻璃特别高级,孙亮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到《红楼梦》里头,如何显示凤姐有钱呢?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的时候,贾蓉来跟凤姐借了一样东西,就是她陪嫁的玻璃屏风。这个玻璃屏风是西洋进口的平板玻璃。它到中国是很不容易的,很贵。
《红楼梦》里草灰蛇线的东西很多,一旦你把它跟文明交流史、技术生产史结合在一起,你就能读懂古人要讲什么故事,美感就出来了。
下左:清 冷枚《春闺倦读图》
下右:清 莽鹄立《执扇就座仕女图》
人需要纯粹的审美时刻
我不爱看古装电视剧。当年我和几个同事看一个古装片,结果大家都被逗乐了。每个人会看出一个bug(破绽),比如说一个先秦的片子,有人看见了白瓷碗,有人看见了大蒜,有人看见了马蹬子。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就没办法了。所以当时是很怕看这种片子,觉得这样的胡编乱造是深负了古人。但是明显的,这些年进步非常大。
也是要感谢考古学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研究多了之后,古代才生动,大家才会爱中国文明。《美人图》就是想给大家展现,中国古代生活的丰富。不仅物质很丰富,生活方式里享受的内容也很丰富,古人也很活泼、很鲜艳、很有创造力。
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就像逛卢浮宫,你进去一圈不会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但会得到审美的陶冶。我们人活着呢,要有纯粹的审美时刻。